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ffa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i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Hoffa骨折的临床特征,探讨Hoffa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8例Hoffa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 ~58岁,平均36.8岁.新鲜骨折17例,陈旧性骨折不愈合1例.外侧髁骨折8例,内侧髁骨折10例.骨折按Letenneur分型:Ⅰ型9例,Ⅱ型3例,Ⅲ型6例.所有患者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3例采用2~3枚直径4.5 mm的空心螺钉自前向后固定,5例采用2~4枚直径2.4,3.0或4.0 mm的无头加压螺钉自后向前固定. 结果 18例患者中3例在初诊时发生漏诊,漏诊率为17% (3/18),均行CT检查明确诊断.1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4个月(12~ 60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 ~ 24周,平均为12周.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疗效按Letenneur评估系统评价:优良11例,可2例,差1例. 结论 早期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治疗Hoffa骨折成功的关键.手术入路和螺钉的种类、直径和方向应根据Hoffa骨折类型、骨块大小和是否粉碎进行选择。

其他文献
关节镜技术应用于骨科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器械的改良和操作技术的成熟,其已被广泛运用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创伤骨科领域,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是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而这往往有赖于充分的手术显露,如果借助关节镜技术,则能够在微创条件下直视关节面,从而为骨折复位提供更准确的判断.此外,通过关节镜还可以进行骨、软骨和韧带的修复与重建,并对关节腔内的血肿和组织碎屑进行清
期刊
目的 观察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b)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与患者预后及肾功能衰竭的关系,比较两者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检测41例多发伤患者(ISS≥16分)伤后1,3,7,14 d血清Mb及CK浓度,同时记录伤后1d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ISS、GCS,以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伴有骨质疏松和(或)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是外科医师的首要目标,这要求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达到最佳疗效[1].传统的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作为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2].20世纪90年代Gotfried设计的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继承了DHS的
期刊
足背部软组织缺损,常伴有骨质损伤、伸趾肌腱外露,创面修复非常困难,处理不当易导致骨质及肌腱坏死,甚至引发骨髓炎,治疗方法多需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我科于2009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前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颅内假性动脉瘤属于颅内动脉瘤中的少见类型,因其形成机制特殊,不具备真性动脉瘤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在处理上具有更高风险和挑战性.少数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可因自发性血栓形成而自愈,但多数动脉瘤会逐渐增大,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一经发现应尽快积极处理.目前对其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方法.现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11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
期刊
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加,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系统播散性感染.而外科患者伤口引起的感染较少见.笔者从足外伤患者标本中检出阿萨希毛孢子菌1例,回顾性分析临床及病原学资料,探寻该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现报告如下。
期刊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53%,其中移位骨折占80%[1-2].对怀疑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临床一般依据髋关节X线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闭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等.但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始终居高不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约为10%~34%,而股骨头坏死率更是高达30%~50%[3].股骨颈骨折不愈合以及
期刊
自1999年国家把“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及组织修复的基础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开展系统研究以来,我国的创伤医学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对内对外学术交流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方面可以说取得了质的转变.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十年磨一剑——中国创伤医学的创新成果及其转化应用”,对1999年以来主要在以国家“973”创伤项目牵引
期刊
不久前,我刚过78岁生日,80高龄正向我招手.虽已近耄耋之年,但我仍时刻关注着我国创伤医学的发展和创伤医学人才的成长.当我看到年轻一代工作上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如成功救治了大量危重患者,发表许多高水平论文,获得不少国家或省部级奖励,或成为院士、博士生导师等等,感到特别高兴和无比欣慰。
期刊
自1971年公开发表了第一篇AIS的文章[1],1973年后美国汽车医学发展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utomotive Medicine,AAAM)承担了领导AIS研究的任务.1975年发表了约500条损伤条目的AIS手册[2].AIS1980修订版则使AIS评分得到创伤领域学者的高度评价.AIS是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的标准化通用损伤严重程度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