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既不同于本科教育也有别于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必须依靠教师来实施,任何缺乏教师有力支持的改革,其结局只能是“新瓶装老酒”。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先行。本文试图结合高职院校出版与发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从四个方面谈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中,专业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32-02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创新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是教学行动的灵魂,它对一切教学行动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高职院校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市场调研,确定出版与发行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后归纳为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出版与发行专业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教师观、师生观和教学观,从而不断地成长起来,更好地为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服务。
一、转变教材观:教材不是现成的,教材是生成的
教师对教材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处置方式的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师构建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活动。事实上,教材只是一种文本,这种文本中的文字是被过滤过的,教材的作用是在公众教育理想与个体学生成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但不代表绝对的权威和真理,教材是师生沟通与共享的主要媒介,却不是唯一媒介。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促使我们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层次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可以说,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的教材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任何教材只是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框架或者说一些素材,教师必须密切结合行业和社会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特征和高职教育特色,为高职学生创造出一个富有个性、超越文字、更为广阔和真实的世界。出版与发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必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的、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机结合的、突出满足学生能力发展需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必定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一一提供。这些都要求教师要转变教材观,深入行业了解现状,关注行业发展态势,收集典型案例,积累新鲜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生成教材。这种生成的教材才能真正适合于特定时空、特定情境下的教学,才会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实际要求和能力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行业的审视眼光,制订适合的校本教材。
二、转变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面对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这种狭义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踏实执行者,而是与行业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角色必须实现从教书到课程制订的转变,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基于工作过程制订课程体系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完全依赖外在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高职教师应该是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不光是对教材的选用和开发,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三、转变师生观:老师是学生入职的第一任师傅,学生是老师未来的同行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师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明确了教育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被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改变师生观,重新审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为行业培养专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大量的实训、实践、顶岗实习、深入企业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尽快培养成为一个“半内行”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师生观,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道”,教师对行业的理解、对行业的判断以及教师对行业从业背景的了解等,都必将影响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信心,如《文稿校对》、《网络书店电子商务》等课程都是自行动领域转化而成,任课老师具备多年的行业经验,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此类岗位上如何成功,充当第一任师傅的角色,同时学生也是老师未来的同行。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具备“双师型”特质,比如笔者曾在大型出版企业工作过20年,有多年的校对、编辑、营销工作经历,而出版与发行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进入出版行业从事编辑、发行、校对等工作,教师要站在“行业后继有人”的角度,欢迎学生成为同行,并激励学生在行业里发展成为老师学习的榜样。
四、转变教学观:老师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学习
知识是折旧的,随着知识量的剧增,知识折旧得越快。知识的增长和折旧使得教师想穷其所能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是不可能的,同时,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信息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意味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接纳、宽容的课堂气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促进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数字时代高职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省级一般资助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32-02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创新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是教学行动的灵魂,它对一切教学行动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高职院校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市场调研,确定出版与发行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后归纳为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出版与发行专业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教师观、师生观和教学观,从而不断地成长起来,更好地为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服务。
一、转变教材观:教材不是现成的,教材是生成的
教师对教材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处置方式的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师构建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活动。事实上,教材只是一种文本,这种文本中的文字是被过滤过的,教材的作用是在公众教育理想与个体学生成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但不代表绝对的权威和真理,教材是师生沟通与共享的主要媒介,却不是唯一媒介。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促使我们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层次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可以说,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的教材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任何教材只是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框架或者说一些素材,教师必须密切结合行业和社会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特征和高职教育特色,为高职学生创造出一个富有个性、超越文字、更为广阔和真实的世界。出版与发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必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的、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机结合的、突出满足学生能力发展需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必定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一一提供。这些都要求教师要转变教材观,深入行业了解现状,关注行业发展态势,收集典型案例,积累新鲜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生成教材。这种生成的教材才能真正适合于特定时空、特定情境下的教学,才会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实际要求和能力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行业的审视眼光,制订适合的校本教材。
二、转变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面对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这种狭义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踏实执行者,而是与行业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角色必须实现从教书到课程制订的转变,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基于工作过程制订课程体系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完全依赖外在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高职教师应该是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不光是对教材的选用和开发,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三、转变师生观:老师是学生入职的第一任师傅,学生是老师未来的同行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师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明确了教育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被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改变师生观,重新审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为行业培养专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大量的实训、实践、顶岗实习、深入企业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尽快培养成为一个“半内行”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师生观,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道”,教师对行业的理解、对行业的判断以及教师对行业从业背景的了解等,都必将影响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信心,如《文稿校对》、《网络书店电子商务》等课程都是自行动领域转化而成,任课老师具备多年的行业经验,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此类岗位上如何成功,充当第一任师傅的角色,同时学生也是老师未来的同行。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具备“双师型”特质,比如笔者曾在大型出版企业工作过20年,有多年的校对、编辑、营销工作经历,而出版与发行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进入出版行业从事编辑、发行、校对等工作,教师要站在“行业后继有人”的角度,欢迎学生成为同行,并激励学生在行业里发展成为老师学习的榜样。
四、转变教学观:老师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学习
知识是折旧的,随着知识量的剧增,知识折旧得越快。知识的增长和折旧使得教师想穷其所能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是不可能的,同时,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信息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出版与发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意味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接纳、宽容的课堂气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促进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数字时代高职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省级一般资助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