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儿童一迈进学校的大门,就要过识字关,教师要花大力气教,儿童要反复、机械地抄写,师生的精力主要耗费在识字上。因此,识字教学便成为许多教师头痛的事。如何发挥汉字的优点,科学地教育少年儿童认读并运用汉字,便成了许多有识之士共同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关键词] 识字教学 分析 理解 字形
汉字是保留至今最古老、最完整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具有其构成的依据和道理,所以与其说每一个汉字是一幅画,还不如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因此,我们在教学生识字时,不仅要使他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只有把他们引到汉字造字历史的这泓“活水”中,学生的知识“方塘”中才会不断涌进滚滚的清流,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旖旎风光。
汉字是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构成的,学习汉字就是要按照汉字的构形规律来进行,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征,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如果我们每教一个字,都能够告诉学生这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即构形规律),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住这个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知其“字音”,而写不出或写错“字形”的现象。比如:“初”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常将衣旁误写为示旁,就是因为不清楚为什么“初”与衣有关。我就利用自己在古汉语中学到的知识:“初,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再利用学生已经知道“初”的意思是开始,告诉学生“初”本来的意思就是拿起剪刀开始裁衣服,学生知道了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对它的字形、字义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全班除了有个别不用心的学生偶尔写错之外,其他学生全记住了。
我们要把识字过程变成分析、理解、记忆汉字音、形、义之间联系的过程。比如:学生在写“辩”“辨”两字时,往往是张冠李戴,不能正确区分。因此,我就给学生详细讲述了这两字的来龙去脉,“辩”的本义是“治狱”,引申为“辩论”,有口才,中间的“讠”,表示该字与言论有关;“辨”的本义为判断,古时义符又作“刀”,我就告诉学生要把两种东西分开就要用刀,而“辨”字中间的一点一撇就是“刂”的变形。凡是遇到跟言论、说话有关的就用“辩”,跟分辨事物有关的就用“辨”。这样,从字法入手,辅之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字了,再附带着将“辫”、“瓣”稍作解释,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几个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如他们识记教材多是逐字逐句地反复诵读,将它原原本本地背下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意义识记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指导学生有效识记的方法。
老师经常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分析,时间长了,学生居然也能自己分析字形了,他们还会给汉字编一个故事呢!当然,老师在分析的过程中,对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的意义也要作以解释,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汉字的造字规律的基础知识,为分析字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讠”,与言语有关;“纟”,与丝麻绳索有关;“礻”,与鬼神有关;“宀”,与房屋宫室有关,特别是一些变了形的部首或偏旁也要适当作以解释,如:在“胳膊”、“肚”、“腿”等字中,“月”是“肉”的变形,这些字跟“肉”有关,而不是跟“月亮”有关。又如,“慕”和“恭”的下面是“心”的变形,如果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自然就不会写成“小”了。也许有人会说,对小学生说这些为时过早,学生无法接受,可我认为一点也不早,也许一开始学生有点吃力,但我们也不必强求学生一下子就记住,时间长了,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触类旁通。这样,不仅使学生识了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联想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的教师利用图画与字卡结合、实物与演示结合、板书与分析结合的方法,如,对“寇”、“冠”两字的辨析,“寇”上边的“宀”表示屋子,“元”表示一个人,右边表示打的动作,它的本义是“劫掠、施暴”;“冠”上边的“冖”表示帽子,“元”表示人,“寸”表示一只手拿了帽子往头上戴。这样的讲解,既有理论依据,又形象有趣。
另外,还可根据字形及字义的特点,编成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教师在教“耳”、“目”、“口”这三个字时,先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猜三个谜语,谜底都是指人体的器官,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学生一听说猜谜语,兴趣马上就来了,个个振作精神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分别出示了这三个谜语。第一个:“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第二个:“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第三个:“红门楼,白门楼,里面睡个小宝宝”。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这三个谜语的谜底。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书写,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轻轻松松的就掌握了字的音形义。当然,识字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我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有形可象,有据可依,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还可采用编口诀、对比、分解、替换偏旁等多种方法,使课堂识字教學妙趣横生。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要给学生讲清字的构形规律,首先老师要搞清楚,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之余多看一些有关古汉语方面的书籍,积累一定的古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地给自己的知识“方塘”注入新鲜的“活水”,这样学生的知识“方塘”才不会断流。
参考文献:
[1]戴汝潜.汉字教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教学参考,1996.
[3]张斌.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9.
[关键词] 识字教学 分析 理解 字形
汉字是保留至今最古老、最完整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具有其构成的依据和道理,所以与其说每一个汉字是一幅画,还不如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因此,我们在教学生识字时,不仅要使他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只有把他们引到汉字造字历史的这泓“活水”中,学生的知识“方塘”中才会不断涌进滚滚的清流,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旖旎风光。
汉字是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构成的,学习汉字就是要按照汉字的构形规律来进行,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征,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如果我们每教一个字,都能够告诉学生这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即构形规律),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住这个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知其“字音”,而写不出或写错“字形”的现象。比如:“初”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常将衣旁误写为示旁,就是因为不清楚为什么“初”与衣有关。我就利用自己在古汉语中学到的知识:“初,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再利用学生已经知道“初”的意思是开始,告诉学生“初”本来的意思就是拿起剪刀开始裁衣服,学生知道了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对它的字形、字义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全班除了有个别不用心的学生偶尔写错之外,其他学生全记住了。
我们要把识字过程变成分析、理解、记忆汉字音、形、义之间联系的过程。比如:学生在写“辩”“辨”两字时,往往是张冠李戴,不能正确区分。因此,我就给学生详细讲述了这两字的来龙去脉,“辩”的本义是“治狱”,引申为“辩论”,有口才,中间的“讠”,表示该字与言论有关;“辨”的本义为判断,古时义符又作“刀”,我就告诉学生要把两种东西分开就要用刀,而“辨”字中间的一点一撇就是“刂”的变形。凡是遇到跟言论、说话有关的就用“辩”,跟分辨事物有关的就用“辨”。这样,从字法入手,辅之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字了,再附带着将“辫”、“瓣”稍作解释,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几个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如他们识记教材多是逐字逐句地反复诵读,将它原原本本地背下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意义识记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指导学生有效识记的方法。
老师经常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分析,时间长了,学生居然也能自己分析字形了,他们还会给汉字编一个故事呢!当然,老师在分析的过程中,对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的意义也要作以解释,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汉字的造字规律的基础知识,为分析字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讠”,与言语有关;“纟”,与丝麻绳索有关;“礻”,与鬼神有关;“宀”,与房屋宫室有关,特别是一些变了形的部首或偏旁也要适当作以解释,如:在“胳膊”、“肚”、“腿”等字中,“月”是“肉”的变形,这些字跟“肉”有关,而不是跟“月亮”有关。又如,“慕”和“恭”的下面是“心”的变形,如果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自然就不会写成“小”了。也许有人会说,对小学生说这些为时过早,学生无法接受,可我认为一点也不早,也许一开始学生有点吃力,但我们也不必强求学生一下子就记住,时间长了,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触类旁通。这样,不仅使学生识了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联想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的教师利用图画与字卡结合、实物与演示结合、板书与分析结合的方法,如,对“寇”、“冠”两字的辨析,“寇”上边的“宀”表示屋子,“元”表示一个人,右边表示打的动作,它的本义是“劫掠、施暴”;“冠”上边的“冖”表示帽子,“元”表示人,“寸”表示一只手拿了帽子往头上戴。这样的讲解,既有理论依据,又形象有趣。
另外,还可根据字形及字义的特点,编成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教师在教“耳”、“目”、“口”这三个字时,先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猜三个谜语,谜底都是指人体的器官,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学生一听说猜谜语,兴趣马上就来了,个个振作精神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分别出示了这三个谜语。第一个:“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第二个:“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第三个:“红门楼,白门楼,里面睡个小宝宝”。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这三个谜语的谜底。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书写,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轻轻松松的就掌握了字的音形义。当然,识字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我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有形可象,有据可依,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还可采用编口诀、对比、分解、替换偏旁等多种方法,使课堂识字教學妙趣横生。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要给学生讲清字的构形规律,首先老师要搞清楚,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之余多看一些有关古汉语方面的书籍,积累一定的古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地给自己的知识“方塘”注入新鲜的“活水”,这样学生的知识“方塘”才不会断流。
参考文献:
[1]戴汝潜.汉字教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教学参考,1996.
[3]张斌.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