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 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模范宰相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房玄龄是唐朝好男人的代表,虽然身居高位,却是娶鸡随鸡,娶狗随狗,娶一而终,从来没有花花肠子,你想,有这么一个高尚的人在身边晃悠,是多大的道德压力啊!这样的压力终于让李世民受不了了,他不允许自己的朝廷之内有如此缺乏激情的男人存在,于是他开始挑逗自己的宰相了。
  李世民用的方法很符合自己的身份。那就是每当发现房玄龄夜以继日地工作,或是房玄龄某件事情做得漂亮,他马上就说,我的宰相辛苦了,我心里特别过意不去,赐给你点钱吧,你又不缺,赐给你布帛吧,你又不做衣服,我只好要赏给你几个美女了。每当此时,房玄龄都是叩头如捣蒜,山呼万岁,谢主隆恩,但却拒不领赏,拒腐蚀永不沾,一副洁身自好的样子。
  李世民实在想不通房玄龄这个老头为什么总是如此不解风情。后来他才知道,不是房玄龄不解风情,而是房玄龄的老婆不允许他善解风情,原来房太太是头河东狮。
  于是,人们说,房玄龄是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模范丈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窝囊的男人,却有着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
  房玄龄与李世民相遇于渭北的秋风中。
  那是617年的深秋,李世民随同父亲李渊起兵才刚刚两个月,正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事业草创阶段。但透过历史的迷雾,房玄龄察觉到了天命所在,因此,他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这个刚刚年近弱冠的李世民。直到十几年后,李世民才洞悉了此次相遇的重大意义。
  房玄龄是个老成持重的人,一旦目标确定,他从来不会分心。譬如,打了胜仗,别人争着求取珍玩、美女,而房玄龄却到处打听、四处拜访当地的高人,一旦发现合适人选,他必定摆出一副稳扎稳打的样子,直到此人答应参加李世民的幕府为止。每次都是这样,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房玄龄搜罗过来的高人并不多,但是,房玄龄的做法却极大地树立起了李世民求贤若渴的高大形象,让李世民在未来争取民心的斗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在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这位从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如同一杯温开水,无色无味,朴实无华,却又涵容了一切。似乎哪里都找不到他,但他的影响又似乎无处不在。他似乎是个永动机,每日没明没夜地工作着,是不折不扣的帝国栋梁。
  有人把房玄龄和魏征做过这样形象的对比: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是啊,离开了镜子,人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肩膀,人就无法正常生存。
  这位被吃醋妻子调教出来的好丈夫不仅仅是一位好大臣,更是唐太宗的出气筒。仅仅是皇帝的出气筒也就罢了,他还是同僚们的出气筒。因为脾气过于温柔,所以,即使他是宰相,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下属怕他。据说,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病得奄奄一息。一个说话特别损的人这样说道:“一个人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譬如宰相生病这件事,在我看来就很有区别对待的必要。一般情况下,如果房玄龄生的是小病,我们绝对应该前去看望,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和宰相的感情,以后,宰相也会给我们点恩惠;但如果宰相病得相当严重了,那就该另当别论,因为,一旦宰相病死了,你去看望他所投的资就永远没有收回来的可能了。”这话够损的吧?够伤人的吧?如果换作你是病中的房玄龄,听到这话估计差不多要气死了。但是,房玄龄却不是这样。
  第二天,发表高见的那个小官僚过来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话已经传到了宰相的耳朵里,因此大家都在宰相的病床前等着看好戏。谁知房玄龄见到那人之后却是满脸幸福的微笑,轻轻地说:“谢天谢地,我知道我自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因为你都来看我了!”尴尬就这样被房玄龄给化解了。
  贞观时代是一个有个性的时代,魏征的犯颜直谏,长孙无忌的贵族风范,徐懋功的八面玲珑……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啊,他们功勋卓著,个性张扬,而只有房玄龄不显山不露水,俨然四平八稳,如同一个面团。可整个朝廷离不开他,李世民更离不开他。别的人走了朝廷可以照常运转,而没有了他,朝廷将立马陷入一团混乱之中。他摸透了每一个人的脾气,他将这些人拧成了一股绳,而正是这股绳子,拉着贞观这驾马车奋然前行。仿佛,他天生就是来给李世民掏力费神做宰相的。
  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因为屁大的一点事而发作,他将所有的无名火都发在了房玄龄身上。房玄龄既不辩解也不生闷气,茫然地听着皇帝的每一句话,似乎每一句都听进去了,又好像每一句都没听进去。这让李世民更加恼火,一气之下,下令将房玄龄削职为民,赶回家去。房玄龄二话没说,随即收拾东西走人。回到家后,房玄龄淡淡地对家人说:“你们去把院子和房子好好打扫一下吧,过不了多大一会儿,皇上就要驾到了!”家人不明白地问:“你刚被免职,皇上还来干什么?”“干什么?皇上过来通知我回去上班啊!”家人将信将疑地开始打扫卫生,谁知这厢卫生刚打扫完,那厢李世民已经进来了。房玄龄将皇上引进房屋之内坐定,一杯茶的工夫,房玄龄就已收拾停当,之后就乐呵呵地和李世民一前一后地回朝堂去了。
  一切似乎从未发生。
  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而比房玄龄年轻了20岁的李世民也已病入膏肓,病中的李世民下了一道圣旨,命人将房玄龄抬到殿中。重病在身的房玄龄乘担舆入殿,他的病床被安置在了李世民的病床之前。“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这对一起走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君臣,已经走过了自己的辉煌岁月,迎来了自己的风烛残年。李世民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医治房玄龄,房玄龄的疾病“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惨”。
  在李世民依依不舍的泪光中,房玄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一生勤于朝政的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
  (摘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其他文献
三国时期,魏与吴、吴与蜀之间都曾有过同盟关系,在同盟期间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各显身手。这些使者既代表着一国的名誉,又肩负着君主的使命,不仅要与对方国君主进行高难度的谈判,还要收集各种情报,必要时还必须从事贸易活动,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出色交涉能力,特别是机智善辩能与对方国君主堂堂论战的人才有可能被选为使者。频繁来往的使者  孙权归顺魏时派赵咨赴许都拜见曹丕,曹丕问赵咨:“朕欲伐吴,可乎?
古代官员非常注意官德的塑造。一方面,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做出很大的政绩。官德与政绩相得益彰,互相映衬。他们等到自己年老身弱时,在临终前遗嘱遗言遗书中总结自己的为官之道、为官之品、为官之清、为官之得,旨在告诫后辈如何做一个好官员。  北魏名臣裴佗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喜好读书,擅于研究。他走上仕途后,对自己要求很高,十分注重官德塑造和培养。在地方为官的时候,“所得俸禄
黄金水和他的一家,离开故乡到城市求生存,这个平凡家庭的故事和细碎遭遇,某种程度上,正可以看作是30年来中国八亿农民生活变迁图的一条路向、一个缩影  黄金水回到家时,饭桌上的三盘菜已所剩无几,唯一的荤菜——红烧鱼只剩个鱼头和少许鱼肉,妻子给他盛了碗米饭,他和着菜汤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家里的小黑狗摇着尾巴,讨好地围着他转。妻子和大儿子黄志红坐在他身后的床上看电视剧,不时还笑出声来。  这个集卧室、厨房
国务院颁发文件,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从自然资源部下放到省一级政府,体现出建设用地管理权限的下放已迈出了重要一步。  也就是说,过去对建设用地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国家计划管理,现在可以通过试点,从刚性审批制度改为相对柔性的指导性管理制度。  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省一级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调整年度用地供应计划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为地方通过建设用地资源的再配置,激活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关于文
回顾中印关系历史脉络  《领导文萃》:2020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请简述中印关系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何特点?  胡仕胜:中印关系在这70年间是起伏不定的。从1950年建交到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一定程度的冲突,或者说到1959年“3·10”拉萨暴乱,这段时间中印关系是相对比较友好的,历史上称为蜜月期。  从拉萨暴乱、边界冲突到1962年边界战争期间,这段时间属于冲突期,虽然这段时间短,但对双边
领袖的其中一项特质,就是EQ要够高,抵得住如山压力,在关键时候,沉着应变,并敢于下决定。  1940年5月10日,当纳粹的铁蹄踏遍整个欧洲,大不列颠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片战败的阴影,就在这个英国近代史上最灰暗的一刻,丘吉尔就任首相。战争的重担,一下子通通都压到他的一双肩膀上。丘吉尔如此形容自己那一刻的感受:  “当我上床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时,我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深刻感觉。最终,我对当前整个形势有
《贵州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印发实施,该行动计划是全国首个PPP三年行动计划。此次发布的贵州省PPP三年行动计划以项目为基础,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在“6 1”传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筛选出1000个前期工作充分,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PPP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督促和调度,并通过深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率先倡导见贤思齐,意思是身边若有贤者,应该向他们看齐。其实,不要说孔子,这话不管出自何人之口,都是至理。  孔子本人是极其善于向榜样看齐的,“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稍逊于自己的尚且虚心就教,贤于自己的更是心向往之。孔老夫子从自己成为圣贤的经历中提炼出的这句人生箴言,有不可忽视的两层含义:一是效者可成贤者;二是人人皆能为贤者。然而,以此去考
自从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了。境外的媒体至少100次说他“病危”,他却在京城里自己那个四方形的院落中,过得既舒适又洒脱。1997年2月,邓小平病危。这一次,境外的媒体没有谁说什么。只有他的家人和党的新一代领袖们知道这个消息。根据医生诊断,他的心脏健康,肝脾也好,没有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或者前列腺炎,致命的问题发生在神经系统,在医学上叫作“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当时没有办法根治的
美国企业家亚蒙·哈默在20世纪30年代初和40年代初的两次成功奠定了他的辉煌人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正进行着总统大选,哈默研究了大选形势,判断罗斯福能赢得大选。罗斯福竞选总统凭的是他的“新政”主张,按照“新政”主张,20年代美国颁布的禁酒法令将被废除。如果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酒业将兴旺,酒桶将会紧缺,而美国生产木制酒桶的厂家少得可怜。  哈默是苏联通,他知道苏联人喜欢喝酒,制作酒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