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应该肩负起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向广大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从思维特点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文字为载体、思想为内涵的具象化的文化世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从汉语的思维方式入手。一个民族的语文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关系密切,汉语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文言文讲究首尾呼应,注重整体的修辞效果,这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典型反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整体思维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古代文化艺术大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从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元代戏曲,到明清小说,无一不体现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内涵。比如在人教版《六国论》的开头结尾提到“六国”,前后照应。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这篇文章的前后照应这一特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又比如人教版第五单元贾谊的《过秦论》,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文章中有大量的修辞和排比,气势恢宏,一气呵成,是一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着重讲解文中的对偶、排比、比拟等修辞方式,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思考。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古文学习和理解能力,提高文化审美能力。
二、从语言艺术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的话语文化艺术是独具魅力和感染力的,是社会、时代、文化等语言外部因素上的积淀和反映。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体现话语文化艺术教学,对文言文中的语言艺术进行细致推敲。
比如人教版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四字和六字叠句,朗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感觉,反复吟唱,能让人深刻体会到作者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感,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因此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讲解词作中的语言艺术,教会学生领悟用词的奥妙和技巧。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文化篇章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歌颂祖国山河、赞美英雄人物、传递真挚友情的内容,这些思想文化内容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启迪。
比如《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挚友任安的回信,信中以无限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承受的宫刑之苦,但是他宁可忍受屈辱和嘲笑,毅然决然地写下了《史记》这部旷世奇作。学生在《报任安书》的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大丈夫气概,感叹作者的伟大。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对于高中生而言,应试教育下的高考压力很大,学生日常的课业负担较重,往往会对远离自己时代的传统文化没有学习兴趣,加之文言文有些语句艰涩难懂,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关注教材深层次内容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倡科学高效地利用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挖掘语文教材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发掘教材中更有实际意义的资源,有利于拓展和充实教材内容、补充和优化语文课程资源、升华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困境和性格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百家讲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关注这些节目,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课堂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对课程有了兴趣和学习需求,才会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因此,传统文化渗透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该从语文特点着手,强化汉语思维方式以及汉语文化艺术的教学。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应该转变原有“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式语文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中学(741001)
一、从思维特点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文字为载体、思想为内涵的具象化的文化世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从汉语的思维方式入手。一个民族的语文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关系密切,汉语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文言文讲究首尾呼应,注重整体的修辞效果,这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典型反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整体思维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古代文化艺术大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从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元代戏曲,到明清小说,无一不体现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内涵。比如在人教版《六国论》的开头结尾提到“六国”,前后照应。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这篇文章的前后照应这一特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又比如人教版第五单元贾谊的《过秦论》,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文章中有大量的修辞和排比,气势恢宏,一气呵成,是一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着重讲解文中的对偶、排比、比拟等修辞方式,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思考。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古文学习和理解能力,提高文化审美能力。
二、从语言艺术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的话语文化艺术是独具魅力和感染力的,是社会、时代、文化等语言外部因素上的积淀和反映。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体现话语文化艺术教学,对文言文中的语言艺术进行细致推敲。
比如人教版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四字和六字叠句,朗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感觉,反复吟唱,能让人深刻体会到作者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感,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因此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讲解词作中的语言艺术,教会学生领悟用词的奥妙和技巧。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文化篇章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歌颂祖国山河、赞美英雄人物、传递真挚友情的内容,这些思想文化内容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启迪。
比如《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挚友任安的回信,信中以无限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承受的宫刑之苦,但是他宁可忍受屈辱和嘲笑,毅然决然地写下了《史记》这部旷世奇作。学生在《报任安书》的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大丈夫气概,感叹作者的伟大。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对于高中生而言,应试教育下的高考压力很大,学生日常的课业负担较重,往往会对远离自己时代的传统文化没有学习兴趣,加之文言文有些语句艰涩难懂,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关注教材深层次内容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倡科学高效地利用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挖掘语文教材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发掘教材中更有实际意义的资源,有利于拓展和充实教材内容、补充和优化语文课程资源、升华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困境和性格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百家讲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关注这些节目,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课堂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对课程有了兴趣和学习需求,才会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因此,传统文化渗透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该从语文特点着手,强化汉语思维方式以及汉语文化艺术的教学。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应该转变原有“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式语文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中学(7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