永久的悔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1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我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外到国内;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在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兄弟俩被迫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当我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有几岁,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最次是吃“红的”(红高梁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很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我这一位大奶奶的亲孙子早亡,所以她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当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的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拢嘴,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梁饼子为伍。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一块牛肚子,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牛。所以每到春、夏、秋三个季节,我就到庄外去割草和劈高粱叶……每当我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或高粱叶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相关链接:
  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儿子带女朋友回家吃饭,我们总是准备满桌的菜。4个人围着桌子共进晚餐,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品尝美酒佳肴,其乐融融。接触多了,我发现姑娘白皙的手腕上总戴着漂亮的手链。手链经常变换,时而金光熠熠,时而五彩缤纷。我暗自思忖,这些手链肯定价格不菲。  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地向儿子打听手链的价格。听了我的问题,儿子哈哈大笑。儿子告诉我,姑娘的那些手链没有一条是真金所制,全部都是仿制品。我吃了一惊,那些手链看上去
期刊
对牛弹琴  阿丽学琵琶进步很快。  有天,她在门口弹一首《十面埋伏》,一年轻人见她长得漂亮,就嬉皮笑脸地对她说:“哎!乖妹妹,弹一首抒情的好吗?”  阿丽知道来者不善,就一笑说:“那我不是对牛弹琴么?”  年轻人听了大吃一惊:“哎呀!你怎么知道我是属牛的?”     陪 赌  王科长是“搓麻”高手,但每次陪张局长时总是输。当然,就是输也得让张局长心知肚明,他这才由“副科”转成了“正科”。一天,张局
期刊
野战军的领导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面也相信领导,这种互相团结、互相信任的关系从作战一开始就是这样。二野所以能锻炼成一个了不起的部队。主要靠的这一条。——邓小平    回想战争年代,我们二野在每一个阶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完成得比较好。  整个解放战争,二野都处在同敌人针锋相对的最前面。晋冀鲁豫是华北解放区的大门,敌人要进攻首先就得从这个口子来。果然,毛主席到重庆谈判的时候,敌人从两路来。一路是阎锡
期刊
我生日那天,全家去饭店小聚,中途我去洗手间,后在镜前洗梳时,手机骤响,通完话后,随手把手机放在一旁,走时却忘记了。  卫生间外的洗梳台是男女共用的。走出洗手间不远,我忽然想起忘拿手机了,赶忙返回去取,却不见了手机的踪影。努力回忆刚才的情景,记起还有一名女服务员也在镜前洗手,于是肯定:一定是她拿了我的手机。我赶紧返回到里面,女服务员还没走,见我进来,她神色很慌乱,正准备拔腿出去。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喊饭
期刊
离休至今,转眼已逾古稀。我这个一直蜗居山城贵阳的老人,今年暑期到女儿工作的北戴河作了一次探亲休闲游。  北戴河位于渤海之滨,是国家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的阳光、空气和大海最是吸引人。”毛泽东曾这样说过。  北戴河海岸蜿蜒有10公里长,坡缓质细,沙软潮平,水清风爽,环境优美,风光旖旎。登上临海石崖,放眼大海,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海鸥飞掠,使人豁然开朗。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岸边站满了一群群兴致勃勃的游人
期刊
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印在邓廷琮的心里。    黑色西装,白色衬衣,红蓝斜条纹领带。使我们很难把眼前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和80岁联系起来。“您好。”第一次见面,担心这位21岁就离开家乡的老人已听不懂贵州话,我们用普通话介绍着自己。“请坐,请坐。”一口纯正浓郁的家乡话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事业:天道酬
期刊
年进60的罗会秀,土生土长在梵净山下的印江自治县木黄镇荣光村,这里曾因红二六军团在此胜利会师而闻名于世。在罗会秀还没有出嫁时,父亲罗法云就把祖辈传下来的傩技表演教给她,使她成为了第28代传人。  土家傩戏,是土老司用请神、冲傩等为人求神或还愿时演出的脸壳戏,一般有10 多种脸谱,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又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戏剧为一体的民间文艺活动。印江傩戏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
期刊
银河资讯·短波    省级机关“温泉杯”老年门球赛落幕  贵州省级机关老年门球协会和省工会息烽温泉疗养院,联合举办了第11届“温泉杯”老年门球赛,共有20支门球队和16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比赛。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离退处吴一平)    省政府办公厅老干部捐赠翁项小学  省政府办公厅离退休干部工农业生产考察团一行21人,在考察期间向凯里市翁项小学捐赠了价值5000余元的学习用品,受到当地政府和师
期刊
自古以来,女儿出嫁,父母为其置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这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些名人为女儿准备的是另一种特殊的陪嫁。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有《读通鉴论》等224卷书。他给女儿的嫁妆,是一只装满书稿的红木箱。  清代大文豪蒲松龄在女儿出嫁之日,把《聊斋志异》手稿送作嫁妆,并说,这是我毕生心血凝成的,你可从中了解我,也了解这个社会。  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聪明伶俐,许
期刊
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苦恼之一,很多老年人遇到失眠,往往十分紧张。面对失眠和失眠带来的一切,常感受到惶恐、困惑、悲伤、无能为力,如此一来,反而更加影响睡眠。本刊两位读者朋友走出失眠困惑后,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失眠的故事,其实,调治失眠,并不像大多数老年朋友想像的那样难。    我有一阵子曾经失眠    我有一阵子曾经失眠过,原因是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心中很焦虑,一个星期都没睡好觉。后来儿子叫我不要担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