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娘》是诗人海子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刚刚20岁。海子身上潜藏着一种“女性崇拜”情结,他写得最为纯粹而动人的抒情诗,绝大多数与美丽的女性和爱情有关,形成了海子抒情诗创作中一种带有个体趣味的鲜明特征。这首最早以女性为歌吟对象的诗作可算做典型例证。从这首短诗的表达技巧上,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出诗人身上那种泥土般朴实的智慧。
关键词:海子;《新娘》;诗歌赏析
在一般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空间里,婚礼总给人一种热闹喜庆,大吹大擂的火爆印象,处于婚礼绝对中心的新娘更是凤冠霞披,珠光宝气,被众多看客前呼后拥,风头无两。但海子的这首以《新娘》为题的诗,一开首却给读者呈现的是“小木屋”,“筷子”,“清水”三个简单甚至粗陋的意象。“小木屋”暗示了新娘居住环境的狭窄和逼仄,“筷子”隐喻饮食,亦暗喻清贫的物质生活。值得注意的还有“清水”这一意象,《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淮南子》也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即使在清贫苦难的环境里,诗人也赋予了新娘如水般坚韧顽强的性格:“以后许许多多日子,被你照耀”,诗人由“实”入“虚”,再进一步渲染了由“小木屋”,“筷子”,“清水”所触发的淡淡的忧伤,也以一种及其突兀的方式破坏着读者的期待视野。
在诗歌中,诗人并没有尽情描摹夫妻间的呢喃絮语,也没有渲染新婚燕尔的幸福情态,而是直接触及今后许许多多平常琐碎的“日子”和情人之间最不堪忍受的“分离”。告别意味着分开,无论是抒情主人公“我”自身,还是“新娘”,都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相思的痛苦和煎熬。“许许多多告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怨妇诗。丈夫的远行,生活的窘迫,相思的无言往往成为思妇们不能承受之痛。在这里,诗歌的互文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张显。“许许多多”连用两次,在海子诗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般而言,在诗句中词句的连续重复是十分忌讳的,但在这里叠字双声的使用却有效地突出了“日子”和“告别”对新娘的精神压迫,使诗的情感节奏呈现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使这种苦难具有的排山倒海的迫人力量,也从一个侧面烘托了新娘面对苦难时情感的忠贞和人格的伟岸。
紧接下来,海子用了一个色彩鲜明的词“照耀”,以下子给诗歌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前面三行诗所郁积起来的忧伤情绪完全被驱开了。无论贫乏单调的物质生活,还是相思的痛苦,这位勇敢坚毅的新娘都以一种豁达从容的心胸默默承受下来。一个简单的词,却从另一个侧面映衬着新娘某种近乎伟大的人格和精神操守。尽管《新娘》属于海子的早期诗作,但却显示了海子天才的字句锤炼能力。在这一点上,海子显然与克罗齐,科林伍德等表现主义者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真正的诗爆发的时候,从来不说出他要表现的情感的名字.表现情感就是要自然而然的流露,用不着用确定的概念进行界定.如果进行界定,作家将永远得不到表现的真谛,作家心灵中的审美意象永远不可能产生。”
“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今天”指婚礼发生的时间,在锣鼓喧天,极尽欢乐的日子里,“我”却选择了沉默,成为了某种“不在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于无法言说的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而在这里,让“我”“什么也不说”的原因是什么?联系诗的上一节,我们大概可以推测,诗人的失语,既来源于诗人的某种愧疚 (只能给予她简单清贫的生活和许许多多单调的日子和频繁的分别),又是对新娘高尚的精神操守的自信。
“有一盏灯,是河流幽幽的眼睛,这盏灯今夜睡在我的屋子里”,作者把灯比喻为“河流的眼睛”,想像大胆而奇特,给读者强烈的新奇感受。灯由热而发光,而水为阴冷之物,灯为“河流之眼”,以阳入阴,有阴阳调和,天地交融之意。而“这盏灯今夜睡在我的屋子里”,灯又指代“新娘”,从而让“灯”,“眼睛”,“新娘”形成一种奇特的对应关系,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想像空间。作者借用拟物的方式,再次巧妙地捕捉到了新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诗人眼中,新娘既有水的柔韧多情的个性特征,同时,她又是闪亮着的“灯”,兼具阳性的热情激越的情感内蕴,在她身上体现了诗人眼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也折射着诗人的审美视角。而这盏灯终于“睡在我的屋子里”,也即“归属于我”,我与心目中的美合二为一。但诗人的情绪始终是平静的,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只是以陈述的语调给出了一个事实。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沈从文的名言:“美丽从来都是使人忧愁的”。这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情绪可以说贯穿于整首诗歌之中.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过完了这个月”意即度过了“蜜月期”,快乐的时光匆匆而逝,而“许许多多告别”总会在人猝不及防的时候到来。“门”这个意象在这里特别关键。一般而言,由里向外“开门”,门内似乎意味着某种挤压和背负,而门外则阳光灿烂,充满希望,但海子反其意而用之,“打开门”意味着我的“此在”的缺乏,从此要背井离乡,走向不可预知的旅途。“ 打开门”的主体是“我们”,含蓄地点明了经过蜜月期的夫妻之间的亲昵和依恋。然而相濡以沫的恋人却不得不无可奈何的分别,在平淡无奇的“我们”一词之下,却包含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但接下来的诗句,诗人的情感倾向又出现了强大的转折: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花”和“果”在这里隐喻了“我们”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它高举于天,深植于地,意谓与天地同在,日月不泯。看似柔弱的两句诗,却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花是人们欣赏和攀折的对象,“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这里,诗人之花开在“高高的树上”,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伟大爱情,并勇于承担不被世人内理解的寂寞的命运。而结在“深深的地下”的果实,同样寓含着“我们”牢不可破的忠诚。此外,“果实”又有孕育生命的特殊含义,是我和“新娘”感情的宝贵结晶,诗人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某种坚定的希望.
海子早期诗歌并不十分重视艺术手段的选择与锤炼,但《新娘》却以圆熟的艺术表现手法,独特的意象选择和鲜明的内在节奏成为一个突出的例外。此诗的中心意象是“新娘”,但通观全诗,并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涉及“新娘”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在诗中,新娘是“缺席者”,但她又是“不在场”的“在场者”,她的柔婉坚韧的性格特征和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完全融化于诗句之中。可以说, 《新娘》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抵达了现实,最终又超越了现实。
参考文献:
1. 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
2. 崔卫平.不死的海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3.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宁生.走向海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 阎怡秋.自焚的火焰——试论海子的短诗【J】,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2).
6. 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
关键词:海子;《新娘》;诗歌赏析
在一般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空间里,婚礼总给人一种热闹喜庆,大吹大擂的火爆印象,处于婚礼绝对中心的新娘更是凤冠霞披,珠光宝气,被众多看客前呼后拥,风头无两。但海子的这首以《新娘》为题的诗,一开首却给读者呈现的是“小木屋”,“筷子”,“清水”三个简单甚至粗陋的意象。“小木屋”暗示了新娘居住环境的狭窄和逼仄,“筷子”隐喻饮食,亦暗喻清贫的物质生活。值得注意的还有“清水”这一意象,《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淮南子》也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即使在清贫苦难的环境里,诗人也赋予了新娘如水般坚韧顽强的性格:“以后许许多多日子,被你照耀”,诗人由“实”入“虚”,再进一步渲染了由“小木屋”,“筷子”,“清水”所触发的淡淡的忧伤,也以一种及其突兀的方式破坏着读者的期待视野。
在诗歌中,诗人并没有尽情描摹夫妻间的呢喃絮语,也没有渲染新婚燕尔的幸福情态,而是直接触及今后许许多多平常琐碎的“日子”和情人之间最不堪忍受的“分离”。告别意味着分开,无论是抒情主人公“我”自身,还是“新娘”,都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相思的痛苦和煎熬。“许许多多告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怨妇诗。丈夫的远行,生活的窘迫,相思的无言往往成为思妇们不能承受之痛。在这里,诗歌的互文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张显。“许许多多”连用两次,在海子诗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般而言,在诗句中词句的连续重复是十分忌讳的,但在这里叠字双声的使用却有效地突出了“日子”和“告别”对新娘的精神压迫,使诗的情感节奏呈现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使这种苦难具有的排山倒海的迫人力量,也从一个侧面烘托了新娘面对苦难时情感的忠贞和人格的伟岸。
紧接下来,海子用了一个色彩鲜明的词“照耀”,以下子给诗歌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前面三行诗所郁积起来的忧伤情绪完全被驱开了。无论贫乏单调的物质生活,还是相思的痛苦,这位勇敢坚毅的新娘都以一种豁达从容的心胸默默承受下来。一个简单的词,却从另一个侧面映衬着新娘某种近乎伟大的人格和精神操守。尽管《新娘》属于海子的早期诗作,但却显示了海子天才的字句锤炼能力。在这一点上,海子显然与克罗齐,科林伍德等表现主义者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真正的诗爆发的时候,从来不说出他要表现的情感的名字.表现情感就是要自然而然的流露,用不着用确定的概念进行界定.如果进行界定,作家将永远得不到表现的真谛,作家心灵中的审美意象永远不可能产生。”
“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今天”指婚礼发生的时间,在锣鼓喧天,极尽欢乐的日子里,“我”却选择了沉默,成为了某种“不在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于无法言说的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而在这里,让“我”“什么也不说”的原因是什么?联系诗的上一节,我们大概可以推测,诗人的失语,既来源于诗人的某种愧疚 (只能给予她简单清贫的生活和许许多多单调的日子和频繁的分别),又是对新娘高尚的精神操守的自信。
“有一盏灯,是河流幽幽的眼睛,这盏灯今夜睡在我的屋子里”,作者把灯比喻为“河流的眼睛”,想像大胆而奇特,给读者强烈的新奇感受。灯由热而发光,而水为阴冷之物,灯为“河流之眼”,以阳入阴,有阴阳调和,天地交融之意。而“这盏灯今夜睡在我的屋子里”,灯又指代“新娘”,从而让“灯”,“眼睛”,“新娘”形成一种奇特的对应关系,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想像空间。作者借用拟物的方式,再次巧妙地捕捉到了新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诗人眼中,新娘既有水的柔韧多情的个性特征,同时,她又是闪亮着的“灯”,兼具阳性的热情激越的情感内蕴,在她身上体现了诗人眼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也折射着诗人的审美视角。而这盏灯终于“睡在我的屋子里”,也即“归属于我”,我与心目中的美合二为一。但诗人的情绪始终是平静的,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只是以陈述的语调给出了一个事实。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沈从文的名言:“美丽从来都是使人忧愁的”。这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情绪可以说贯穿于整首诗歌之中.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过完了这个月”意即度过了“蜜月期”,快乐的时光匆匆而逝,而“许许多多告别”总会在人猝不及防的时候到来。“门”这个意象在这里特别关键。一般而言,由里向外“开门”,门内似乎意味着某种挤压和背负,而门外则阳光灿烂,充满希望,但海子反其意而用之,“打开门”意味着我的“此在”的缺乏,从此要背井离乡,走向不可预知的旅途。“ 打开门”的主体是“我们”,含蓄地点明了经过蜜月期的夫妻之间的亲昵和依恋。然而相濡以沫的恋人却不得不无可奈何的分别,在平淡无奇的“我们”一词之下,却包含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但接下来的诗句,诗人的情感倾向又出现了强大的转折: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花”和“果”在这里隐喻了“我们”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它高举于天,深植于地,意谓与天地同在,日月不泯。看似柔弱的两句诗,却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花是人们欣赏和攀折的对象,“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这里,诗人之花开在“高高的树上”,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伟大爱情,并勇于承担不被世人内理解的寂寞的命运。而结在“深深的地下”的果实,同样寓含着“我们”牢不可破的忠诚。此外,“果实”又有孕育生命的特殊含义,是我和“新娘”感情的宝贵结晶,诗人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某种坚定的希望.
海子早期诗歌并不十分重视艺术手段的选择与锤炼,但《新娘》却以圆熟的艺术表现手法,独特的意象选择和鲜明的内在节奏成为一个突出的例外。此诗的中心意象是“新娘”,但通观全诗,并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涉及“新娘”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在诗中,新娘是“缺席者”,但她又是“不在场”的“在场者”,她的柔婉坚韧的性格特征和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完全融化于诗句之中。可以说, 《新娘》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抵达了现实,最终又超越了现实。
参考文献:
1. 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
2. 崔卫平.不死的海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3.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宁生.走向海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 阎怡秋.自焚的火焰——试论海子的短诗【J】,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2).
6. 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