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为数众多的新兴中小企业往往在大银行遭遇资金瓶颈,而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的融资选择,指明了保障具有要素禀赋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应为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金融改革;融资模式;中小银行
一、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一)两种融资模式对比
技术变迁对维持长期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而技术变迁又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 正是经济发展对资本积累和配置的需要才产生了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只能是为经济发展高效率地筹集和分配资本。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金融市场发展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是间接融资,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者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社会剩余的动员和资本化。
直接融资中,由于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资金供给者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者,很难控制资金需求者的资金运用,面对的投资风险很大。但是反之,由于不受或很少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直接融资的资金需求者可较为自由使用筹集到的资金,筹资风险小且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进行炒作,获取溢价发行的好处。
间接融资的情况恰恰相反,资金供给者只要将钱存到银行即可,通过银行自身信用推动资金在全社会需要的范畴内流转。由于商业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又有存款的再保险机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因此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微不足道。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者必须面对银行的严格监督,从贷款申请到使用、还款,都受到专业水准很高的银行监督,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贷放资金的安全。在间接融资中,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比较稳定可靠,银行承担了投资风险,并负责资金经营,所以要分离一部分投资收益,资金所有者得到的回报比较直接投资少。此方式下,资金的直接供给者只是一家或数家银行、交易成本低廉、因而其融资成本就会下降。
从资金拥有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各有利弊。在现实经济中,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合,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中以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务为主;如果一个经济中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为主。
(二)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的融资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较难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倾向于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银行处于安全性和收益性考虑,仍多倾向惜贷。中小企业也因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一般也不依赖间接融资。大型银行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服务,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所需花费的平均成本比小额贷款低许多,且无论银行贷款的数额大小,一笔交易的信息费用和其它成本相关无几。中小银行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保障具有要素禀赋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一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和结构,成本越低、结构越合理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由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井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必然是保护落后,资本密集型企业既没有竞争力,也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增强竞争力。这样,金融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因为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不需要政府保护和扭曲资源价格。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与我国要素禀赋相一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但是大银行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所以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即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小银行应实现商业化,不能过度依附地方政府,同时仍需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中小银行仍需要有一定抵御风险的规模和能力,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
三、确立金融改革方向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高效率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对于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由于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经验表明,中小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国发展层次较低的阶段,中小银行的作用更为明显。即使经济已发展较成熟,与大银行合理搭配的中小银行也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完整的,不仅仅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体系,而且需要对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支持必不可少的大中型投资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金融改革;融资模式;中小银行
一、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一)两种融资模式对比
技术变迁对维持长期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而技术变迁又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 正是经济发展对资本积累和配置的需要才产生了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只能是为经济发展高效率地筹集和分配资本。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金融市场发展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是间接融资,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者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社会剩余的动员和资本化。
直接融资中,由于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资金供给者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者,很难控制资金需求者的资金运用,面对的投资风险很大。但是反之,由于不受或很少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直接融资的资金需求者可较为自由使用筹集到的资金,筹资风险小且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进行炒作,获取溢价发行的好处。
间接融资的情况恰恰相反,资金供给者只要将钱存到银行即可,通过银行自身信用推动资金在全社会需要的范畴内流转。由于商业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又有存款的再保险机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因此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微不足道。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者必须面对银行的严格监督,从贷款申请到使用、还款,都受到专业水准很高的银行监督,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贷放资金的安全。在间接融资中,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比较稳定可靠,银行承担了投资风险,并负责资金经营,所以要分离一部分投资收益,资金所有者得到的回报比较直接投资少。此方式下,资金的直接供给者只是一家或数家银行、交易成本低廉、因而其融资成本就会下降。
从资金拥有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各有利弊。在现实经济中,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合,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中以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务为主;如果一个经济中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为主。
(二)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的融资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较难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倾向于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银行处于安全性和收益性考虑,仍多倾向惜贷。中小企业也因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一般也不依赖间接融资。大型银行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服务,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所需花费的平均成本比小额贷款低许多,且无论银行贷款的数额大小,一笔交易的信息费用和其它成本相关无几。中小银行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保障具有要素禀赋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一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和结构,成本越低、结构越合理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由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井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必然是保护落后,资本密集型企业既没有竞争力,也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增强竞争力。这样,金融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因为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不需要政府保护和扭曲资源价格。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与我国要素禀赋相一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但是大银行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所以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即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小银行应实现商业化,不能过度依附地方政府,同时仍需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中小银行仍需要有一定抵御风险的规模和能力,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
三、确立金融改革方向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高效率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对于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由于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经验表明,中小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国发展层次较低的阶段,中小银行的作用更为明显。即使经济已发展较成熟,与大银行合理搭配的中小银行也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完整的,不仅仅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体系,而且需要对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支持必不可少的大中型投资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