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热词。“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应当追求情趣的、智慧的、朗读的、文化的课堂,改变教学的视角,改善学习的生态,从而在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追求;育人目标
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学科的教改指明了方向。那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当有哪些改变?有哪些追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一、追求“情趣的课堂”
情趣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江苏省教研室李亮博士说,如果有人问我,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兴趣!让孩子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性、趣味性,而这富蕴的情趣性需要教者去发掘,去创设。
例:《奇妙的國际互联网》这一课,一般老师是随文而教。教者另辟蹊径。与学生分角色对话,老师扮作学生的爷爷问学生,要求学生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师:孙子,今天学了什么课文?
生:《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师:互联网?我年轻时常用互联网捕鱼。
生:不是捕鱼的网,是国际互联网。
师:国际互联网和渔网有什么不同?
生:国际互联网像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有的是通过电缆和光缆连接的,有的是无线电波。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片、声音,……
师:我的网能捕鱼,你的网能做什么?
生:国际互联网用处可大了!……
师:既然有这么大用处,那么,你帮我联系一下我的老同学。我有一个老同学,几年前去了美国,怎么联系他呢?
生:可以发电子邮件,可以和他微信和视频通话。
师:孙子啊,爷爷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每天在家很无聊,怎么办呢?
生:你可以上网听歌、看新闻、看电影、打游戏,还可以网上购物。
师:照你说的,国际互联网真的是好!那渔网也叫网,互联网也叫网,怎么区别这两个“网”呢?
生:互联网的“网”要加引号呀,表示特殊的含义。
师:哦,我懂了,多亏了好孙子。明儿赶紧叫你爸帮我装一个。
学生哈哈大笑。
很普通很平常的课,也要让孩子感到有趣、快乐。因此,课堂的情趣来自教师的幽默,来自教师的匠心独具。
二、追求“智慧的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的课堂,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1.问题要有探究性,思维含量要大。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上了六年级的课文《爱之链》,她就设计了一个很综合且很有思维性的问题:乔伊、老妇人、妻子三个人从来没有同时出现,三人中总有一人不在场,那么,他们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请同学们思考:(谁)知道_________________,不知道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回答角度很多:
生1:乔伊知道自己帮助了老妇人,却不知道老妇人也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生2:乔伊知道自己帮助他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却不知道老妇人立即把爱传递了下去。
生3:老妇人知道自己资助了女店主,却不知道她就是乔伊的妻子,是她的恩人。
生4:老妇人知道乔伊帮助了自己,却不知道乔伊自己也失业了,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帮助。
生5:老妇人知道乔伊不要酬谢,却不知道乔伊为什么不要他的酬谢。
老师鼓励:沉到文字中,换个角度思考,你们还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
生6:老妇人知道乔伊帮助了自己,却不知道乔伊受了伤。
生7:女店主知道自己得到了老妇人的资助,却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乔伊的影响来把爱传递下去的。
生8:乔伊知道帮老妇人不要报酬是应该的,却不知道这钱还是回到了自己妻子手中。
……
课堂上,教师用一个思维发散性很强的问题,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变换多个角度思考,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课堂要有质疑问难。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已经很少看到了。
3.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较就是一种思维,事物越比越明,包括字词比较、句式比较、结构比较等等。
4.课堂要进行相关思维训练。如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就是归纳思维。换个角度思考,就是求异思维。质疑教材与同学的发言,就是批判思维等等。
三、追求“朗读的课堂”
好文章需“品读”。古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读书就是“皮”,其他的思维发展、情感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都是附在皮上的毛。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感悟,提高语感,发展语言。
例1.《番茄太阳》
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这段对话我们往往忽略,一读而过,学生不会注意。有位老师这样引导:
师:父亲说这话时语速快还是慢?
生:应该慢些,因为小女孩是盲童,看不见蔬菜,爸爸只能慢一些教她。
师:谁来模仿父亲的语速,读一读。
生:(读得很慢)。 师:你这样一读,有什么体会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耐心、很爱女儿的父亲。
师:尽管女儿是个盲童,但父亲很爱女儿。读书就要这样品读。
这样一读,就读出了味。
例2.《番茄太阳》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师:这儿有两个“笑”字,包含的情感一样吗?你们读读看。
生:不一样,女孩是天真的笑,表现出乐观积极的心态。而妈妈是心酸的笑。
师:妈妈心酸啊,看着女儿灿烂的笑脸,妈妈心中怎么想呢?
生:我的女儿多可爱啊!要是眼睛没坏该有多好啊!太可惜了。
师:请你把两种“笑”包含的不同情感读出来。
读书如欣赏风景,要慢慢地读,边读边欣赏,读到好的句子,要停下来细细想,细细品,就能读出味道,读出感悟。朗读是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好的渠道。
四、追求“运用的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第一条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条放在素养的第一条,非常精准地指出了语文课的首要任务。高林生老师认为:读与写是语文的双翼,缺一不可。读不仅为理解,更为表达。因此,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潜心钻研,发现其中秘妙,打通读与写的联系渠道。我们不光要给孩子兔子,还要给孩子一把猎枪,让他们自己捕捉兔子。
实现读与写的迁移有多种形式:
从写的内容可分为:感想式、评语式、补白式、仿写式、续写式、缩写式、广告式等。
从写的形式可分为:学拟标题、学习选材、学习独特的表达方法、学习文章的结构等。
从文体转换可分为:体裁转换(如小说与剧本的转换、文与诗的转换),人称的转换(第一人称与第二、第三人称的转换)等。
例如学习独特的表达方法:
《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细节描写少,看起来很难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有的老师就找到了课文的奥妙: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这段话写的是邓小平同志的影响之大。完全可以改成一个也许: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五洲四海。为什么要分成四个句子写呢?原来,这种写法叫“渲染”。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颜色烘染事物,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对文中的环境、人物作故意的反复描写,达到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艺术效果。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无非是说到集市上买了战马和马具,实际上也不可能把马的装备分散到四个集市去买。这就是铺陈渲染,增强了为从军而作准备的紧张繁忙的气氛。这里,用四个“也许”分开写邓小平同志的影响,正是渲染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再看,“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大海在呜咽、浪花在痛悼,这是什么手法?移情。教师可以把这两处作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文本中这样的读写“秘妙”?
1.教师要有很高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的视角要更准确,更新颖。要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中值得迁移训练之处。因此,建议语文老师要深入学习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段目标,学生情况。从而准确地帮助学生在表达的困难处进行迁移训练。
五、追求“文化的课堂”
有的人用“人文”一词,我觉得“人文”可能中性一些,“文化”更显得偏向我们的母语,民族的文化。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条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是民族的根。语文课堂上要有文化力,前面我已讲到。如何在课堂上形成文化力?
一是要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数千年不倒,因为,我们中华文明具有很多优秀基因,如:百折不挠、舍生取义、勤劳善良、诚实守信、谦逊中庸、宽宏大度等等。语文课堂要相机渗透,把这些优秀的基因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
例:《李时珍夜宿古寺》
李时珍师徒俩走得苦、吃得苦、住得苦,甚至冒死尝草药,这些都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要编写出《本草纲目》,为民造福。许多老师教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我觉得,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力,这篇课文应该给孩子们一种怎样的启迪?怎样的触动?(不说人生感悟)。于是,我继续引导:李时珍吃了这么多苦,却不觉得苦;以身试药,却不觉得险,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早日编成《本草纲目》,造福众人。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再苦再累再险也要坚持下去。司马迁为了编成《史记》,可以忍受宫刑之辱,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可以忍受数千次失败。接着,我出示了一段我自己写的片段:
《我曾为这样一个信念而苦》:
那一年,我参加工作的第六年,决心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因为大专学历在我眼中实在太低,将來必定不能适应小学教学的要求,必须要通过成人高考来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当时,和我一样的青年教师大都还不想参加这类学历考试。在报名即将截止的最后一天,终于把名报上了。我们小镇与我一起报名的有十个人,除我之外九个是中学老师,他们的学识都远胜我。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了,复习的书有十几本,堆起来足有一尺高。在完成白天繁忙的教学工作后,每天晚上,我把自己关在破旧的宿舍里,对着一盏60瓦的白炽灯,圈画、摘录、背诵、查阅……累了,揉一揉眼睛,走几步,然后又投入大量的记忆背诵之中。寒窗苦读,每天坚持11点以后再睡觉。我的同事们晚上活动丰富,有的忙于交友,有的逛街看电影,有的回家团聚。整整一个月,我几乎没有迈出过校门。考试结果出来了,镇上同去参考的九个中学老师,均榜上无名,只有我这个学历水平相对低的小学教师被录取了。其中有一位中学老师在考前一起复习时听了我的背诵,说了一句话:“这么多的复习书本,你只差标点没背了!”这个评价虽然显得过高,却也真的说明我为此付出的心血。我终于获得了本科学历。为了这样一个信念,苦,但却值得!
学生读了这段话后非常感动。我说:“你一定也曾有过一个信念,并且为之哭过、笑过。请把你的经历写一个片段。”片段开头:我曾为这样一个信念而“苦”:( )。很多学生写了自己学乐器、学舞蹈、学书画、学溜冰等的经历,写得非常感人。写的过程就是一次灵魂升华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提升的过程。我给孩子从小植入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信念,能够创造奇迹”。
二是重视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文史一家。我们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汉语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晶。教材上很多课文都有其历史来源。老师要进行渗透。如四年级上下册练习中成语“一鸣惊人”(楚庄王),“世外桃源”,唇亡齿寒等,教学时都应该联系历史。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幸佳琳.链性课堂观察:初任语文教师素养提升有效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贾鑫.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追求;育人目标
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学科的教改指明了方向。那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当有哪些改变?有哪些追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一、追求“情趣的课堂”
情趣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江苏省教研室李亮博士说,如果有人问我,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兴趣!让孩子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性、趣味性,而这富蕴的情趣性需要教者去发掘,去创设。
例:《奇妙的國际互联网》这一课,一般老师是随文而教。教者另辟蹊径。与学生分角色对话,老师扮作学生的爷爷问学生,要求学生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师:孙子,今天学了什么课文?
生:《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师:互联网?我年轻时常用互联网捕鱼。
生:不是捕鱼的网,是国际互联网。
师:国际互联网和渔网有什么不同?
生:国际互联网像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有的是通过电缆和光缆连接的,有的是无线电波。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片、声音,……
师:我的网能捕鱼,你的网能做什么?
生:国际互联网用处可大了!……
师:既然有这么大用处,那么,你帮我联系一下我的老同学。我有一个老同学,几年前去了美国,怎么联系他呢?
生:可以发电子邮件,可以和他微信和视频通话。
师:孙子啊,爷爷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每天在家很无聊,怎么办呢?
生:你可以上网听歌、看新闻、看电影、打游戏,还可以网上购物。
师:照你说的,国际互联网真的是好!那渔网也叫网,互联网也叫网,怎么区别这两个“网”呢?
生:互联网的“网”要加引号呀,表示特殊的含义。
师:哦,我懂了,多亏了好孙子。明儿赶紧叫你爸帮我装一个。
学生哈哈大笑。
很普通很平常的课,也要让孩子感到有趣、快乐。因此,课堂的情趣来自教师的幽默,来自教师的匠心独具。
二、追求“智慧的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的课堂,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1.问题要有探究性,思维含量要大。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上了六年级的课文《爱之链》,她就设计了一个很综合且很有思维性的问题:乔伊、老妇人、妻子三个人从来没有同时出现,三人中总有一人不在场,那么,他们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请同学们思考:(谁)知道_________________,不知道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回答角度很多:
生1:乔伊知道自己帮助了老妇人,却不知道老妇人也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生2:乔伊知道自己帮助他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却不知道老妇人立即把爱传递了下去。
生3:老妇人知道自己资助了女店主,却不知道她就是乔伊的妻子,是她的恩人。
生4:老妇人知道乔伊帮助了自己,却不知道乔伊自己也失业了,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帮助。
生5:老妇人知道乔伊不要酬谢,却不知道乔伊为什么不要他的酬谢。
老师鼓励:沉到文字中,换个角度思考,你们还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
生6:老妇人知道乔伊帮助了自己,却不知道乔伊受了伤。
生7:女店主知道自己得到了老妇人的资助,却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乔伊的影响来把爱传递下去的。
生8:乔伊知道帮老妇人不要报酬是应该的,却不知道这钱还是回到了自己妻子手中。
……
课堂上,教师用一个思维发散性很强的问题,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变换多个角度思考,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课堂要有质疑问难。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已经很少看到了。
3.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较就是一种思维,事物越比越明,包括字词比较、句式比较、结构比较等等。
4.课堂要进行相关思维训练。如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就是归纳思维。换个角度思考,就是求异思维。质疑教材与同学的发言,就是批判思维等等。
三、追求“朗读的课堂”
好文章需“品读”。古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读书就是“皮”,其他的思维发展、情感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都是附在皮上的毛。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感悟,提高语感,发展语言。
例1.《番茄太阳》
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这段对话我们往往忽略,一读而过,学生不会注意。有位老师这样引导:
师:父亲说这话时语速快还是慢?
生:应该慢些,因为小女孩是盲童,看不见蔬菜,爸爸只能慢一些教她。
师:谁来模仿父亲的语速,读一读。
生:(读得很慢)。 师:你这样一读,有什么体会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耐心、很爱女儿的父亲。
师:尽管女儿是个盲童,但父亲很爱女儿。读书就要这样品读。
这样一读,就读出了味。
例2.《番茄太阳》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师:这儿有两个“笑”字,包含的情感一样吗?你们读读看。
生:不一样,女孩是天真的笑,表现出乐观积极的心态。而妈妈是心酸的笑。
师:妈妈心酸啊,看着女儿灿烂的笑脸,妈妈心中怎么想呢?
生:我的女儿多可爱啊!要是眼睛没坏该有多好啊!太可惜了。
师:请你把两种“笑”包含的不同情感读出来。
读书如欣赏风景,要慢慢地读,边读边欣赏,读到好的句子,要停下来细细想,细细品,就能读出味道,读出感悟。朗读是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好的渠道。
四、追求“运用的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第一条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条放在素养的第一条,非常精准地指出了语文课的首要任务。高林生老师认为:读与写是语文的双翼,缺一不可。读不仅为理解,更为表达。因此,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潜心钻研,发现其中秘妙,打通读与写的联系渠道。我们不光要给孩子兔子,还要给孩子一把猎枪,让他们自己捕捉兔子。
实现读与写的迁移有多种形式:
从写的内容可分为:感想式、评语式、补白式、仿写式、续写式、缩写式、广告式等。
从写的形式可分为:学拟标题、学习选材、学习独特的表达方法、学习文章的结构等。
从文体转换可分为:体裁转换(如小说与剧本的转换、文与诗的转换),人称的转换(第一人称与第二、第三人称的转换)等。
例如学习独特的表达方法:
《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细节描写少,看起来很难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有的老师就找到了课文的奥妙: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这段话写的是邓小平同志的影响之大。完全可以改成一个也许: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五洲四海。为什么要分成四个句子写呢?原来,这种写法叫“渲染”。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颜色烘染事物,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对文中的环境、人物作故意的反复描写,达到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艺术效果。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无非是说到集市上买了战马和马具,实际上也不可能把马的装备分散到四个集市去买。这就是铺陈渲染,增强了为从军而作准备的紧张繁忙的气氛。这里,用四个“也许”分开写邓小平同志的影响,正是渲染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再看,“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大海在呜咽、浪花在痛悼,这是什么手法?移情。教师可以把这两处作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文本中这样的读写“秘妙”?
1.教师要有很高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的视角要更准确,更新颖。要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中值得迁移训练之处。因此,建议语文老师要深入学习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段目标,学生情况。从而准确地帮助学生在表达的困难处进行迁移训练。
五、追求“文化的课堂”
有的人用“人文”一词,我觉得“人文”可能中性一些,“文化”更显得偏向我们的母语,民族的文化。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条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是民族的根。语文课堂上要有文化力,前面我已讲到。如何在课堂上形成文化力?
一是要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数千年不倒,因为,我们中华文明具有很多优秀基因,如:百折不挠、舍生取义、勤劳善良、诚实守信、谦逊中庸、宽宏大度等等。语文课堂要相机渗透,把这些优秀的基因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
例:《李时珍夜宿古寺》
李时珍师徒俩走得苦、吃得苦、住得苦,甚至冒死尝草药,这些都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要编写出《本草纲目》,为民造福。许多老师教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我觉得,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力,这篇课文应该给孩子们一种怎样的启迪?怎样的触动?(不说人生感悟)。于是,我继续引导:李时珍吃了这么多苦,却不觉得苦;以身试药,却不觉得险,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早日编成《本草纲目》,造福众人。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再苦再累再险也要坚持下去。司马迁为了编成《史记》,可以忍受宫刑之辱,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可以忍受数千次失败。接着,我出示了一段我自己写的片段:
《我曾为这样一个信念而苦》:
那一年,我参加工作的第六年,决心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因为大专学历在我眼中实在太低,将來必定不能适应小学教学的要求,必须要通过成人高考来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当时,和我一样的青年教师大都还不想参加这类学历考试。在报名即将截止的最后一天,终于把名报上了。我们小镇与我一起报名的有十个人,除我之外九个是中学老师,他们的学识都远胜我。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了,复习的书有十几本,堆起来足有一尺高。在完成白天繁忙的教学工作后,每天晚上,我把自己关在破旧的宿舍里,对着一盏60瓦的白炽灯,圈画、摘录、背诵、查阅……累了,揉一揉眼睛,走几步,然后又投入大量的记忆背诵之中。寒窗苦读,每天坚持11点以后再睡觉。我的同事们晚上活动丰富,有的忙于交友,有的逛街看电影,有的回家团聚。整整一个月,我几乎没有迈出过校门。考试结果出来了,镇上同去参考的九个中学老师,均榜上无名,只有我这个学历水平相对低的小学教师被录取了。其中有一位中学老师在考前一起复习时听了我的背诵,说了一句话:“这么多的复习书本,你只差标点没背了!”这个评价虽然显得过高,却也真的说明我为此付出的心血。我终于获得了本科学历。为了这样一个信念,苦,但却值得!
学生读了这段话后非常感动。我说:“你一定也曾有过一个信念,并且为之哭过、笑过。请把你的经历写一个片段。”片段开头:我曾为这样一个信念而“苦”:( )。很多学生写了自己学乐器、学舞蹈、学书画、学溜冰等的经历,写得非常感人。写的过程就是一次灵魂升华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提升的过程。我给孩子从小植入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信念,能够创造奇迹”。
二是重视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文史一家。我们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汉语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晶。教材上很多课文都有其历史来源。老师要进行渗透。如四年级上下册练习中成语“一鸣惊人”(楚庄王),“世外桃源”,唇亡齿寒等,教学时都应该联系历史。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幸佳琳.链性课堂观察:初任语文教师素养提升有效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贾鑫.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