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讲究人人参与、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合作学习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有很多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却流于形式,有效性很低。甚至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点缀,进行合作交流时,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前后只用两三分钟时间;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学生不会倾听、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思维含金量很低,缺少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挥实效,我们必须实施有效的组织策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过程,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談谈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新课的导入要扣人心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同时,为落实新课改的具体细则,很多学校和教育单位,积极采取了以公开课的形式积极推行新课改方案,但是很多单位的公开课,却出现“看着热闹,实质表演”的怪现象。首先,个别学生不能代表全体学生。其实教育的功能很大部分上就是让行为不规范的学生变为规范文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过教育指导,改变其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的体现。而不是为了让个别教师获奖而出现“让少数人表演,更多人凄凉”现象,不仅让我们怀疑,获奖者为少数人上课很不错,那他为全班人上课时又会怎么样呢?再次,很多讲完公开课,怨声载道,如释负重。可见,公开课的推行和实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是评价制度促使了教师 “表演”,还是教育导向出现了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和教研室应该反思,我们是在做教育还是再做形式,甚至是在作秀。用几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去评价教师的优劣,这与教育的本质不符。
二、课堂的主体要引人入胜
1.一线串珠,倒析因果。对《荔枝蜜》一文教读时,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前后岂不是矛盾吗?我为什么会变成一只小蜜蜂呢?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当做问题在开头提出,分析因果,让学生深入探微,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学生理清线索,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
2.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结合课后短文与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联系,看看描写方法与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从中体味写景与抒情的关系。通过对比,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3.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认真朗诵,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使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像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4.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授《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上好语文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以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竞赛活动课。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得快;举办词语(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歇后语等)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时文或现代新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但正是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汇其中的道德和观念,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三、讲课的结语要耐人寻味
1.妙用诗句,画龙点睛。教学时善于利用文中的引用诗句进行分析其在语文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驿路梨花》结尾时,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对出下联,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学生为此跃跃欲试,纷纷对出有创意的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时时在。
2.活用成语,留给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讨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育?学生明确讳疾忌医。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展示一般,明确其典型意义。
3.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时,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种打破常规,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后的作业要丰富多彩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业训练应该像课堂教学一样,来一场真正的革命,使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有差异的。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一、新课的导入要扣人心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同时,为落实新课改的具体细则,很多学校和教育单位,积极采取了以公开课的形式积极推行新课改方案,但是很多单位的公开课,却出现“看着热闹,实质表演”的怪现象。首先,个别学生不能代表全体学生。其实教育的功能很大部分上就是让行为不规范的学生变为规范文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过教育指导,改变其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的体现。而不是为了让个别教师获奖而出现“让少数人表演,更多人凄凉”现象,不仅让我们怀疑,获奖者为少数人上课很不错,那他为全班人上课时又会怎么样呢?再次,很多讲完公开课,怨声载道,如释负重。可见,公开课的推行和实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是评价制度促使了教师 “表演”,还是教育导向出现了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和教研室应该反思,我们是在做教育还是再做形式,甚至是在作秀。用几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去评价教师的优劣,这与教育的本质不符。
二、课堂的主体要引人入胜
1.一线串珠,倒析因果。对《荔枝蜜》一文教读时,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前后岂不是矛盾吗?我为什么会变成一只小蜜蜂呢?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当做问题在开头提出,分析因果,让学生深入探微,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学生理清线索,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
2.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结合课后短文与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联系,看看描写方法与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从中体味写景与抒情的关系。通过对比,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3.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认真朗诵,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使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像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4.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授《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上好语文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以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竞赛活动课。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得快;举办词语(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歇后语等)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时文或现代新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但正是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汇其中的道德和观念,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三、讲课的结语要耐人寻味
1.妙用诗句,画龙点睛。教学时善于利用文中的引用诗句进行分析其在语文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驿路梨花》结尾时,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对出下联,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学生为此跃跃欲试,纷纷对出有创意的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时时在。
2.活用成语,留给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讨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育?学生明确讳疾忌医。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展示一般,明确其典型意义。
3.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时,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种打破常规,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后的作业要丰富多彩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业训练应该像课堂教学一样,来一场真正的革命,使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有差异的。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