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始了利率自由化实践,但改革时的经济背景和所采取的方式存在差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渐进的方法,配合适当的金融创新和法律政策成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阿根廷和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由于方式过于激进和缺乏合理的设计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本文首先依次回顾这几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接着从它们的宏微观经济指标在改革前后的变化中分析利率自由化对各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利率市场化 国际比较 经济指标
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阿根廷、智利的改革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美国。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滞胀和资金大规模脱媒共同对美国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的结果。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为恢复金融秩序实行了《联邦储备系统Q条例》利率管制措施。到20世纪60年代,“Q条例”不符合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弊端开始显现。同时,通胀率的攀升也导致了严重的负利率。因此,滞胀和资金大规模脱媒共同对美国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倒逼机制。另外,由于银行脱媒现象严重,存款机构只能不断推出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和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创新的金融产品,规避利率管制,自由利率的范围不断扩大,也形成了对市场化的倒逼机制。
第二,日本。日本推行利率自由化的态度是谨慎的。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从国债利率开始,推进到银行间市场和存贷款市场利率,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则经过了由大额到小额,由定期到活期的过程。194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临时利率调整法》,旨在恢复日本在二战中受到的经济重创。该法规定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上限由日本银行规定,并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制定指导性利率。日本严格控制的低利率政策为日本的高速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日本由高速发展趋向经济低迷状态,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发行国债,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并且由于自1975年以来财政状况的恶化,产生巨额赤字,政府必须发行巨额的国债弥补参政赤字。
日本的利率管制放松后,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多次调低基准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实行“零利率政策”,达到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第三,阿根廷。1971年,阿根廷宣布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第一个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拉美国家。1975年,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负利率,阿根廷再次实施市场化改革,一次性实现了储蓄存款以外的其他存款利率市场化,次年九月,放宽了储蓄存款利率的限制。1977年,阿根廷取消了所有利率限制,实现了全面市场化。
阿根廷的改革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激进的改革方式和自由化措施让阿根廷的金融秩序混乱,在1982年恢复了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失败告终,引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
第四,智利。智利的市场化改革与阿根廷有一些相似之处,即改革前工业化水平较低,采用进口替代战略,通货膨胀较严重,改革时机尚未成熟。与阿根廷不同的是,智利的改革方式更为激进,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经济增长效果明显,通胀率和财政赤字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三年之后,由于金融监管预警机制不完善,出现了超高利率时期。大量外资流入国内,引起本币升值,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下降,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1989年智利央行重新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失败告终。
利率市场化前后宏观与微观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改革路径对宏微观指标变化的影响有各自的特点,以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释两组研究对象经济指标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分析改革进行时期的经济背景和改革对经济指标具体的影响。
第一,宏观层面的经济指标变动。拉美两国的改革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宏观秩序的混乱。就通胀率方面来看,完成改革后,美日的通胀率进一步下降,日本甚至出现紧缩,而智利的通胀率年均值仍在105%的高位。阿根廷在放开管制前两年,通胀率达到了450%.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通货膨胀经历了五年走低,到1982年又呈急速上升趋势,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M2/GDP越低,则表明该国间接融资占融资比重越大。智利和阿根廷的平均M2/GDP都处于20上下,远远小于美日两国。美日在利率改革时经济货币化程度比较高,金融市场更为成熟。其中日本高于美国,因为日本对间接融资的依赖较严重。阿根廷和智利作为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自然经济成分大。M2/GDP在利率改革前后均处于低位,并未明显改善。
第二,微观层面的经济指标变动。
(1)利率水平和存贷利差。一般而言,放松利率管制会使得利率水平会有一段上升时期。由于竞争加剧,总体上看利差首先出现缩小趋势。美国1980—1985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1986—1990年下降为1.63%,并在1987年到达阶段低点1.34% 。改革结束后五年,利差逐渐回升到原位并趋于稳定。
日本的存贷利率水平在改革开始时期(1987-1991)发生过小幅度上浮。但90年代股票价格、土地价格等资产行情大幅下跌,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严重的宏观经济萧条。在“失去的十年”中利率水平持续走低。日本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也经历了十年的缩窄。
与美日两国相比,拉美国家利率上升幅度很大,出现利率超调现象。
(2)银行倒闭数量增加,经营难度加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上浮,必定使银行丧失部分优质的客户,面对的高风险客户比重增大,贷款质量也将有所下降。利率市场化使中小银行丧失了利率管制对其的保护作用。在利率自由的前提下,客户更倾向于向信誉良好、规模大的大型银行借贷款,中小银行只能压缩自身的利润来争取市场。
本文以美国为例,说明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严重打击。美国在1980年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该年份也成为美国银行业大批倒闭的开端。在1980年以前,美国年均银行倒闭数量小于20家,但从1980年起,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骤然上升。由于不合理的“短存长贷”结构和存贷利差紧缩,美国爆发了“储贷协会危机”。1989年,美国倒闭银行數量达到531家的峰值。
作者简介:赵一忆(1992,女,汉,四川自贡,硕士,四川大学,610065,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1]Bekaert G,Harvey C R,Lundblad C. 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pur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 3-55.
[2]Daniel B. C. ,Jones J. B.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banking cris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2 ( 1) :202-221.
[3]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 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5): 33-46.
[4]侯英.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武汉金融,2013 (11): 35-37.
[5]江春,刘春华.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 理论,经验及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47-53.
利率市场化 国际比较 经济指标
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阿根廷、智利的改革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美国。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滞胀和资金大规模脱媒共同对美国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的结果。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为恢复金融秩序实行了《联邦储备系统Q条例》利率管制措施。到20世纪60年代,“Q条例”不符合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弊端开始显现。同时,通胀率的攀升也导致了严重的负利率。因此,滞胀和资金大规模脱媒共同对美国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倒逼机制。另外,由于银行脱媒现象严重,存款机构只能不断推出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和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创新的金融产品,规避利率管制,自由利率的范围不断扩大,也形成了对市场化的倒逼机制。
第二,日本。日本推行利率自由化的态度是谨慎的。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从国债利率开始,推进到银行间市场和存贷款市场利率,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则经过了由大额到小额,由定期到活期的过程。194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临时利率调整法》,旨在恢复日本在二战中受到的经济重创。该法规定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上限由日本银行规定,并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制定指导性利率。日本严格控制的低利率政策为日本的高速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日本由高速发展趋向经济低迷状态,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发行国债,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并且由于自1975年以来财政状况的恶化,产生巨额赤字,政府必须发行巨额的国债弥补参政赤字。
日本的利率管制放松后,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多次调低基准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实行“零利率政策”,达到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第三,阿根廷。1971年,阿根廷宣布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第一个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拉美国家。1975年,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负利率,阿根廷再次实施市场化改革,一次性实现了储蓄存款以外的其他存款利率市场化,次年九月,放宽了储蓄存款利率的限制。1977年,阿根廷取消了所有利率限制,实现了全面市场化。
阿根廷的改革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激进的改革方式和自由化措施让阿根廷的金融秩序混乱,在1982年恢复了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失败告终,引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
第四,智利。智利的市场化改革与阿根廷有一些相似之处,即改革前工业化水平较低,采用进口替代战略,通货膨胀较严重,改革时机尚未成熟。与阿根廷不同的是,智利的改革方式更为激进,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经济增长效果明显,通胀率和财政赤字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三年之后,由于金融监管预警机制不完善,出现了超高利率时期。大量外资流入国内,引起本币升值,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下降,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1989年智利央行重新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失败告终。
利率市场化前后宏观与微观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改革路径对宏微观指标变化的影响有各自的特点,以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释两组研究对象经济指标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分析改革进行时期的经济背景和改革对经济指标具体的影响。
第一,宏观层面的经济指标变动。拉美两国的改革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宏观秩序的混乱。就通胀率方面来看,完成改革后,美日的通胀率进一步下降,日本甚至出现紧缩,而智利的通胀率年均值仍在105%的高位。阿根廷在放开管制前两年,通胀率达到了450%.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通货膨胀经历了五年走低,到1982年又呈急速上升趋势,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M2/GDP越低,则表明该国间接融资占融资比重越大。智利和阿根廷的平均M2/GDP都处于20上下,远远小于美日两国。美日在利率改革时经济货币化程度比较高,金融市场更为成熟。其中日本高于美国,因为日本对间接融资的依赖较严重。阿根廷和智利作为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自然经济成分大。M2/GDP在利率改革前后均处于低位,并未明显改善。
第二,微观层面的经济指标变动。
(1)利率水平和存贷利差。一般而言,放松利率管制会使得利率水平会有一段上升时期。由于竞争加剧,总体上看利差首先出现缩小趋势。美国1980—1985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1986—1990年下降为1.63%,并在1987年到达阶段低点1.34% 。改革结束后五年,利差逐渐回升到原位并趋于稳定。
日本的存贷利率水平在改革开始时期(1987-1991)发生过小幅度上浮。但90年代股票价格、土地价格等资产行情大幅下跌,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严重的宏观经济萧条。在“失去的十年”中利率水平持续走低。日本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也经历了十年的缩窄。
与美日两国相比,拉美国家利率上升幅度很大,出现利率超调现象。
(2)银行倒闭数量增加,经营难度加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上浮,必定使银行丧失部分优质的客户,面对的高风险客户比重增大,贷款质量也将有所下降。利率市场化使中小银行丧失了利率管制对其的保护作用。在利率自由的前提下,客户更倾向于向信誉良好、规模大的大型银行借贷款,中小银行只能压缩自身的利润来争取市场。
本文以美国为例,说明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严重打击。美国在1980年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该年份也成为美国银行业大批倒闭的开端。在1980年以前,美国年均银行倒闭数量小于20家,但从1980年起,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骤然上升。由于不合理的“短存长贷”结构和存贷利差紧缩,美国爆发了“储贷协会危机”。1989年,美国倒闭银行數量达到531家的峰值。
作者简介:赵一忆(1992,女,汉,四川自贡,硕士,四川大学,610065,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1]Bekaert G,Harvey C R,Lundblad C. 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pur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 3-55.
[2]Daniel B. C. ,Jones J. B.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banking cris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2 ( 1) :202-221.
[3]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 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5): 33-46.
[4]侯英.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武汉金融,2013 (11): 35-37.
[5]江春,刘春华.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 理论,经验及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