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堂,往往将“情”贯穿课堂。探究文本情味,深入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丰富而有内涵的情感;挖掘课堂情趣,营造有张力、有情趣的文本情境,在积极对话中发展思维;渗透表达情意,以导语激“情”,以提问导“情”,以评价引“情”,以幽默显“情”。
关键词:情味 情趣 情意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南通教育的书籍,讲出了南通教育的过人之处。综观书中多位优秀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无不彰显教育的魅力。感受颇深的是很多优秀教师将“情”贯穿课堂的教育理念,频频打造出优质课堂。何为课堂教学中的“情”?不同的教师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本文从探究文本情味、挖掘课堂情趣、渗透表达情意三个方面,谈谈打造魅力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探究文本情味
从教育层面看,“情”就是能够打动人的真情,是蕴含在作品中的情味。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隐藏着“神秘地图”,都蕴含着作者丰富而有内涵的情感,值得教师带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玩味。
一次阅读课上,我给学生讲《蚂蚁和西瓜》的绘本故事。全书没有太多的文字,却将每只蚂蚁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得栩栩如生,将情节阐释得清清楚楚,还时时彰显着作者对小蚂蚁的赞赏之情。引导学生理解小蚂蚁的形象,对于他们领会作者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极有好处。于是,我问:“图中的小蚂蚁齐心协力搬西瓜,你对它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对故事本身和绘本中线条画都很感兴趣,纷纷抢着发言,有的说:“我很喜欢小蚂蚁,它们很聪明!那么大一块西瓜,都想办法搬回了家。”有的说:“我佩服小蚂蚁,它们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有的说:“我很赏识小蚂蚁,它们知道及时储藏食物,还把蚁窝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勤劳。”……凭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学生不仅读懂了故事,还读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为接下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打下了基础。
二、挖掘课堂情趣
从教学层面来看,“情”也包含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情趣源自文本,更源自教师对文本的二度创造以及师生对话等。充分挖掘个人教学智慧,营造有张力、有情趣的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发展思维。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先播放了有关中秋的音乐,呈现了有关离别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品味诗歌意境和韵味;还展示了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关的图片,让文字意境感染熏陶学生;随后又让学生联想自己经历过的离别场景进行情感酝酿……环环相扣的感知、品读、领会,使学生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生成了诸如“别人的团聚更加深了作者分离的痛苦”“月亮的圆从另一个角度衬托了作者当时悲凉的心情”“品读此文,我更深刻地领会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的内涵”等有深度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渗透表达情意
从学科层面来看,“情”还指动情的语言。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以导语激“情”。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情感的导语有助于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活躍学习气氛。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我以儿歌导入:“小时候,总是听妈妈念,‘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外婆在北方人口中就是姥姥,每个孩子在姥姥眼中都是一个宝,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大平原,走进小屯里去看看他姥姥的剪纸。”在这段温馨的导语引领下,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了学习。
其次,以提问导“情”。提问的设计应以激发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进而引发情感共鸣。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问:“面对无知和偏见时,你会怎么做?徐悲鸿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对比在被激怒的情形下不同人的不同做法,从而领会徐悲鸿做法的高明之处,对徐悲鸿产生由衷的钦佩和敬仰之情。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便带着这份钦佩和敬仰,表达了自己对人物形象及人物做法的不同理解。
再次,以评价引“情”。在人的心灵深处,总希望被肯定。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并给予适时、合理的评价。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你的发言很准确”“你回答问题时的声音很洪亮”等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力量,进而释放思维的活力。
最后,以幽默显“情”。幽默的语言不仅反映了教师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体现了其教学智慧。带着丰富的情感,用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容易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保持学习激情。如教学生修改文章时,我会说:“改文章实际上就像人化妆,习作内容要干净、完整,就像人化妆先要把脸洗干净;习作时要注意段落调整、详略得当,就像人化妆要把头发打理好,哪些该梳到前面,哪些该梳到后面,都有讲究;习作题目要鲜明,有个性,就像人化妆要涂点睫毛膏,让眼睛更突出、明亮……”这样带有幽默情感的语言,一下就让学生领会到了习作修改的重要性以及修改的相关事项。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思维,使之在文本情味的熏染下,在课堂情趣的调动下,在教师表达情意的感化下,持续得到理解的深化、情感的陶冶以及个性的释放。
关键词:情味 情趣 情意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南通教育的书籍,讲出了南通教育的过人之处。综观书中多位优秀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无不彰显教育的魅力。感受颇深的是很多优秀教师将“情”贯穿课堂的教育理念,频频打造出优质课堂。何为课堂教学中的“情”?不同的教师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本文从探究文本情味、挖掘课堂情趣、渗透表达情意三个方面,谈谈打造魅力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探究文本情味
从教育层面看,“情”就是能够打动人的真情,是蕴含在作品中的情味。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隐藏着“神秘地图”,都蕴含着作者丰富而有内涵的情感,值得教师带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玩味。
一次阅读课上,我给学生讲《蚂蚁和西瓜》的绘本故事。全书没有太多的文字,却将每只蚂蚁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得栩栩如生,将情节阐释得清清楚楚,还时时彰显着作者对小蚂蚁的赞赏之情。引导学生理解小蚂蚁的形象,对于他们领会作者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极有好处。于是,我问:“图中的小蚂蚁齐心协力搬西瓜,你对它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对故事本身和绘本中线条画都很感兴趣,纷纷抢着发言,有的说:“我很喜欢小蚂蚁,它们很聪明!那么大一块西瓜,都想办法搬回了家。”有的说:“我佩服小蚂蚁,它们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有的说:“我很赏识小蚂蚁,它们知道及时储藏食物,还把蚁窝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勤劳。”……凭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学生不仅读懂了故事,还读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为接下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打下了基础。
二、挖掘课堂情趣
从教学层面来看,“情”也包含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情趣源自文本,更源自教师对文本的二度创造以及师生对话等。充分挖掘个人教学智慧,营造有张力、有情趣的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发展思维。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先播放了有关中秋的音乐,呈现了有关离别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品味诗歌意境和韵味;还展示了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关的图片,让文字意境感染熏陶学生;随后又让学生联想自己经历过的离别场景进行情感酝酿……环环相扣的感知、品读、领会,使学生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生成了诸如“别人的团聚更加深了作者分离的痛苦”“月亮的圆从另一个角度衬托了作者当时悲凉的心情”“品读此文,我更深刻地领会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的内涵”等有深度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渗透表达情意
从学科层面来看,“情”还指动情的语言。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以导语激“情”。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情感的导语有助于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活躍学习气氛。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我以儿歌导入:“小时候,总是听妈妈念,‘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外婆在北方人口中就是姥姥,每个孩子在姥姥眼中都是一个宝,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大平原,走进小屯里去看看他姥姥的剪纸。”在这段温馨的导语引领下,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了学习。
其次,以提问导“情”。提问的设计应以激发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进而引发情感共鸣。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问:“面对无知和偏见时,你会怎么做?徐悲鸿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对比在被激怒的情形下不同人的不同做法,从而领会徐悲鸿做法的高明之处,对徐悲鸿产生由衷的钦佩和敬仰之情。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便带着这份钦佩和敬仰,表达了自己对人物形象及人物做法的不同理解。
再次,以评价引“情”。在人的心灵深处,总希望被肯定。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并给予适时、合理的评价。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你的发言很准确”“你回答问题时的声音很洪亮”等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力量,进而释放思维的活力。
最后,以幽默显“情”。幽默的语言不仅反映了教师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体现了其教学智慧。带着丰富的情感,用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容易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保持学习激情。如教学生修改文章时,我会说:“改文章实际上就像人化妆,习作内容要干净、完整,就像人化妆先要把脸洗干净;习作时要注意段落调整、详略得当,就像人化妆要把头发打理好,哪些该梳到前面,哪些该梳到后面,都有讲究;习作题目要鲜明,有个性,就像人化妆要涂点睫毛膏,让眼睛更突出、明亮……”这样带有幽默情感的语言,一下就让学生领会到了习作修改的重要性以及修改的相关事项。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思维,使之在文本情味的熏染下,在课堂情趣的调动下,在教师表达情意的感化下,持续得到理解的深化、情感的陶冶以及个性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