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三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每接手一届新生就应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如何教好孩子们的语文呢?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以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为重要。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好语文几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以本人二十余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而言。我认为可做如下考虑:(一)培养规范的书写习惯;(二)培养口头表达的习惯;(三)培养质疑、独立思维的习惯;(四)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五)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关键词 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质疑;积累
语文是人们交往的一种工具,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也自然而然地会上来。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1 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届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力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名旬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各种形式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节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气等技巧,使学生读出节奏之美,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胸襟,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纵观历史,大凡有所建树的作家、思想家、文化人都是喜欢背诵并善于背诵妙文诗章的高手。就连苏轼那样的大文豪都把背诵《汉书》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日课”;然而,背诵作为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在一段时期内被灌以“死记硬背”的恶名而遭人唾弃,以至于当今高中毕业生中难以找到能背诵数十篇古文名篇的。由于“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其语文素养和能力怎能不大打折扣呢?
因此,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放声朗读自己所学的或所喜欢的名篇、名句。在朗读时,要克服害羞的心理,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放开声音朗读。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的不好,怕人讥笑而不读,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如果我们每月背诵一篇千字短文,再背一首古诗词,在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没有白上语文课了。长期坚持下去,也就可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了。
3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3.1 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3.2 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
在学生的讲话能力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即席演讲的训练。方法是我们按参赛学生人数的多少,拟定出同样数目的题目。学生则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即席演讲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沉着,冷静,迅速地考虑好讲话内容,并能把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例如:有个同学抽到的题目是:《青春与理想》,他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命的轮回,从幼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再从青年进到壮年,慢慢再步入中年,然后安度晚年。”接着又说“很小的旧帐,我就期盼自己可以快快长大,上高中,上理想的大学,然后工作,然后就可以像自己崇拜的那些成功女性一样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她成功地将青春和理想联系起来,演讲获得成功,
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一次演讲,非有丰富的“说”的内容不可,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4 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者先要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人提倡做学问,不必袭蹈古人、因循守旧,而要不断的怀疑、探讨。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伍于人,落伍于新时代。特别是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如今提供课程创新、质疑、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在想象空间大胆质疑,大胆讨论,让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凡是有疑惑的都应勇于向老师、同学、身边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请教。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虽然多是名家名篇,但也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理。学完一篇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找课文的不足之外。从字词到篇章,从内容到形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意见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幼稚,也是难能可贵的。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是课文中愚公经典对白,我们资料书上却这样分析这段话——这表现了愚公的观点: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然而,《愚公移山》的作者是列子,名寇,战国后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啊!列子这位仁兄是道家的人啊,应该主张道家无为,主张道家的‘顺其自然’的思想啊?可是怎么可能在他的著作里却体现着与他的教派背道而驰的思想呢?或者《愚公移山》的作者根本就不是我们已经默认了的列子,或者《愚公移山》的内涵根本不是我们教材里的那种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讨论,积极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对这一问题给予肯定的答案。总之,从疑点处思考,能够解释迷惑。有助理解,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5 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阅读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般都爱阅读生活中流行的书籍,而有的流行性读物,含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鉴别,选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用的读物来读。名家们经常建议读者要读一流的好书,也就是名著,如《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等。这些经典作品,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增强认识、体验情感有很多的益处。在阅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故事所要说明的问题,体会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的作品篇幅比较长,阅读时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感人的情节,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这样经常认真阅读,细细体会,才能对阅读的内容理解得比较深,印象也就比较牢。
6 培养勘于积累的习惯
“勤学以储宝。”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供多读多写。课内积累不需要多说,通过对课本精选的课文的感悟,把握课文思想,接受文化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搞好课外阅读的积累,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阅读笔记本,利用空余时间积累素材,一句名言、一首诗词、一篇美文、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作为周作业定期上交。教师批阅时,可评出优良中差,定期评比,定期展览。这项活动必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乐此不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语文素质的发展,非常值得推广。积累的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多背诵,除课本上规定的篇章以外,教师还可经常选择一些精彩的文章让学生要规定时间内背诵,分析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7 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练笔习惯对语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课外练笔的形式不拘一格: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生活学习中的灵感、观看电影节目后的小评论、跟父母的交流、跟亲朋好友的通信、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等等,都应让学生以练笔的心态对待。这些都是生活的记载,是学生成长旅程中的一串脚印,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创作。可以想知,学生们投身其中其乐无穷,这种写作的欲望极大的激发促进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当然,除以上七种语文学习习惯外,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其它习惯的培育,如“擅于聆听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能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质疑;积累
语文是人们交往的一种工具,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也自然而然地会上来。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1 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届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力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名旬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各种形式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节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气等技巧,使学生读出节奏之美,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胸襟,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纵观历史,大凡有所建树的作家、思想家、文化人都是喜欢背诵并善于背诵妙文诗章的高手。就连苏轼那样的大文豪都把背诵《汉书》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日课”;然而,背诵作为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在一段时期内被灌以“死记硬背”的恶名而遭人唾弃,以至于当今高中毕业生中难以找到能背诵数十篇古文名篇的。由于“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其语文素养和能力怎能不大打折扣呢?
因此,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放声朗读自己所学的或所喜欢的名篇、名句。在朗读时,要克服害羞的心理,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放开声音朗读。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的不好,怕人讥笑而不读,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如果我们每月背诵一篇千字短文,再背一首古诗词,在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没有白上语文课了。长期坚持下去,也就可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了。
3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3.1 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3.2 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
在学生的讲话能力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即席演讲的训练。方法是我们按参赛学生人数的多少,拟定出同样数目的题目。学生则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即席演讲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沉着,冷静,迅速地考虑好讲话内容,并能把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例如:有个同学抽到的题目是:《青春与理想》,他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命的轮回,从幼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再从青年进到壮年,慢慢再步入中年,然后安度晚年。”接着又说“很小的旧帐,我就期盼自己可以快快长大,上高中,上理想的大学,然后工作,然后就可以像自己崇拜的那些成功女性一样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她成功地将青春和理想联系起来,演讲获得成功,
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一次演讲,非有丰富的“说”的内容不可,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4 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者先要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人提倡做学问,不必袭蹈古人、因循守旧,而要不断的怀疑、探讨。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伍于人,落伍于新时代。特别是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如今提供课程创新、质疑、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在想象空间大胆质疑,大胆讨论,让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凡是有疑惑的都应勇于向老师、同学、身边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请教。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虽然多是名家名篇,但也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理。学完一篇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找课文的不足之外。从字词到篇章,从内容到形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意见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幼稚,也是难能可贵的。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是课文中愚公经典对白,我们资料书上却这样分析这段话——这表现了愚公的观点: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然而,《愚公移山》的作者是列子,名寇,战国后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啊!列子这位仁兄是道家的人啊,应该主张道家无为,主张道家的‘顺其自然’的思想啊?可是怎么可能在他的著作里却体现着与他的教派背道而驰的思想呢?或者《愚公移山》的作者根本就不是我们已经默认了的列子,或者《愚公移山》的内涵根本不是我们教材里的那种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讨论,积极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对这一问题给予肯定的答案。总之,从疑点处思考,能够解释迷惑。有助理解,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5 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阅读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般都爱阅读生活中流行的书籍,而有的流行性读物,含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鉴别,选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用的读物来读。名家们经常建议读者要读一流的好书,也就是名著,如《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等。这些经典作品,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增强认识、体验情感有很多的益处。在阅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故事所要说明的问题,体会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的作品篇幅比较长,阅读时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感人的情节,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这样经常认真阅读,细细体会,才能对阅读的内容理解得比较深,印象也就比较牢。
6 培养勘于积累的习惯
“勤学以储宝。”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供多读多写。课内积累不需要多说,通过对课本精选的课文的感悟,把握课文思想,接受文化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搞好课外阅读的积累,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阅读笔记本,利用空余时间积累素材,一句名言、一首诗词、一篇美文、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作为周作业定期上交。教师批阅时,可评出优良中差,定期评比,定期展览。这项活动必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乐此不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语文素质的发展,非常值得推广。积累的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多背诵,除课本上规定的篇章以外,教师还可经常选择一些精彩的文章让学生要规定时间内背诵,分析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7 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练笔习惯对语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课外练笔的形式不拘一格: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生活学习中的灵感、观看电影节目后的小评论、跟父母的交流、跟亲朋好友的通信、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等等,都应让学生以练笔的心态对待。这些都是生活的记载,是学生成长旅程中的一串脚印,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创作。可以想知,学生们投身其中其乐无穷,这种写作的欲望极大的激发促进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当然,除以上七种语文学习习惯外,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其它习惯的培育,如“擅于聆听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能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