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学派,注重在民族声乐的训练中加入美声的技巧来拓宽歌唱者的演唱道路。现今的民族唱法已被单独确立为独属于中国的声乐,全称为中国民族声乐,其愈显科学与国际化的存在,提高了人民的音乐修养。本文就常思思版本的《玛依拉变奏曲》展开分析,以期通过纵向的和声编配与横向的曲式分析以及融合了花腔技巧的民族唱腔来研究民族美声化的曲式。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玛依拉变奏曲;美声化;常思思;趋势
前言
中国民族声乐,体现着国际化、科学性、民族化、多元化的特点,其已成为中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当今的中国民族声乐,已越来越“西化”,在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入科学的西方艺术技巧,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证明,这样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玛依拉变奏曲》这首中国新疆民歌的改编,试图从中探索出民族声乐美声化的发展趋势,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对声乐作品进行处理。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其他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民族唱法的起源
民族唱法是中国现行的三大唱法之一,与西洋唱法与流行唱法不同的是,民族唱法是完全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之上的。现如今,民族唱法在經过多年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完善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属于中国特色的新民族声乐,这是以著名声乐教育学家金铁霖为代表的唱法。
中国声乐,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珍馐。其时间跨域之久,受众群体之广泛,可谓是空前的。它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将独属于东方的内敛、含蓄、委婉、绵延之美融合为一体。民族声乐的产生与中国各个时期的国情相符合,因此,它产生于人民的劳作中、少男少女眉目传情中、祖辈的轻声吟唱中。其具有朴实、亲民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继承性与传唱性的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的歌唱家们在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上依然沿用传统曲艺的模式,因此其更重视咬字的字正腔圆与作品的风格处理以及情感表达。其次,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唱法受地域与民族的影响,演唱多以方言为主,体现出朴实性与地方性的特点,这也导致了当时的民族声乐涵盖了多样化的风格。
二、民族美声化的趋势概述
民族唱法融合美声技巧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化竞争比较的过程。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体现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政治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融合,也存在主次先后的问题,当今世界主要以美声为主流,西洋歌剧比民族唱法更具备影响力,但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讲,不应该放弃对民族唱法的探索,更不应丢弃民族唱法中优秀的文化。在民族声乐美声化的当下,怎么通过美声技巧更好地为民族声乐所运用,更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研究。
(一)以常思思的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1.《玛依拉变奏曲》曲式分析
花腔女高音作品《玛依拉变奏曲》的主旋律和原版《玛依拉》完全相同。作曲家胡廷江在民歌《玛依拉》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变奏手法,通过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节奏创造出全然一新视听效果,其次花腔华彩乐句的加入也为整个作品加分不少。《玛依拉变奏曲》的旋律主要以民族调式E清乐宫调式与A清乐宫调式为主,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为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全曲旋律线条优美、轻快,歌词与音乐以一个音对一个词为主,词和旋律水乳交融,紧密结合,是一首兼歌唱性与生命力于一体的佳作。全曲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其结构为A(主题)+A1+A2+A3+尾声,通过分析可发现,A主题乐段的旋律与《玛依拉》相同,都是由aaabc这五个乐句构成的,歌曲主题从中声区开始,旋律起伏小,呈平稳进行的状态。音程与音程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四度、二度、三度的进行为主。
2.《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技巧
由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的《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难度较高的花腔女高音作品。由于其旋律热情洋溢、歌词口语化、节奏奔放、音域宽广,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同时还是一支优秀的舞曲。这首歌体现出了哈萨克民族的风格特点,从乐曲的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活力四射、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形象。作曲家胡廷江对原版《玛依拉》进行了共三次加花变奏,因此,歌唱者要着重来训练这几处的乐句。
其主题与原版玛依拉相同,演唱过程中没有难度,其节奏歌词简单分明,朗朗上口,因此演唱的时候,要注重吐字的语气化以及口语化。歌唱者演唱时,身体直立,气息下沉,下巴不可以上抬,放松身体各部分肌肉,缓缓地将乐句“念”出来,这就是打开腔体,声音走在气息上的实践。用说话的状态来演唱声乐作品,有助于放松歌者的身体的各个部位。
其次在演唱花腔乐段时,在保留民族唱法的咬字清楚的同时,要充分打开腔体,尤其是加入美声中花腔的技巧后,一定要注意气息下沉到横膈膜处,强而有力的支撑住腰部,每一个跳音都从小腹处有弹性的蹦出,这与民族唱法最大的不同是,美声是一种完全符合人类生理特点的科学唱法,它对声带的损伤非常小,只要歌唱者正确运用技巧,就能轻松自如的处理好花腔的乐段。
三、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如此之好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基础,同时,离不开战斗在一线的声乐教育者们不断地钻研与探索。优秀的传统融合先进的美声技术形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优质音色,这种推陈出新的举措以及不断地自我否定与不断的自我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经过不断的创新,中国民族声乐已逐渐趋于国际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中国民族声乐也能像意大利美声唱法那样,吸引着全世界的声乐爱好者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宁大光.中国民族歌剧声乐美声化趋势的研究与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23-35
[2]赵亮.通过宋祖英的国外音乐会谈中国民族声乐美声化[J].华商,2008,(8):56
[3]宁馨悦.浅议中国民族歌剧美声化趋势[J].黄河之声,2013,(3):67
作者简介:贾燕(1984—),女,汉,内蒙临河人,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美声)唱法。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玛依拉变奏曲;美声化;常思思;趋势
前言
中国民族声乐,体现着国际化、科学性、民族化、多元化的特点,其已成为中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当今的中国民族声乐,已越来越“西化”,在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入科学的西方艺术技巧,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证明,这样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玛依拉变奏曲》这首中国新疆民歌的改编,试图从中探索出民族声乐美声化的发展趋势,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对声乐作品进行处理。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其他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民族唱法的起源
民族唱法是中国现行的三大唱法之一,与西洋唱法与流行唱法不同的是,民族唱法是完全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之上的。现如今,民族唱法在經过多年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完善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属于中国特色的新民族声乐,这是以著名声乐教育学家金铁霖为代表的唱法。
中国声乐,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珍馐。其时间跨域之久,受众群体之广泛,可谓是空前的。它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将独属于东方的内敛、含蓄、委婉、绵延之美融合为一体。民族声乐的产生与中国各个时期的国情相符合,因此,它产生于人民的劳作中、少男少女眉目传情中、祖辈的轻声吟唱中。其具有朴实、亲民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继承性与传唱性的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的歌唱家们在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上依然沿用传统曲艺的模式,因此其更重视咬字的字正腔圆与作品的风格处理以及情感表达。其次,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唱法受地域与民族的影响,演唱多以方言为主,体现出朴实性与地方性的特点,这也导致了当时的民族声乐涵盖了多样化的风格。
二、民族美声化的趋势概述
民族唱法融合美声技巧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化竞争比较的过程。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体现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政治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融合,也存在主次先后的问题,当今世界主要以美声为主流,西洋歌剧比民族唱法更具备影响力,但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讲,不应该放弃对民族唱法的探索,更不应丢弃民族唱法中优秀的文化。在民族声乐美声化的当下,怎么通过美声技巧更好地为民族声乐所运用,更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研究。
(一)以常思思的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1.《玛依拉变奏曲》曲式分析
花腔女高音作品《玛依拉变奏曲》的主旋律和原版《玛依拉》完全相同。作曲家胡廷江在民歌《玛依拉》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变奏手法,通过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节奏创造出全然一新视听效果,其次花腔华彩乐句的加入也为整个作品加分不少。《玛依拉变奏曲》的旋律主要以民族调式E清乐宫调式与A清乐宫调式为主,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为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全曲旋律线条优美、轻快,歌词与音乐以一个音对一个词为主,词和旋律水乳交融,紧密结合,是一首兼歌唱性与生命力于一体的佳作。全曲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其结构为A(主题)+A1+A2+A3+尾声,通过分析可发现,A主题乐段的旋律与《玛依拉》相同,都是由aaabc这五个乐句构成的,歌曲主题从中声区开始,旋律起伏小,呈平稳进行的状态。音程与音程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四度、二度、三度的进行为主。
2.《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技巧
由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的《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难度较高的花腔女高音作品。由于其旋律热情洋溢、歌词口语化、节奏奔放、音域宽广,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同时还是一支优秀的舞曲。这首歌体现出了哈萨克民族的风格特点,从乐曲的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活力四射、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形象。作曲家胡廷江对原版《玛依拉》进行了共三次加花变奏,因此,歌唱者要着重来训练这几处的乐句。
其主题与原版玛依拉相同,演唱过程中没有难度,其节奏歌词简单分明,朗朗上口,因此演唱的时候,要注重吐字的语气化以及口语化。歌唱者演唱时,身体直立,气息下沉,下巴不可以上抬,放松身体各部分肌肉,缓缓地将乐句“念”出来,这就是打开腔体,声音走在气息上的实践。用说话的状态来演唱声乐作品,有助于放松歌者的身体的各个部位。
其次在演唱花腔乐段时,在保留民族唱法的咬字清楚的同时,要充分打开腔体,尤其是加入美声中花腔的技巧后,一定要注意气息下沉到横膈膜处,强而有力的支撑住腰部,每一个跳音都从小腹处有弹性的蹦出,这与民族唱法最大的不同是,美声是一种完全符合人类生理特点的科学唱法,它对声带的损伤非常小,只要歌唱者正确运用技巧,就能轻松自如的处理好花腔的乐段。
三、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如此之好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基础,同时,离不开战斗在一线的声乐教育者们不断地钻研与探索。优秀的传统融合先进的美声技术形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优质音色,这种推陈出新的举措以及不断地自我否定与不断的自我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经过不断的创新,中国民族声乐已逐渐趋于国际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中国民族声乐也能像意大利美声唱法那样,吸引着全世界的声乐爱好者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宁大光.中国民族歌剧声乐美声化趋势的研究与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23-35
[2]赵亮.通过宋祖英的国外音乐会谈中国民族声乐美声化[J].华商,2008,(8):56
[3]宁馨悦.浅议中国民族歌剧美声化趋势[J].黄河之声,2013,(3):67
作者简介:贾燕(1984—),女,汉,内蒙临河人,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美声)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