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句话叫做只要找准了风口连猪都可以飞到天上去,这是非常典型的机会主义心态,如果有这样的观念,那么它会阻碍企业在自身竞争力打造和提高方面所做的努力。我希望大家不要去找风口,而要做能自己制造大风的企业,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企业不断推向新高度的弄潮儿。
经济增长不必设定一定的目标
宏观经济现在按照中央政府的讲法是进入了新常态,我的理解是政府不再追求过去过高的GDP增长速度,不再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维持GDP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如果不靠政府政策靠什么?历史经验表明,政府政策只能短期地发挥作用,而且短期作用所带来的后果是相当负面的。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常态,我认为是正确的,经济增长不靠刺激政策,而是要靠改革释放红利。
当然,对于新常态现在学术界有不同争论,我认为尽管我们提出了新常态这样一个概念,但是距离改革释放新的红利来驱动经济的增长还有一段路程,新常态还有待于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
在新常态下增长速度不会像过去那样达到两位数,甚至不能够保证7%、8%。其实经济的增长不必设定一定的目标,就像家里孩子长个子一样,有他自己成长的规律,为什么非要规定他一年长10厘米,如果长不了10厘米怎么办?你认为他没有达标,只有给他吃激素。所以我们的经济在过去十几年间经常处于吃激素的状态,经常处于靠兴奋剂来维持高增长的状态,那样是不正常的。
企业家靠天吃饭是农民心态
在新常态下,企业家要把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放低,要学会在高增长的时期企业能够很快地发展,在低增长的时候,企业要能够生存下来,并且能在不太有利的宏观环境下把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好。实际上,虽然这么多年来我教的是宏观经济学,但我个人感觉宏观经济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一个企业家认为宏观不好,企业就做不好,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认为只有外部形势好的时候才能做好企业,那么就把企业家降到了农民的水平上,把做企业看作是靠天吃饭。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家不合格,是农民心态,天不好就没有收成。何况农业现在都不是这个状态了,现代农业不管旱涝,都要保证收成,企业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企业家不必因为宏观形势的好而喜,不必因为宏观形势的差而忧,专注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发展,就像航海一样,不能期望永远是顺风顺水,逆风逆水的时候照样要行船。
要做能自己制造大风的企业
我认为社会上对宏观政策的关注是过度的,宏观政策对一个优秀企业的影响没那么大。一个优秀企业的成长发展不是看企业家能不能判断宏观形势,能不能踩准政策点,而是要看企业战略的制定是否合适,商业模式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管理效率能不能在同行中出类拔萃,能不能有很良好的公司文化,凝聚员工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来奋斗,这些都是好企业最基本的因素,而不是说你踩好了宏观的点就能办好企业。这种机会主义的心理在当前的情况下是阻碍企业度过难关的一大障碍,所以我希望企业家抛弃机会主义心态。
最近有一句话叫做只要找准了风口连猪都可以飞到天上去,这是非常典型的机会主义心态,如果有这样的观念,那么它会阻碍企业在自身竞争力打造和提高方面所做的努力,因为大家全都去找风口去了,都希望变成一只幸运的猪飞上去。
有同学问过我,说教授你怎么看这句话?我说你要是把你自己降到猪的水平上,我跟你就没有话好谈了。马云说得更好,说风停了怎么办,风停了首先摔到地上的,就是那些机会主义的猪。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去找风口,而要做能自己制造大风的企业,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企业不断推向新高度的弄潮儿。
现金储备是企业过冬的干粮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去看GDP,有一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行业,比如大宗商品,比如金属原材料,市场供需关系和宏观经济比较密切,所以不看不行。但是很多企业比如制造业、消费品、医疗卫生、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的企业,跟GDP没什么直接关联,你没有必要看。
即使那些和GDP关联比较大的行业,跟宏观形势关系比较密切的企业也应该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上,而不是天天看天气预报,预测一下明天是不是刮风下雨。明天刮风下雨你就不出门了吗?天气预报可以看,但是不要指着天气预报吃饭。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做实体经济的企业要咬紧牙关熬下去,做企业永远是谨慎经营,留够自己的安全边际。
如果天气预报是明天下雨,你就出门带把伞,至于带什么样的伞,带多长时间,各个企业都不一样。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时候,企业家手里的这把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现金,现金储备要留够,要准备好过冬,现金储备是企业过冬的干粮。
争取在比较差的情况下,企业的现金不会断流。当然最重要的是企业家自己观念的转变,不要再靠天吃饭了,不要再机会主义地找各种各样的风口,踏踏实实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强化,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企业家仍需要读商学院。管理水平、对企业长远战略的思考、人力资源以及市场营销,都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要素,读商学院,能提高企业家的这些综合能力。
经济增长不必设定一定的目标
宏观经济现在按照中央政府的讲法是进入了新常态,我的理解是政府不再追求过去过高的GDP增长速度,不再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维持GDP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如果不靠政府政策靠什么?历史经验表明,政府政策只能短期地发挥作用,而且短期作用所带来的后果是相当负面的。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常态,我认为是正确的,经济增长不靠刺激政策,而是要靠改革释放红利。
当然,对于新常态现在学术界有不同争论,我认为尽管我们提出了新常态这样一个概念,但是距离改革释放新的红利来驱动经济的增长还有一段路程,新常态还有待于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
在新常态下增长速度不会像过去那样达到两位数,甚至不能够保证7%、8%。其实经济的增长不必设定一定的目标,就像家里孩子长个子一样,有他自己成长的规律,为什么非要规定他一年长10厘米,如果长不了10厘米怎么办?你认为他没有达标,只有给他吃激素。所以我们的经济在过去十几年间经常处于吃激素的状态,经常处于靠兴奋剂来维持高增长的状态,那样是不正常的。
企业家靠天吃饭是农民心态
在新常态下,企业家要把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放低,要学会在高增长的时期企业能够很快地发展,在低增长的时候,企业要能够生存下来,并且能在不太有利的宏观环境下把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好。实际上,虽然这么多年来我教的是宏观经济学,但我个人感觉宏观经济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一个企业家认为宏观不好,企业就做不好,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认为只有外部形势好的时候才能做好企业,那么就把企业家降到了农民的水平上,把做企业看作是靠天吃饭。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家不合格,是农民心态,天不好就没有收成。何况农业现在都不是这个状态了,现代农业不管旱涝,都要保证收成,企业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企业家不必因为宏观形势的好而喜,不必因为宏观形势的差而忧,专注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发展,就像航海一样,不能期望永远是顺风顺水,逆风逆水的时候照样要行船。
要做能自己制造大风的企业
我认为社会上对宏观政策的关注是过度的,宏观政策对一个优秀企业的影响没那么大。一个优秀企业的成长发展不是看企业家能不能判断宏观形势,能不能踩准政策点,而是要看企业战略的制定是否合适,商业模式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管理效率能不能在同行中出类拔萃,能不能有很良好的公司文化,凝聚员工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来奋斗,这些都是好企业最基本的因素,而不是说你踩好了宏观的点就能办好企业。这种机会主义的心理在当前的情况下是阻碍企业度过难关的一大障碍,所以我希望企业家抛弃机会主义心态。
最近有一句话叫做只要找准了风口连猪都可以飞到天上去,这是非常典型的机会主义心态,如果有这样的观念,那么它会阻碍企业在自身竞争力打造和提高方面所做的努力,因为大家全都去找风口去了,都希望变成一只幸运的猪飞上去。
有同学问过我,说教授你怎么看这句话?我说你要是把你自己降到猪的水平上,我跟你就没有话好谈了。马云说得更好,说风停了怎么办,风停了首先摔到地上的,就是那些机会主义的猪。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去找风口,而要做能自己制造大风的企业,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企业不断推向新高度的弄潮儿。
现金储备是企业过冬的干粮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去看GDP,有一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行业,比如大宗商品,比如金属原材料,市场供需关系和宏观经济比较密切,所以不看不行。但是很多企业比如制造业、消费品、医疗卫生、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的企业,跟GDP没什么直接关联,你没有必要看。
即使那些和GDP关联比较大的行业,跟宏观形势关系比较密切的企业也应该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上,而不是天天看天气预报,预测一下明天是不是刮风下雨。明天刮风下雨你就不出门了吗?天气预报可以看,但是不要指着天气预报吃饭。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做实体经济的企业要咬紧牙关熬下去,做企业永远是谨慎经营,留够自己的安全边际。
如果天气预报是明天下雨,你就出门带把伞,至于带什么样的伞,带多长时间,各个企业都不一样。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时候,企业家手里的这把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现金,现金储备要留够,要准备好过冬,现金储备是企业过冬的干粮。
争取在比较差的情况下,企业的现金不会断流。当然最重要的是企业家自己观念的转变,不要再靠天吃饭了,不要再机会主义地找各种各样的风口,踏踏实实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强化,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企业家仍需要读商学院。管理水平、对企业长远战略的思考、人力资源以及市场营销,都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要素,读商学院,能提高企业家的这些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