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济与独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少怀“兼济”之志,但他生活的社会昏暗,故向往田园生活,求“独善其身”。萦绕于陶渊明心中的“兼济”与“独善”思想,正是他对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好追求。
  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陶渊明
  作者简介:罗永杰(1994-),男,壮族,广西河池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
  陶渊明是魏晋诗坛的泰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然隐逸非其初衷,其年少胸怀大志,但东晋社会腐败,他不愿与世俗合污,终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一、儒家理想人格之下的“兼济”与“独善”思想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学信奉者的“士”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倾向的处世原则与理想追求。“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士所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之一。
  “兼济”和“独善”是从“内圣外王之道”中演化而出。孟子对其发展,《孟子﹒尽心上》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达”和“穷”是儒家提出的两个人生境遇命题,显达时“兼济天下”,穷困时则要“独善其身”。“兼济”与“独善”两种相对的思想,最终回归到社会与自我价值层面。“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荀子﹒儒效》)[2],荀子与孟子所见略同。
  二、儒家“兼济天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一)体现建功立业的理想
  陶渊明少年胸怀大济苍宏愿。《拟古》其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诗句就透露其济世的功业之念。从他扬言要去张掖、幽州等地来看,其“猛志”不凡,这些地区当时被少数民族统治。
  (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东晋时期王纲弛废,陶潜胸怀“猛志”,一经现实“人事”而失所望,其情绪抑郁可见。其《杂诗》十二首,篇篇饱含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慨。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其一)、“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其三)、“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其四)、“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其十)等。
  陶渊明还有一部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通过引用历史或神话中的一些悲剧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惋惜和仰慕,同时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如《咏荆轲》有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极其雄健慷慨。朱熹评曰:“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论文下》)[3]。《读山海经》写“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同样豪气干云。通过对这些失败英雄的赞美,联系自身,表达自己空有“兼济天下”的理想。
  (三)表达对广大贫民的同情
  在“兼济”思想感染下,加之少时家道中落,陶渊明自小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而这一点是徒然以归耕标榜清高的士人所不曾有过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了春种秋收一年的辛苦。《移居》其一:“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则是贫穷境况毕现。陶渊明通过写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所有劳动人民苦难心酸的生活。
  陶渊明不能在官场上施展抱负,归隐后生活愈加困难。但他仍心系农民,和他们紧密依靠,这正是他所要努力追求的“兼济天下”的理想。
  三、儒家“独善其身”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社会动乱、官场黑暗,陶渊明认识于仕途无法实现“兼济天下”之志。这时他选择“独善其身”而辞官,向往自然。罗宗强称:“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陶渊明的又一贡献,便是创造了一种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4]
  (一)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隐退之前,陶渊明就矛盾于丘山之心和兼济之愿。早在隆安四年初,陶渊明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從都还阻风规林》:“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表达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与旧居的怀念。《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日墟,不为好爵萦。”诗中说及任职中心情,已明确表示退隐之意。
  田园的宁静、质朴、纯粹,与“人间”的喧嚣、黑暗、虚诈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身已被陶渊明视为一种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一)简直是向官场、世俗坚定的告别宣言。“尘网”无异于“樊笼”,“误落”其中的陶渊明就好比“羁鸟”和“池鱼”,告别官场,复归自然的喜悦,流露无余。
  (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复返自然的田园生活是惬意的,或劳动,或郊游,或登高,或饮酒解颜,或琴书自娱,或与友朋唱和、乡里父老交往,浓浓情意,尽在言表。
  《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尽管农事辛劳,草盛苗稀,陇亩荒秽,但对陶渊明而言,皆不足忧,因为他所最重视者,为“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九借鉴了楚辞《渔父》的写法。屈原与渔父对话,以明己志。通过渔父的“世人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及屈原的“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可知陶渊明以屈原自况,表达对“独善其身”的美好追求。
  结语:
  在儒家思想孕育下,陶潜追求“兼济”与“独善”的理想人格。他年少就踌躇满志,归隐田园后仍忧心百姓。但事与愿违,社会黑暗令其抱“独善其身”的决心辞退仕途而向往田园。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358-359.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163.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3327.
  [4]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203-204.
其他文献
摘 要:《多佛海滩》的主题乃是信仰的缺失及其严重后果。它寄托了马修·阿诺德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表现了阿诺德对基督信仰的忧郁的内心冲突以及他对人类生命的焦虑。《多佛海滩》给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乃是: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信仰,必然会失去对生命自由的敬畏,丢掉道德尊严的底线,带来全民的腐败和危机甚至灭亡。信仰是人类最重要的成果,人类只有通过悔罪的信仰来追求自身的完善以及共存之和谐。  关键词:
折柳西河忍泪泉,送君燕赵喜乔迁。  相知数载如前日,莫逆今生胜百年。  禮让平和真雅士,才高德厚挚良贤。  举杯邀月留诗话,恭祝青松秀岭巅。  游轮首航黑龙江  猎猎旌旗两岸红,界江巡礼韵秋枫。  褐黄熠熠东方拜,青墨幽幽旭日躬。  异国风情收眼底,家乡美趣入诗中。  和平使者谐鸥唱,碧海蓝天映雁鸿。
山峰映水天,叠翠复相连。  东阁红墙瓦,廊亭夜烛篇。  渔帆千种乐,菡萏半修仙。  游客欢无尽,氤氲醉画船。  蝉  晨棲露海暮乘风,碧影幽居谁识容?  众里寻它千百度,歌声起处在高峰。
那种姿势划拉得齐崭  美得让舞池悸颤  跳舞的白天 光耀女子鲜活动态  而她写诗的夜晚 是静态的别样表现  稿纸上铺开的诗行  蔚为血肉镶架的楼梯  爬上楼梯顶端眺望 看到远处的田畦  长势最好的一畦 种植读者的艳羡  而当她转换舞蹈  看台上的千百双目光 无法移动半步  舞池里灯光很硬 光线撒出钉子  颗颗钉入观众的器官  事实上人的思维很无奈  我試图写照的此间 室外响起了闷雷  头顶上奶牛式
年轻时爱大海 在三亚  睡在天涯海角的沙滩上  我不知道夏天的海风那么冷  挖个坑把自已埋了 现在  我爱村里那口老井  像村上老人的眼睛  深度刚好见底 温度知冷知热  曾经也爱高山 爱一览众山小的山  爱恐惊天上人的高 却发现  我爱的不过是落寞 现在  我只爱故乡的葡萄山  满山的野葡萄喂养了我的童年  野葡萄早没了 只有  奶奶睡在那 父親也是  也曾爱过大城市 他们不爱我  我的小村庄年
摘 要:《爱药》是美国作家厄德里克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代表作。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就小说中体现的传统父权社会中人类/自然及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现象进行分析和解构。通过解构揭示了作者对女性和自然的重视和小说中女性角色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作家在文中表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即女性、自然和男性是平等的,有时自然和女性甚至是优于男性的。  关键词:《爱药》;生态女性主义;二元对立;解构 
摘 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是我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工具。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隐喻的核心。《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每一所“房子”都被奈保尔赋予了隐喻意义,通过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可以分析出小说中的各所房子所蕴含的家庭权力和民族文化意义。  关键词: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概念隐喻映射;家庭权力;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吕莉(1993-),女,壮族,广西百色人,重
摘 要:在古代,中日两国都诞生了数量庞大、情节不一的神话,而在两国的神话中,人们都能发现许多相似、甚至于一模一样的情节。其中,两国神话中都出现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妹神结婚与生产的情节。中国的伏羲与女娲、日本的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便是其中的代表。通过简单地介绍神话中“兄妹通婚”,再以这两对兄妹的神话为主,结合其他神话的情节进行比较分析,寻找这两个神话中的异同点,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以此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的民族
摘 要: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之一,具有其本身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与小说有关的序跋就从作品中应运而生,并且对作品本身的传播又具有反作用。序跋中的“劝惩说”“教化说”对小说作品在大众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小说序跋就是一种广告手段,给小说作品的传播起到了广告作用,利于作品的传播。小说序跋和作品本身相辅相成,造就了小说在明清时期的辉煌。  关键词:明清小说;序跋;传播;意义  作者简介:宁静
初冬的风 落叶收走一部分  剩余的 站在秃枝上打晃  它一摇 我的衣领就要紧一紧  它再一摇 我的下巴也会缩进去  还没来及喊嗓子冷  所有的话己被裹起来  此时 我想把自己喻成树  假如你要找我 請认准  最臃肿的那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