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大大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时机
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马克思主义认知论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基础,是无法接受间接经验的。“启发(enlightenment),是在学生对问题本来可以解决但一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进行的。”要联想,就必须具有赖以进行联想的依据,即凭借已知,通过思维、分析、判断达到未知的过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4.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1)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3)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抓准机会,正确采用启发式教学
什么时候采用启发式教学,一堂英语课中,不可能全是。“循循善诱”是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步步诱导、时时诱导,所以启发得讲究个时机。古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又补充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就要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在“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际,这时的启发效果是事关功倍的,最好的。例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 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 time学生就能说出表示“一些时间”了。唤起学生回忆,让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
2.巧设悬念,运用设疑启发式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怎样设疑、设什么疑,是教师课前必须认真考虑的,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巧拟主线,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互动交流,运用讨论启发式教学
英语是门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说的实践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主题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讨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总之,启发式教学方法很多,需要我们具体语境善作变化,但都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特别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施以正确的启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和高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时机
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马克思主义认知论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基础,是无法接受间接经验的。“启发(enlightenment),是在学生对问题本来可以解决但一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进行的。”要联想,就必须具有赖以进行联想的依据,即凭借已知,通过思维、分析、判断达到未知的过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4.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1)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3)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抓准机会,正确采用启发式教学
什么时候采用启发式教学,一堂英语课中,不可能全是。“循循善诱”是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步步诱导、时时诱导,所以启发得讲究个时机。古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又补充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就要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在“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际,这时的启发效果是事关功倍的,最好的。例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 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 time学生就能说出表示“一些时间”了。唤起学生回忆,让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
2.巧设悬念,运用设疑启发式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怎样设疑、设什么疑,是教师课前必须认真考虑的,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巧拟主线,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互动交流,运用讨论启发式教学
英语是门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说的实践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主题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讨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总之,启发式教学方法很多,需要我们具体语境善作变化,但都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特别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施以正确的启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