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37年10月随着《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的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使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与他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密不可分。
关键词:《西行漫记》;必备素质
21世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地球在不断变小,人们掌握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对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合格的记者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做好一名记者?是现在新闻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例,浅谈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
80多年以前,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本着对新闻真相的执着和愿为新闻事业献身的冒险精神,来到荒凉的大西北,成为第一个真实报道红色延安的记者。在去延安前,延安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使得人们对延安有着很多的不解和误解,也是的延安充满的神秘与问题。斯诺就是带着诸多的问题进去了红色圣地进行实地采访的。到达目的地后他在那里一共生活了四个多月,考察走访了诸多地区,采访了很多神秘的人物,在外界看来他的这段旅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也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斯诺写出了一篇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匯编成一本书--《西行漫记》。从《西行漫记》的写作经历,我们可以映射出埃德加·斯诺作为一名记者,所具备的一些必要的素质。
一、报道的真实
作为一条新闻,它是否有价值,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它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写的新闻在好,在具有吸引力,如果它经不起考证,那么它也是毫无价值的,反而会让你身败名裂,或者成为饭后的笑料。所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斯诺比谁都看重这一点。《西行漫记》中所写的,都是斯诺亲眼所见的,他只是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用自己生动的笔墨记录下来,他所写的都是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在读《西行漫记》之时,就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书中所写的人物及事件很真实,如同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斯诺的成功之处。斯诺历时四个多月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由小溪汇成大江,最终著成《西行漫记》这本历史巨作。《西行漫记》一经出版便轰动全球,让很多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对“红色延安”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与正确的认识,使得很多热血青年前往延安,投身到革命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西行漫记》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书中所写的都是活生生的事实。斯诺自己都说《西行漫记》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中国革命青年们自己写下来的,他只是把他所看到的如实记录,承担了编辑与汇总的作用。书中所涉及的一些先进的思想理论,对时局准确的预判也都是在与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重要领导人的深入交谈中由他们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这一切使得《西行漫记》的真实性有了更大的提升,这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不畏牺牲的冒险精神
新闻记者给人们所报道的大多是人们所不知道或者感兴趣的事情,真实至关重要要,然而要获取一件事情的真相,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往往是需要实地探寻,需要冒一定风险的,所以记者需要具有冒险精神。而现实生活中,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真相的例子数不胜数。有记者手臂打着石膏,混进乞丐中揭露乞丐军团幕后的故事;也有记者装成农民工深入黑窑,曝光黑心老板草菅人命的罪恶。这些都需要记者具有不怕牺牲无畏挫折的勇气,也要有高尚的情操与人格魅力。
在我看来,斯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与他所具有的冒险精神。如果不是冒险,斯诺就不可能离开和平安逸的美国,继而来到战乱纷飞中国,冒着生命的危险探寻未知与不解;如果不是冒险,斯诺不可能走进被国民党污蔑为吃人的红色区域,也就不会写下那一篇篇客观真实的报道;如果不是冒险,斯诺没有正直,没有善良,也同其他外国记者一样,那么,斯诺不会爱上中国,更不会爱上中国人民与土地。可以这么说,斯诺的一生都在冒险。他来到中国是无所谓对错的,但他无论对中国革命,还是新中国的成立,都将自己置身与红色的战斗中,这对中国,或者对整个世界,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扎实的文字功底
作为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能写”是他能否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而作为记者,写出来的新闻要具有价值,让人们喜欢,那么除了他所写的东西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之外,文字方面的功夫也至关重要,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新颖,而且文笔细腻、语言优美,那么就很容易和读者达成心灵上的共识,让读者读懂这篇新闻的内在含义,这就是成功之道。
《西行漫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新闻经典之作,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一方面取决于书中独特的历史价值。斯诺他是在当时环境下第一个真实介绍红军现状和苏区的生活与战斗情况的记者。另一方面斯诺的写作功底也不容小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是《西行漫记》中作者斯诺对一些特别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书中细节描写比比皆是,例如斯诺用细腻的笔法再次给人们呈现了大西北的沧桑与凄凉,而这里的红军战士却并不沮丧,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在这里快乐的生活、艰苦的战斗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乐观,这一切无不使人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伟大与可爱。
其次是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对关键人物所具有的特定形象的描写可谓是生动形象犹如再先。全书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大小小多达数十个,有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的核心人物,也有张学良、杨虎城等国民党内具有爱国精神的将军,还有无数的平凡的红军士兵,甚至还有一些占山为王的山寨头目。斯诺都通过细致的描写他们的习惯、神态、语言特色,让他们如画般的呈现在了人们眼前。从中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大气、博学;周恩来的儒雅、正派;朱德的温和、谦虚等等。 最后是《西行漫记》中斯诺所用语言也独具特色。全书语言朴实而不失幽默,流畅而又平易近人。让读者读起来能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真诚,感受到作者是在用心去写,加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这也是很多人都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西行漫记》对于我们新闻记者来说它的写作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这一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斯诺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字功底。
四、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新闻洞察力,就是记者捕捉新闻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在新闻敏感的基础上,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人们容易忽视或者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感知别人看不透的那种深层次的内涵,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是一名记者能否发现有价值新闻的关键因素,即使文笔再好,没有发现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无法创作出有价值的新闻。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关心社会、关心人民,解放思想,善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才能发掘出好的新闻题材。当然,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然后才能厚积薄发。增强新闻洞察力,首先需要记者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新闻工作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的,新闻报道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避免导向性错误,才能发掘出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线索。其次,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識储备。新闻记者都是奔波在社会一线,接触的是各个行业的人和事,要获取新闻,就必须要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只有自己懂了,才能看清事实,写出来的新闻别人也才看得懂。很难想象一个对经济一窍不通的人如何能从浩瀚如烟的经济信息中识别其中的新闻线索,提炼出主题重大、具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斯诺就有新闻记者所必须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新奇独特的思考力。斯诺在去“红色圣地”采访之前,蒋介石调动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对苏区连续进行了五次大的围剿行动,造成了红军巨大的伤亡,许多地方都已失陷,使得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进行战略转移,从而进入了荒凉的似乎是被人所遗忘的大西北,与外界几乎失去了联系,而这时蒋介石抓住机会通过新闻媒体对红军进行大肆的污蔑,声称红军及其中央领导人已全部被消灭,而且红军还被描绘成为杀人不眨眼的“赤匪”,有倡导“共产共妻”的荒诞行为,这使得外界对红军充满了畏惧和误解,蒋介石的谎言让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蒙在了鼓里,而斯诺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新奇独特的思考力使他发现了这里面的新闻价值,于是才决定进入红区进行实地考察,弄清事实真相,还红军一个清白。斯诺就这样带着诸多疑问深入红色根据地,从途中经历的一件件细微的线索上逐渐揭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五、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
广博的学识是做好一名记者的有一必备要素。记者在日常工作中通常都是来回奔走、体验各种不同的民俗与风情,需要与各式各样的被采访者进行深度的交流交换见解,因此有人曾开玩笑的说记者就是一名社交家。这一切都使得记者必须要具备一个宽广的的知识面,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能说的出个一二来。记者还需要具备对事件不同与常人的预判能力,要看到普通人所不能看到的一些事物,就好比是一个嘹望者,要有一个开阔的视角。一些目前处在社会前沿知识和观点记者都需要熟练的的掌握和理解,要不然就有可能写出让普通人容易误导的文字,这对于社会来说,试衣间危害非常大的事情,对记者本身危害也很大。我们常说一个知识短缺、社交能力不足、社会认识度不够的人,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成为专业的工程师、一名妙手回春的医学圣人、甚至是一名众人敬仰的科学家,但他的能力却不能当记者。记者是必需要有开广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的。
新闻价值是通过新闻的本质体现的,而事情的本质往往隐藏于表面的现象之中,不容易被受众所了解。在报道中,如果未能发现问题的本质,不能向受众解释清楚新闻信息的内涵和深层联系,就会使受众在了解事实和进行思索时无法把握其内容与意义,从而造成新闻价值的流失。所以,记者要宏观的透视新闻事实,利用自己广博的学识立体化的反映客观事实,对新闻本质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解释。正是由于这种发现问题本质的意识,斯诺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中华苏维埃是怎样的?为什么红军没有占领大城市?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是什么?真正的共产主义意味着什么?红军革命的本质又是什么?……”可以从这些问题中看出,斯诺能够简单明了,一阵见血的抓住问题的本质,见微知著,从大量被人们容易忽视的细节事实与容易被掩盖的现象中切入,通过客观的报道和独到的分析,使受众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进一步追寻事实的溯源,接近新闻事实的本质与其所含有的特殊意义。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斯诺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
综合以上所讲,从《西行漫记》在新闻界所取得的成功之处我们就可以得出,斯诺具备成为一名合格记者所具备的必要素质:报道的真实性、不畏牺牲的冒险精神、扎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迁,这些对一名记者来说仍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在推动新闻事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以上种种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2005年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
[2]李仕生,名记者必备的素质——从斯诺《西行漫记》的采写谈起,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2月第2期,第2卷,第114-117页.
[3]陈云萍,新闻经典《西行漫记》成功原因探析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3月第6期,第6卷,第16-17页.
[4]王君玲,论斯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界,2005年第4期,第47-48页.
[5]毛新,作为历史著作的《西行漫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5 期,第102-106页.
[6]高宪春,论新闻经典的建构——以《西行漫记》为例,编辑之友,2012年第11月,第115-118页.
[7]王火炬,从《西行漫记》看新闻作品的历史价值,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4期第32卷,第124-127页.
关键词:《西行漫记》;必备素质
21世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地球在不断变小,人们掌握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对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合格的记者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做好一名记者?是现在新闻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例,浅谈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
80多年以前,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本着对新闻真相的执着和愿为新闻事业献身的冒险精神,来到荒凉的大西北,成为第一个真实报道红色延安的记者。在去延安前,延安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使得人们对延安有着很多的不解和误解,也是的延安充满的神秘与问题。斯诺就是带着诸多的问题进去了红色圣地进行实地采访的。到达目的地后他在那里一共生活了四个多月,考察走访了诸多地区,采访了很多神秘的人物,在外界看来他的这段旅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也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斯诺写出了一篇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匯编成一本书--《西行漫记》。从《西行漫记》的写作经历,我们可以映射出埃德加·斯诺作为一名记者,所具备的一些必要的素质。
一、报道的真实
作为一条新闻,它是否有价值,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它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写的新闻在好,在具有吸引力,如果它经不起考证,那么它也是毫无价值的,反而会让你身败名裂,或者成为饭后的笑料。所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斯诺比谁都看重这一点。《西行漫记》中所写的,都是斯诺亲眼所见的,他只是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用自己生动的笔墨记录下来,他所写的都是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在读《西行漫记》之时,就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书中所写的人物及事件很真实,如同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斯诺的成功之处。斯诺历时四个多月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由小溪汇成大江,最终著成《西行漫记》这本历史巨作。《西行漫记》一经出版便轰动全球,让很多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对“红色延安”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与正确的认识,使得很多热血青年前往延安,投身到革命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西行漫记》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书中所写的都是活生生的事实。斯诺自己都说《西行漫记》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中国革命青年们自己写下来的,他只是把他所看到的如实记录,承担了编辑与汇总的作用。书中所涉及的一些先进的思想理论,对时局准确的预判也都是在与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重要领导人的深入交谈中由他们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这一切使得《西行漫记》的真实性有了更大的提升,这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不畏牺牲的冒险精神
新闻记者给人们所报道的大多是人们所不知道或者感兴趣的事情,真实至关重要要,然而要获取一件事情的真相,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往往是需要实地探寻,需要冒一定风险的,所以记者需要具有冒险精神。而现实生活中,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真相的例子数不胜数。有记者手臂打着石膏,混进乞丐中揭露乞丐军团幕后的故事;也有记者装成农民工深入黑窑,曝光黑心老板草菅人命的罪恶。这些都需要记者具有不怕牺牲无畏挫折的勇气,也要有高尚的情操与人格魅力。
在我看来,斯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与他所具有的冒险精神。如果不是冒险,斯诺就不可能离开和平安逸的美国,继而来到战乱纷飞中国,冒着生命的危险探寻未知与不解;如果不是冒险,斯诺不可能走进被国民党污蔑为吃人的红色区域,也就不会写下那一篇篇客观真实的报道;如果不是冒险,斯诺没有正直,没有善良,也同其他外国记者一样,那么,斯诺不会爱上中国,更不会爱上中国人民与土地。可以这么说,斯诺的一生都在冒险。他来到中国是无所谓对错的,但他无论对中国革命,还是新中国的成立,都将自己置身与红色的战斗中,这对中国,或者对整个世界,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扎实的文字功底
作为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能写”是他能否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而作为记者,写出来的新闻要具有价值,让人们喜欢,那么除了他所写的东西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之外,文字方面的功夫也至关重要,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新颖,而且文笔细腻、语言优美,那么就很容易和读者达成心灵上的共识,让读者读懂这篇新闻的内在含义,这就是成功之道。
《西行漫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新闻经典之作,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一方面取决于书中独特的历史价值。斯诺他是在当时环境下第一个真实介绍红军现状和苏区的生活与战斗情况的记者。另一方面斯诺的写作功底也不容小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是《西行漫记》中作者斯诺对一些特别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书中细节描写比比皆是,例如斯诺用细腻的笔法再次给人们呈现了大西北的沧桑与凄凉,而这里的红军战士却并不沮丧,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在这里快乐的生活、艰苦的战斗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乐观,这一切无不使人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伟大与可爱。
其次是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对关键人物所具有的特定形象的描写可谓是生动形象犹如再先。全书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大小小多达数十个,有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的核心人物,也有张学良、杨虎城等国民党内具有爱国精神的将军,还有无数的平凡的红军士兵,甚至还有一些占山为王的山寨头目。斯诺都通过细致的描写他们的习惯、神态、语言特色,让他们如画般的呈现在了人们眼前。从中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大气、博学;周恩来的儒雅、正派;朱德的温和、谦虚等等。 最后是《西行漫记》中斯诺所用语言也独具特色。全书语言朴实而不失幽默,流畅而又平易近人。让读者读起来能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真诚,感受到作者是在用心去写,加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这也是很多人都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西行漫记》对于我们新闻记者来说它的写作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这一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斯诺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字功底。
四、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新闻洞察力,就是记者捕捉新闻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在新闻敏感的基础上,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人们容易忽视或者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感知别人看不透的那种深层次的内涵,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是一名记者能否发现有价值新闻的关键因素,即使文笔再好,没有发现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无法创作出有价值的新闻。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关心社会、关心人民,解放思想,善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才能发掘出好的新闻题材。当然,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然后才能厚积薄发。增强新闻洞察力,首先需要记者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新闻工作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的,新闻报道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避免导向性错误,才能发掘出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线索。其次,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識储备。新闻记者都是奔波在社会一线,接触的是各个行业的人和事,要获取新闻,就必须要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只有自己懂了,才能看清事实,写出来的新闻别人也才看得懂。很难想象一个对经济一窍不通的人如何能从浩瀚如烟的经济信息中识别其中的新闻线索,提炼出主题重大、具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斯诺就有新闻记者所必须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新奇独特的思考力。斯诺在去“红色圣地”采访之前,蒋介石调动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对苏区连续进行了五次大的围剿行动,造成了红军巨大的伤亡,许多地方都已失陷,使得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进行战略转移,从而进入了荒凉的似乎是被人所遗忘的大西北,与外界几乎失去了联系,而这时蒋介石抓住机会通过新闻媒体对红军进行大肆的污蔑,声称红军及其中央领导人已全部被消灭,而且红军还被描绘成为杀人不眨眼的“赤匪”,有倡导“共产共妻”的荒诞行为,这使得外界对红军充满了畏惧和误解,蒋介石的谎言让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蒙在了鼓里,而斯诺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新奇独特的思考力使他发现了这里面的新闻价值,于是才决定进入红区进行实地考察,弄清事实真相,还红军一个清白。斯诺就这样带着诸多疑问深入红色根据地,从途中经历的一件件细微的线索上逐渐揭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五、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
广博的学识是做好一名记者的有一必备要素。记者在日常工作中通常都是来回奔走、体验各种不同的民俗与风情,需要与各式各样的被采访者进行深度的交流交换见解,因此有人曾开玩笑的说记者就是一名社交家。这一切都使得记者必须要具备一个宽广的的知识面,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能说的出个一二来。记者还需要具备对事件不同与常人的预判能力,要看到普通人所不能看到的一些事物,就好比是一个嘹望者,要有一个开阔的视角。一些目前处在社会前沿知识和观点记者都需要熟练的的掌握和理解,要不然就有可能写出让普通人容易误导的文字,这对于社会来说,试衣间危害非常大的事情,对记者本身危害也很大。我们常说一个知识短缺、社交能力不足、社会认识度不够的人,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成为专业的工程师、一名妙手回春的医学圣人、甚至是一名众人敬仰的科学家,但他的能力却不能当记者。记者是必需要有开广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的。
新闻价值是通过新闻的本质体现的,而事情的本质往往隐藏于表面的现象之中,不容易被受众所了解。在报道中,如果未能发现问题的本质,不能向受众解释清楚新闻信息的内涵和深层联系,就会使受众在了解事实和进行思索时无法把握其内容与意义,从而造成新闻价值的流失。所以,记者要宏观的透视新闻事实,利用自己广博的学识立体化的反映客观事实,对新闻本质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解释。正是由于这种发现问题本质的意识,斯诺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中华苏维埃是怎样的?为什么红军没有占领大城市?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是什么?真正的共产主义意味着什么?红军革命的本质又是什么?……”可以从这些问题中看出,斯诺能够简单明了,一阵见血的抓住问题的本质,见微知著,从大量被人们容易忽视的细节事实与容易被掩盖的现象中切入,通过客观的报道和独到的分析,使受众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进一步追寻事实的溯源,接近新闻事实的本质与其所含有的特殊意义。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斯诺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
综合以上所讲,从《西行漫记》在新闻界所取得的成功之处我们就可以得出,斯诺具备成为一名合格记者所具备的必要素质:报道的真实性、不畏牺牲的冒险精神、扎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迁,这些对一名记者来说仍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在推动新闻事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以上种种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2005年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
[2]李仕生,名记者必备的素质——从斯诺《西行漫记》的采写谈起,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2月第2期,第2卷,第114-117页.
[3]陈云萍,新闻经典《西行漫记》成功原因探析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3月第6期,第6卷,第16-17页.
[4]王君玲,论斯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界,2005年第4期,第47-48页.
[5]毛新,作为历史著作的《西行漫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5 期,第102-106页.
[6]高宪春,论新闻经典的建构——以《西行漫记》为例,编辑之友,2012年第11月,第115-118页.
[7]王火炬,从《西行漫记》看新闻作品的历史价值,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4期第32卷,第124-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