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联系·对比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时进行恰当的启发与诱导,使其能自主地从已有知识、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则、规则或道理,从而提升认知。具体路径有:换位体验,启而易发;联系认知,启而有发;对比研读,启而能发。
  关键词:启发 换位 联系 对比
  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达到“愤”“悱”的程度时,教师才能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否则将不予启发。这种启发式教育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时进行恰当的启发,使其能自主地从已有知识、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则、规则或道理,从而提升认知。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为例,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入手,探讨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三条路径。
  一、换位体验,启而易发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领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思维“卡壳”时,还要引导学生能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把教材内容迅速转化为表象,变理解文字为感悟情境所描绘的生活,灵活地将主体之情与文本之情融为一体,在持续的碰撞、交流与共鸣中获得创造性的领悟。
  【片段1】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中,领悟感叹号蕴含的情感
  师 读故事,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还不够,还要弄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到天鹅破冰故事发生的起因。
  (学生默读。)
  师 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
  生 故事的起因是有一年初春,寒潮突然降临,刚刚解冻的湖面又上冻了。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
  师 你说得很准确。老师用8个字进行了概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冰封湖面,无食可吃。)
  师 在这种情形下,一大群天鹅居然从远处飞来了,听,贝加尔湖的上空传来了它们清脆的啼叫声。
  (多媒体出示:“克噜——克哩!”)
  师 谁来模仿一下它们的叫声。
  (学生读,但没读出声音的延长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师 读得很准,但还没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这里有两个标点。破折号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 我觉得是告诉我们读的时候声音要拖长。
  师 你的体会很到位!它是在告诉我们,读的时候声音要延长一点。你试一下。
  (学生读“克噜——”)
  师 读得不错!这后面还有一个感叹号。为什么要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呢?
  生 作者是想抒發一种情感。
  师 那作者是想抒发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表达了天鹅们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学生沉默。)
  师 请大家注意,寒潮是突然降临的,谁也没想到。所以,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这里的“只好”是想表达天鹅怎样的心理呢?
  (大部分沉默,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 (走到一位同学面前)小天鹅,寒潮突然降临,没有东西吃,你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 害怕!
  师 那就读出你害怕的语气。
  (学生读。)
  师 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噜”声音的延长,“哩”字的短促,让我们听出了这只天鹅的害怕。那你觉得这些天鹅除了害怕,还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 惊讶!
  师 请读出你的惊讶。
  (学生读。)
  生 这时的天鹅还会紧张!
  生 还会着急!
  生 也会担心!
  生 感到扫兴!
  师 大家的体会很丰富。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地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天鹅们的内心情感。
  (学生齐读。)
  上述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思考感叹号所蕴含的天鹅们的情感是一个创新设计,也是一个较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一方面,它会提醒学生阅读文本时不但要关注具体的文字,还要留意标点符号这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另一方面,理解了这个问题,对于感悟老天鹅“智慧”的品质特点也很有帮助。认真品读课文就会发现,老天鹅面临寒潮突降的情况是知道可以通过破冰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而对于阅历尚浅的年轻天鹅来说,它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学习下文时就容易给老天鹅贴上“舍己为人”的标签,而这样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当教师对故事的起因进行强调后学生依然没能找到答案时,启发学生化身为天鹅进行换位体验,就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可见,当学生引而不发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二、联系认知,启而有发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易于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但有时一味地停留于文本情境,拘泥于课文字句,是很难让分析更深入、理解更深刻的。对此,教师如果能顺势引导学生联系已有认知,激活知识贮备,延伸生活经验,并努力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往往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片段2】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品读老人的一句话
  师 俗话说,言为心声。透过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一个人。当作者从老人的工作入手,与他交谈“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老人是怎样回答的?谁来读一读。要读出老人的语气。
  生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 你感觉老人说话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 轻松淡定,自在悠闲。
  师 对,那就要读出轻松与悠闲!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读。)
  师 有人读出疑问了吗?   生 明明工作挺累的,可老人为啥说不累?
  师 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那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我们一起来分析。老人劳动的时间——
  生 从早到晚,很长。
  师 老人劳动的任务——
  生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师 老人劳动的场所——
  生 又高又险。
  师 你们说他累还是不累?
  生 (齐说)累!
  师 那老人为啥说不累?还连说两个“不累”!
  (学生沉默。)
  师 (等待了一会儿)那你们觉得老人热爱这份工作吗?
  生 (齐说)热爱!
  师 他是一般的热爱吗?
  生 非常热爱!
  师 如果你热爱一件事情,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
  生 很投入,不知道累,甚至废寝忘食。
  生 我明白了,因为老人非常热爱扫路的工作,所以不觉得累。
  生 老师,我还想起了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乐此不疲!
  师 对,乐此不疲!这两个“不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生 热爱工作的扫路人!
  师 是呀!老人因为特别热爱,所以不觉得累;老人因为非常喜欢,所以不觉得苦,才会说得轻松淡定,自在悠闲。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
  生 豁达开朗。
  生 心胸开阔。
  从身体层面来说,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是非常累的。可文中的老人却连说两个“不累”。他的“不累”是发自内心的,是精神上的不累。当学生读过几遍老人的语言后也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时,教师引导他们跳出文本情境,联系已有认知,从切身经历和感受寻找答案。受到启发后再思考时,学生的多元思维就被激发了,他们根据各自的认知得出了不同的感受,甚至得出了“乐此不疲”这样的真切体验,找到了老人“不累”背后的真正原因。
  三、对比研读,启而能发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如旅行,永远富于变化。当有内涵的问题出现时,有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境换位思考,回归生活之境联系已有认知也未必能激活思维。此时,可以引入相同或类似案例,引导学生前后勾连,对比研读,教师再适时循循善诱,学生就容易在比较中产生思维的活力,在区别中提升感悟力。
  【片段3】二年级上册《水乡歌》中,理解关键句
  师 “千條船,万条驳”,还可以怎么说?
  生 千万只船,千万只驳。
  师 这是说——
  生 船多。
  师 “白帆片片像云朵”也是说——
  生 船多。
  师 “飘满”还是说——
  生 船多。
  师 我不明白,“白帆片片像云朵”怎么能是说“船多”?
  生 “白帆”是指“船”,“片片”是一片又一片,是说“船多”,像白云那么多,那么美。
  师 看来还是你们理解得好。下面请看看第三节诗,有不懂的可以质疑。
  (学生自读。)
  师 谁有疑问?
  (学生沉默。)
  师 同学们没有疑问,老师可有疑问了。“千首曲,万首歌”这是说——
  生 歌多!
  师 “装满一箩又一箩”这是说——
  生 歌多!
  生 (没举手就站起来了)老师,歌声怎么能用箩筐装?
  师 你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是呀,歌声能用箩筐装吗?
  (学生沉默,显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
  师 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 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
  (依然沉默。)
  师 (多媒体出示另一组诗歌《丰收歌》)谁来读一读?
  生 我唱丰收歌挨歌,我筛丰收箩挨箩。歌声落进筛子里,上等粮食献祖国。
  师 这首《丰收歌》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 选上等粮食献给祖国!
  生 一箩又一箩筛粮食!
  生 歌曲一曲接一曲!
  生 边筛粮食边唱歌。
  师 我支持最后发言这个同学,这是“边筛粮食边唱歌”的场面呀!那么“装满一箩又一箩”是——
  生 边筛粮食边唱歌!
  生 粮食一箩又一箩,歌声一曲接一曲,随着粮食进到了箩筐里。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启发和点拨。可以看出,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脱口就能问出“歌声怎么能用箩筐装?”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而且对文本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回头再看“‘白帆片片像云朵’怎么能是说‘船多’?”“歌声怎么能用箩筐装?”这类问题,都是读懂《水乡歌》的抓手。解决了这类问题,也就等于读懂了诗意。创造“愤”“悱”的氛围,让学生在持续的思维训练中深入文本,对于理解诗歌内在的意蕴大有帮助。因此,教师顺势引入“同类案例”,牵着学生在对比研读中明白了“边筛粮食边唱歌”的内涵,进而明白了“歌声落进筛子里”和“装满一箩又一箩”的意境,即“边筛粮食边唱歌”——“粮食多”“歌多”。可见,及时呈现相似案例,让学生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启而能发,便可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在学生“愤”处“启”、“悱”处“发”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师生间如果能在互相启发中呈现出良性的应对关系,高效课堂自然会悄然而至。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应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用鲜明的实验目的、明确的方案设计、规范的实验操作、清晰的数据分析、完整的结论表述,保障数学实验的顺利开展,并借助于课堂观察与分析、学生研究报告反馈,及时评价实验成果。  关键词:数学实验设计实施评价  小学数学实
期刊
摘 要:“我帮土豆测体积”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操作型 测量 体积 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动手做”内容是“我帮土豆测体积”(见图1)。  该主题的活动目标设定为:(1)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期刊
摘 要:“框数游戏”的“动手做”活动课,与其他游戏型“动手做”有区别,即形式上的“做”并不那么凸显,而是以小幅度的操作,即“框一框”“画一画”“算一算”活动为主,不过,思考探究的空间较大,更侧重于数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本节课中的“动手做”过程意在将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做数学”,每一次的交流与分享,也都是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找到问题的实质,进而走向科学和严谨。  关键词:游戏型 框数
期刊
摘 要:《失去的和永远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用复杂的球形结构,写了植物、动物等诸多生命的离去和永恒,表明了生命平等的观点。本书的阅读指导,通过理解“失去”、感悟“永远”、尝试“安慰”、品味“语言”、寻找“主角”到最后的比较阅读,渐次开展、逐层推进。  关键词:失去 死亡 永恒  一、文本解读  《失去的和永远的》是冯与蓝《一只猫的工夫》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用复
期刊
摘 要:通过创意课程打破学习的思维定式,打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障碍,让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提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甚至综合素养大有好处。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参与观察,使观察有条理、多角度、更深入;通过片段描述,让观察融入表达,使表达更准确、更轻松;制作花草图鉴,让表达丰富创意,让学习趣无止境。  关键词:思维导图 片段描述 花草图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多篇与植物相关的
期刊
摘 要:“三角尺拼角”属于操作型“动手做”,活动要点是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积累一些拼图形的经验。活动中,在每次操作前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拼;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拼角活动;最后,通过交流分析原因、优化拼法。学生借助有实际意义的工具“做数学”,积累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更是数学思维和经验。  关键词:操作型 三角尺拼角 活动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
期刊
摘要:生长课堂力求顺应学生言语天性,唤醒儿童言语潜能,呵护儿童言语欲求,培植儿童言语智慧,将语文学习指向儿童生命质量的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的持续实现。小学语文生长课堂以“读”为经,以“用”为纬,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读写迁移”为主要模块,使言语实践活动成为丰富言语积累,锤炼言语能力,发展言语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的美好历程。  关键词:生长课堂教学模式言语实践  “教育即生长”。卢梭认
期刊
摘要:学校的小空间巧遇教育的微创意,便有了校园空间变形记,经历对话、构建、表达和融合四个阶段。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童年之间的对话,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在适合儿童的教育语境下,形成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育空间,让区角摆渡童年的美好;区角里,留下了学生心灵穿越的记忆,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梳理、留存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一个区角,就是一个课程,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区角在课程里远行。  关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在制订相应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研讨探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确定有效的合作主题,安排适当的合作时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师角色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它以学
期刊
摘 要:“春日生长”课程期待学生在真实的参与中经历一种生活,拥有一次体验,感受一份情感,形成一种意识。围绕学校结构化的主题模块进行思考与设计,制订课程实施流程图,明晰课程推进的过程。在积极参与种植、留下种植印痕、布置最美阳台、电子图文链接、校园新书发布等活动中,让学生自然生长。  关键词:“春日生长” 主题模块 实施流程  我校课程建构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定制型课程,其中又细分出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