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anz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任务。阅读教学要释放学生的阅读潜能,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究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适当引导他们进行课堂体验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中感知、发现,提升自己,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灵性,学生自身才能获得言语营养和言语智慧。
  一、在课文情境中激活表达
  文字是静态的,若将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语言,阅读教学就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利用课文语言形式,将理解内容和运用语言形式结合起来,这样,得意、得言,浑然一体。请看《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片段:
  生:我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中感受到姥姥的剪纸技艺真“神”。姥姥把这些动物都剪活了。
  师:(出示这句话)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夸张。
  师:这种手法让大家对姥姥的高超技艺印象极其深刻!咱们能不能学着乡亲们的样子,来夸一夸姥姥的剪纸呢?
  出示:你姥姥神了,剪______像______,剪______像______,剪______,剪______。
  (生练笔后交流)
  生:“剪狗像狗,剪猪像猪,剪只鸟儿能唱歌,剪个猴子会爬树。”
  师:还不错。再仔细读乡亲们的话,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猫与虎、公鸡与母鸡在形体上很相似。
  师:作者为什么选择形态相似的物体来夸姥姥呢?
  生:就是形态相似的动物,姥姥的剪纸也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更突出姥姥的技艺真神。
  师:是的。多么细腻的夸张!多么高超的技艺!想一想,平时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形体也很相似,然后也像乡亲们一样夸一夸姥姥。
  这样,紧扣文本的言语特质,趁热打铁,把领悟技艺“神”、课文如何表达“神”和运用这种技巧进一步表达“神”三者无痕结合。引导学生在课文情境或作者思想情感的触发下,调动语言储备,进行创造性表达,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
  二、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简言之,语文就是生活。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知道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春天,他带着弟子们来到泗水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畅谈、高歌……享受着自然、人生的美好。
  我们要发掘和利用生活这本动态教材,将课堂搬入生活,将教学融入生活,将学生领入生活,将童心放入生活,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这才是儿童真正所需要的。
  教学《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这个单元后,我组织学生游览了家乡的中华寿桃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捕捉语文的影子,利用所积累的词汇描述或赞美所看到的景物,背诵描写春天和桃花的诗,真正感到活动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是幸福课堂的源泉。
  三、在情感共鸣中自由表达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现有的学习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接收新信息而得到改造,这种改造后的认知结构又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素养的提升应该放在更大的生活舞台中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本教材的内在因素,找到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尤其要找到想要表达的生活兴趣点,这样才有利于使所学知识发生迁移,才能使阅读教学、学生习作和生活体悟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结构性课程。
  如《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热爱,“抱母亲”是一个多么温暖人心的动作。在教学中,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对母亲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自己的妈妈虽然没有文章中的母亲那么年老,那么艰辛,但妈妈的爱是一样伟大,一样值得赞美。此刻,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抓住学生想吐露情愫的愿望,激情地说:“同学们,你牵过妈妈的手吗?你拥抱过妈妈吗?妈妈那么爱你,你不想表达出来吗?”配着深情的音乐,学生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课堂很安静,也很温暖,没有了往日习作的愁眉苦脸、苦思冥想,“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四、在参与对话中习得语言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课堂教学,教师绝不能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而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我阐述的机会和权利。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准确地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回答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了许多共鸣,学生之间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生:恩科西不怕死亡。
  师:没错,恩科西的精神很可贵。
  生:恩科西一直与艾滋病病魔作斗争。
  师:虽然他很痛苦,但他一直坚持着,没有像病魔低头。
  生:恩科西自己在生病的情况下,还关心和他一样的患病儿童。
  师:他还呼吁所有人关心和爱护像他一样的人。
  师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学生不仅有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能体会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感受,恩科西勇敢面对病魔的可贵精神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五、在深度体验中体味语言
  《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老天鹅的身体比作“石头”显然是有他的思考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比喻句的精妙呢?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展开的:
  师:在你眼中,此时的老天鹅像什么?
  生:像一个大铁锤。
  师:同学们想得都没错,其实作者也想到了,可是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石头”,这是为什么呢? 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当时的情景。
  生: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此时老天鹅也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所以用这个比喻好。
  生:此时老天鹅的身体一定是坚硬的,这一点就跟石头很相似。
  生:像石头一样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它的毅力与意念。
  师:对啊!此时的老天鹅身体坚硬得像石头,意念坚定得像石头,毅力坚强得像石头。让我们读好这段文字,感受老天鹅这块石头带给我们的震撼。
  回归作者的言路,就是回归作者在这个文本中言语思维的路径。带着学生走近这个“生长点”,去体验作者的写作过程,就是经历一种言语思维的过程。
  加强言语实践,在亲历实践中彰显语文的核心价值,这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外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召唤。语文教学只有彰显了语文的核心价值,才能够充分释放出学生的言语智慧,课堂也才能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厉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要用怎样的词汇才能形容记忆中的那一种香?一卷书竖在眼前,它所散发出的香味,包围我,诱惑我,比一包饼干、一盘水果更容易勾起我的馋虫。得之,如饥似渴;未得之,百爪挠心。  小时候,我比任何人都渴望书的滋养,可是除了那几本可怜的课本,没有谁会想到要为一个小不点购置书籍。更何况,父母压根就没有那份闲钱。于是,“盗”书和借书成为一种必然。  父亲也许料定我没有读大部头的能力,更多是担心被我毁坏。于是他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