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校区的办学与管理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多校区办学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迅速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拓展了办学空间,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另一方面,多校区办学也伴随者一系列问题。当前,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地运行机制,以化解多校区办学中的矛盾,规避多校区办学的风险,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面临的新挑战。
  
  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模式分析
  
  多校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在同一大学名称之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分散的校区所组成的大学。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已逐渐成为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运作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校区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
  所谓“条”管理,即是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通常表现为由学校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统一管理;像笔者所在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的教务办、学生办和总务办等机构就都是核心校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受核心校区的直接领导。此种管理模式优势在于便于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但不足之处则在于由于管理幅度过大,增加了管理时间和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可获得性,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还可能引发因信息不畅产生的怨恨、不满情绪。
  2、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所谓“块”管理,则是指校区内部的横向管理,是由校区成立的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通常表现为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部门相对独立存在,每个校区各自具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至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方面予以指导。此种管理模式优势在于管理跨度小,有利于增强分校区的活力,能更好地发挥各校区的主观能动性,但缺点在于强化了分校区管理功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核心校区的管理,造成了权利分散。
  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和体制,多校区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运作模式。
  
  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但不少学校的“新建校区”或“新校区”与本部之间距离偏远或交通不便,因而在办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模式、运行成本、资源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等方面。
  1、办学思路、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多校区办学发展迅速,而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则是一个滞后的决策过程,许多办学问题是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行,再加上一校多区办学格局的历史不长,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对“新校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认识不够,把握不准,急需在体制上加以完善。到底是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好,还是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好,抑或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较好?各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必须着眼于有利于人才培养,并尽量在成本、效率和效果之间寻求一平衡点。
  2、办学成本增加,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凸显
  一方面,新校区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有些学校由于总校与新校区相距甚远,导致各校区师生员工的联系、往返十分不便,需要专车接送,除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也增加了校区之间通信联络等成本,无形中加大了非教学活动的支出。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本部与增城北校区之间每天就要往返多个班次,仅交通费一年就花掉上百万元,再加上为了鼓励教师们积极到新校区上课,不得已提高课酬标准,这样用于发放教职工的校区补贴和其他相关支出,费用惊人。另一方面,新建校区各项资源相对紧张,而老校区则因学生分流,出现了部分实验、实训设备闲置现象,虽然有的学校在新建校区又建成了一批实验室、图书馆、实训基地,但运转效率不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
  3、新建校区校园文化缺失
  校园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校的特定环境中的群体文化,既包括学校在创建和发展中形成的品牌资源,如以精神、信仰、价值观和理念为特征的校园文化资源,还包括学校的特色建筑,校园环境、教学科研设施等景观,也包括学校的大师名家,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对一所学校的影响是隐性和潜在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但新建校区因地处城市边缘,周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办学时间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所以往往缺乏校园文化底蕴,人文气息淡薄。
  4、师资队伍紧缺,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扩招,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青年教师多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新建校区尤其突出。并且新建校区往往距离市区较远,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到新校区上课,造成新校区往往是年轻教师和外请教师唱主角,并且绝大部分教师属于“走教”,教师要在多个校区之间奔波,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路上,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知识储备与提高,更不用说做一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工作,学生与任课教师见面或交流一般也仅限于专业学习方面,而在其他方面则缺乏教师的“人文关怀”,学生无形中失去了潜移默化受教育的机会,“亲其师才信其道”,师生的疏远和隔膜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制约;再加上许多教师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将分散课程改为集中上以及年轻教师业务能力不高和外请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因素也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实现多校区有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多校区办学相对于单一校区来说组织的复杂性大大增强,管理问题更多,需要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才能使其进行良好的运转,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1、树立新的办学及管理理念
  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从尝试、反馈到稳步运行,是一个思想认识碰撞、更新、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实践检验和完善的过程。在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总目标,对各个校区的功能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以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明确各校区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针对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但无论是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各个校区的管理都应体现“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也就是必须做到原国家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所提的“五个统一”(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不仅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凝聚整个高职院校的精神力量,是团结各个校区的灵魂。
  2、加强资源整合力度,节约办学成本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但多校区高职院校资源重复配置现象却屡见不鲜。因此,首先需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各校区尽管存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同,但逻辑上应根据 “一个学校”的理念统筹和整合学校各项资源,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各校区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可建立行政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资料查阅系统、视屏会议系统等,打破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各类管理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收集、处理和传递,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学远程化、会议视屏化,大大增强工作的同步性。
  3、重视校区学风、校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精神家园,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新校区一般投入使用时间不长,还难以形成老校区那样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下大力气建设,新校区在继承老校区校风、学风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办学思想系统地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可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活动,不断充实和强化新校区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也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青年健身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和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亦可通过校训、校歌等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校风、校貌和独特的历史传统,以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一所学校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中,教师的配置以及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技能和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规则等处于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对高职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校区办学可以根据各校区不同的情况开展教师培养工作,可以采用统一协调和突出特点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安排教师到生产一线寻找课题,与生产企业共同完成技改项目。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方面,首先要从基础抓起,规范备课、讲课、作业等教学过程,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此外,教学管理工作者还应充分认识教师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尽量多给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总之,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力求以新的思路、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推动多校区办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其他文献
初识崔桂增,个子不高,身体微胖,一口地道的吉林省集安方言,语速有点快,充满质朴和亲切感。崔桂增1981年从集安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集安文治小学,后又在清河镇前进小学工作,1988年来到清河镇中学任数学教师,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是清河镇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班主任。     “是慈父,更是我的益友”     崔桂增家住清河镇前进村,离学校10公里。每天早上6点之前,他就到学校,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有时候为了
期刊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复杂化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会出现角色冲突现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是影响辅导员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深入探讨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归纳并明晰了辅导员角色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进而从如何降低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角度探寻缓解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对策,以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编者按:  有偿家教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地方对有偿家教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并将其列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及举办或参与各种校外辅导班。所以本期我们选取了几篇这方面的文章,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近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拟立法有条件放开有偿家教(注:本文的“有偿家教”特指在职教师有偿家教,下同)。而几乎是同时,山东省也颁布法规,明确规定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
期刊
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开放教育学员与教师、与学校时空分离的现实性,决定了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困难性。开放教育必要的、有限的面授辅导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会,面授辅导教师必须发挥“课堂”这个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积极作用,寓素质教育于实际的面授课堂中。  素质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开放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肩负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
期刊
在校教师能不能从事有偿家教,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拟立法有条件放开有偿家教,再次将“在校教师有偿家教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10月19日《新华网》)近年来,教师有偿家教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一些地方立法中更是被上升到违法的高度!如今浙江立法给有偿家教开一个“口子”,将禁止学校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时间只确定在工作日期间,自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在我看来,这种有
期刊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深入,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技能水平,这需要我们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施校系(部)教学运行二级管理便是高职教育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机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在校系(部)二级建制的基础上,实现了二级管理模式,即将原有的以教务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期刊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到了春秋时期,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并发扬光大。此后,由孔子所构造的礼仪体系一直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古人对礼仪教育极其重视,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三字经》中更是明确提出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和“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古人认为通晓礼仪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不懂
期刊
关注诚信并为之做出努力,就是主观能动的利用客观规律,有效的缩短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中西方诚信差异    1.中国的诚信思想的产生是伦理意义的,西方的诚信思想是经济意义的  中国的诚信可以追溯到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本源,建立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理想王国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信用一直是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西方的诚信札根于经济生活土壤,是在地处地中海的罗马帝国繁荣的海外贸易的简单
期刊
1977年底,“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当身边的同事和学生正在为“迟到”的大学梦而拼搏之时,王志坚却放弃了这个机会。现实还是理想?这个28岁的“老三届”的第一次选择是向现实妥协,这样的选择也让他的人生陷入了梦想的波谷——“当时,我觉得梦想离我越来越远。”   2005年4月,成都七中百年校庆,在无数镁光灯的闪耀之下,时任校长的王志坚健步走上了主席台。慷慨激昂的演说,潮水般的掌声与欢呼声,掀起了百年校
期刊
高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重用,师德建设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改革开放环境下,师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对策,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一所学校能不能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