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重用,师德建设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改革开放环境下,师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对策,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教育的关键又在于师德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高校师德建设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社会实践锻炼较为欠缺,对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认识较为肤浅,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有时会发生动摇。有些教师公然在大学生中宣扬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党和国家政策的过激言词。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育人意识淡泊;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辄讽刺、挖苦、甚至漫骂学生;有的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不闻不问,对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极少数教师还热衷于第二职业,私自创办公司,擅自到外校兼课,不把精力投入在本身的第一职业上,随意调课、缺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责任心不强,责任感缺失。一些教师学术道德丧失,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等屡有发生,甚至有些教师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者职务的便利,获取学术职称或学术荣誉,捞取个人资本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在高校表现的还不是很突出,数量很小,但严重败坏了教师声誉,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各类培训中,高校注重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而忽视师德师风的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在考察引进教师工作中,只重视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考察,对师德情况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还只是限于口头或文件的要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二是在教师的各项奖励中,高校注重教学、科研奖励,而忽视职业道德奖励和表彰,忽略师德水平和教学、科研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尺。这样导致“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学校注重视教学、科研管理,而忽视师德师风管理。部分学校领导在管理中,只重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管理与提高,不重视师德建设的加强和改进。在领导班子议事中,教学专题研究得多,科研项目讨论多,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究得少,没有形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师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职业理想为重点、以人为本为主体、社会责任为底线,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是师德建设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高校教师,才能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确保师德建设的政治方向。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有利于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师德建设的效果,有利于推动师德建设的发展。
(二)职业理想是师德建设的重点。职业理想是教师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才能激发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加强以职业理想为重点的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以人为本是师德建设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就是不能把教师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切实保障教师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创造,为教师的全面发展、高教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四)社会责任是师德建设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作为高校师德建设,作为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将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切实增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新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强化师德建设的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将师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教师职务职称聘任的重要依据并纳入高校文明创建工作之中。一方面,建立高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网络机制,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强化高校党委—总支—支部这条主线,即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切实把师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中去。
(二)拓宽师德建设的新载体。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不能单凭纯粹的说教方式,要注重利用网络这种特殊的技术手段,在扩大教师视野,活跃教师思想的同时,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提高实施师德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对教师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处理、反馈和储存,为开展师德建设提供更为快捷、准确的资料,同时还应组织专人专班建立师德教育网站或网页,提供可为教师随时阅览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均可及时与教师进行思想沟通,交换意见,直接对话,迅速了解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提高师德教育和管理的社会效益。
(三)实施师德建设的新举措。新时期,高校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出国学习,直接吸取国外教师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人格,同时也多“请进来”,聘用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或邀请来访问,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实施开放政策,借鉴成功经验,吸收文明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世界的眼光,不仅是学习国外优良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更是扩大教师眼界,开阔教师胸怀,提高教师创新的敏感性和反应力,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空间的良好策略。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教育的关键又在于师德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高校师德建设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社会实践锻炼较为欠缺,对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认识较为肤浅,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有时会发生动摇。有些教师公然在大学生中宣扬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党和国家政策的过激言词。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育人意识淡泊;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辄讽刺、挖苦、甚至漫骂学生;有的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不闻不问,对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极少数教师还热衷于第二职业,私自创办公司,擅自到外校兼课,不把精力投入在本身的第一职业上,随意调课、缺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责任心不强,责任感缺失。一些教师学术道德丧失,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等屡有发生,甚至有些教师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者职务的便利,获取学术职称或学术荣誉,捞取个人资本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在高校表现的还不是很突出,数量很小,但严重败坏了教师声誉,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各类培训中,高校注重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而忽视师德师风的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在考察引进教师工作中,只重视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考察,对师德情况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还只是限于口头或文件的要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二是在教师的各项奖励中,高校注重教学、科研奖励,而忽视职业道德奖励和表彰,忽略师德水平和教学、科研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尺。这样导致“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学校注重视教学、科研管理,而忽视师德师风管理。部分学校领导在管理中,只重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管理与提高,不重视师德建设的加强和改进。在领导班子议事中,教学专题研究得多,科研项目讨论多,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究得少,没有形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师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职业理想为重点、以人为本为主体、社会责任为底线,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是师德建设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高校教师,才能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确保师德建设的政治方向。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有利于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师德建设的效果,有利于推动师德建设的发展。
(二)职业理想是师德建设的重点。职业理想是教师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才能激发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加强以职业理想为重点的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以人为本是师德建设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就是不能把教师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切实保障教师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创造,为教师的全面发展、高教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四)社会责任是师德建设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作为高校师德建设,作为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将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切实增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新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强化师德建设的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将师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教师职务职称聘任的重要依据并纳入高校文明创建工作之中。一方面,建立高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网络机制,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强化高校党委—总支—支部这条主线,即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切实把师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中去。
(二)拓宽师德建设的新载体。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不能单凭纯粹的说教方式,要注重利用网络这种特殊的技术手段,在扩大教师视野,活跃教师思想的同时,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提高实施师德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对教师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处理、反馈和储存,为开展师德建设提供更为快捷、准确的资料,同时还应组织专人专班建立师德教育网站或网页,提供可为教师随时阅览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均可及时与教师进行思想沟通,交换意见,直接对话,迅速了解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提高师德教育和管理的社会效益。
(三)实施师德建设的新举措。新时期,高校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出国学习,直接吸取国外教师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人格,同时也多“请进来”,聘用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或邀请来访问,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实施开放政策,借鉴成功经验,吸收文明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世界的眼光,不仅是学习国外优良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更是扩大教师眼界,开阔教师胸怀,提高教师创新的敏感性和反应力,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空间的良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