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存在不是实在谓词”论题诠证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在批判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时提出了“存在不是实在谓词”论题。这一论题蕴含如下两个困难:(1)如果存在不是实在谓词,那么它是上帝的什么谓词?(2)如果存在不是上帝的实在谓词,那么什么才是上帝的实在谓词?在康德看来,在神学领域,至少有四类谓词:逻辑的、实在的、实存的和先验的。传统本体论证明的真正诡秘之处在于:把作为系词的“Sein”通过逻辑谓词这个无所不包的中介,混同于“万能的”等实在谓词,再以“Sein”这个语词形式为中介,把作为实存谓词的Sein即“实存”“偷运”进来,从而把“实存”像“万能的”等词那样,也分析地从“上帝”概念中推导出来。
其他文献
在《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中,威廉斯主要关注的是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他主要论及三方面内容:第一,罗尔斯在论证其正义原则时诉诸的基本想法,也即一组原则是正义的,仅当自利的人们在某种无知条件下能够对其达成一致同意;第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某些方面偏离了这一基本想法,这里的偏离主要指偏离自利选择的轨道;第三,他比较了帕斯卡之赌中包含的证明与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认为两者虽然在论证结构上高度相似,但后者更缺乏说服力。就第一方面的内容而言,威廉斯只是阐述了罗尔斯的基本想法,并未对此作过多讨论。就第二方面的内
吉拉·谢尔(Gila Sher),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哲学系教授,国际形式本体论学会主席,《哲学》(Journal of Philosophy)编辑,《综合》(Synthese)主编。代表作有专著《认知摩擦——关于知识、真与逻辑》(Epistemic Friction:An Essay on Knowledge,Truth,and Logic,2016;2017。标题与以下简称《认知摩擦》)、《逻辑的边界:一种广泛的视角》(The Bounds of Logic:A Generalized Viewpo
2019年10月25—27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抚州市人民政府和南昌大学主办,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哲学系与金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陆九渊诞辰880周年暨心学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金溪县金溪国际大酒店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韩国高丽大学、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以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等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杜维明教授、陈来教授、张立文教授、郭齐勇教授发来了贺信。
探究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理论根基,首先要领会数学结构的解释说明,从而认识数学的结构本质;其次要解析范畴论对数学结构的阐释,借由范畴的形式化表征,理解范畴的结构特性,表明范畴论是描述数学结构的理论;最后通过内核与框架阐析范畴论数学基础的本质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青年恩格斯是最早从事城市批判理论研究的学者。在他的城市批判理论中,“经验模式”是主导的研究范式。从“经验模式”出发,青年恩格斯的城市批判理论超越了同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照亮了当代城市批判理论可能的前进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这一新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消除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自我更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理性思维方式。这一历史理性思维方式既对我们思考中国在
无论是福柯-阿甘本的作为权力生产的生命政治,还是奈格里的作为主体生产的生命政治,两者的共性就在于脱离了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忽视了“生命政治化”这一历史进程的“文明面”,将作为现代治理术的生命政治窄化为一种主观批判的哲学话语,最终陷入康德式的二元论困境。这就意味着,当代生命政治必须实现一种实践逻辑转向,从一种主观批判的哲学话语转向一种客观建构的历史话语。在实践逻辑的意义上,生命政治化的基本线索在于劳动作为“类活动”的本质确证,基本旨趣在于将最原始的生命存在建构为最崇高的生命形式,将一向作为政治之否定环节
胡瑗的《周易口义》对“人事”具有强烈关注,而其典范意义具体表现为解释取向的预设性、体例形式的趋同性两个特点。《周易口义》因为具备“意义的有效”而得到宋代理学家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与现代逻辑学“逻辑的有效”“实质的有效”“修辞的有效”等有效性评判不同,“意义的有效”能够为中国经典诠释的有效性判断提供更为适合的标准,也对以经典诠释为向度的当代儒学哲学化工作具有积极的启示。
阮元将汉学家推崇的“实事求是”精神贯穿于方法和义理层面,以从《孝经》中抽绎出的“行事”说为基础进行系统的经义建构。而“行事”之最大者为孟子所言“《春秋》,天子之事”。阮元以《孝经纬》“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为据,从公羊学角度理解儒家典籍,认为曾子所传《孝经》、子思所作《中庸》以及《孟子》都贯穿了孔子作《春秋》所寄寓的“微词”,并由此对理学中孔、曾、思、孟的道统谱系进行了重构,同时也树立起与清代官方思想不同的孔子“素王”形象。与此相应,阮元对《论语》等典籍的诠释也充满“微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
超人类主义通过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改善或增强人的体能、智力、情感以及道德等方面,代表了一种将人完善化的新方案。在理论上,超人类主义往往被解释为启蒙思想的遗产。但是,如果我们回溯到启蒙关于人的完善化的语境,就会发现这种通过新技术完善人的方案的狭隘性。它仅仅将人理解为自然性和生物性的存在,排除了人的完善化的社会和政治条件,甚至将人变成了技术处理的“材料”。超人类主义对人的完善化,在本质上属于技术控制与主宰自然、否定生命的虚无主义。要摆脱这种虚无主义,我们仍然需要从启蒙对人的完善的理解中借鉴思想资源,将人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