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由忘知及逍遥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c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平给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启示是:创造具有中国特点的当代艺术,一方面要大胆学习西方艺术中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从传统中寻求具有现当代因素的东西。而这一切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才可以做到。与此相反,顽固坚守单一的、原生态的民族价值观念的做法,或者是盲目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做法,都是断不可取的。
  
  上个世纪到欧洲接受教育的中国年轻一代,他们所继承的甚至不止是本国的传统和思想,在更广阔的选择面前,那时候年轻一代小心地掩藏着曾使上一代受到伤害的冲动和热情,即使是艺术家,他们看上去也更理智、更勇敢、更深刻地表达着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和坚持以及生命的感悟。
  
  与此同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已经发生和正在改变的历史。在他们眼中,情感或者理性,都是表面的呈现,启发历史的,从来都是每个个体独特的创造力。也许,这就是艺术家的一种本质,也正因于此,人们看到,历史和时代从来不曾割裂开来,从追寻自我,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另类表达,两者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脉相承。
  
  身为中央美院副院长的谭平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从理想到现实,从生命到艺术。
  
  艺术的故乡
  
  1989年之后的5年时间里,在德国留学的谭平收获了除去艺术本身的感悟之外,还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德国的文化环境,对于谭平来说,这段经历对他日后无论是看待事物,还是从事艺术创作都多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谭平回忆,在德国的日子,是对他所受传统的甚至延续至今的教育模式的颠覆。当他在导师的要求下行走在欧洲干净、湿润的街道,驻足在独具匠心的雕塑前,激发灵感的时候,似乎也注定了作为年轻的一代必然颠覆上一代,将新的文化潮流带回中国,同时,也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我知道西方当代艺术的产生过程,这与它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并非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表面艺术形式。正是受到那段留学经历的影响,使得今天的我看待一个事物时,至少可以用两种角度来进行判断和分析。一种是曾经在西方经历的那样的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另一种就是中国式的,两种方式互为补充。在德国那样一个国家里,当地的艺术家特别强调艺术事物的绝对性,无论是表达感性或是理性的东西,都强调它的单纯性和绝对性,但是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多强调的是融合性。所以,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就发现,无论是从艺术的基础还是到专业,都要以一种分析的态度来进行对待,这是由于德国人一贯的严谨所决定的。然而中国的情况却不尽相同,在日常的基础训练当中,我们讲究的是关系、虚实、黑白、造型,并在这种关系中确立价值。”
  
  谭平留学期间所在的柏林艺术学院是欧洲最大的专业艺术院校,80年代后增设了培养艺术师资的教育系。学院的教育思路令谭平记忆犹新。“老师让你画个杯子,你就要走遍柏林的大街小巷,观察收获各种杯子的样子,最后画出你心中的杯子。而老师会在寻找杯子的过程中指点你,至于画的结果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实际上,这是对我们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我们不需要再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事物,掌握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过程被放大了,结果被缩小了。”
  
  当代抽象与风格渐变
  
  虽然在西方式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并在德国留学多年,但是谭平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十分热爱,中国古代书法、山水画、文人画都是他研究学习的对象。对于自己艺术作品的“中国特色”,谭平并不追求显而易见的“中国符号”,而是关注作品整体的中国精神与气质。“单独看你作品的时候,不会想到这是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但是一旦放到一个国际的环境中,别人就会感到这是中国人的作品。”这是他坚持的态度。
  
  谭平是一位富有创作活力的艺术家,是目前国内顶尖的抽象艺术家之一。纵观其近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他一直在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尽管现在人们看到不少作品,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谭平,但却很难用某种固定的风格和样式来定义谭平,因为谭平作品的形式语言一直在不断变化。这与当代某些成功的艺术家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大多以一种风格确立自己的形象,在风格确立后的很长时间里,形式语言没有太大的变化。而谭平作品的跳跃和变化比较多,但这种变化是微变,正如谭平所言,“我关注变化,但没有强烈转折的变化,都是过程中的微变。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变化,而不是存在。运动和变化在我的作品中是最重要的。”
  
  谭平的绘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近几年来,他一直延续着“生命”这个主题。《繁殖》、《溃疡》、《化蝶》等作品也都佐证了生命的发展过程。“我这几年,都是在用作品来感受生命的流逝。画面中的圆圈、圆点,最初在我眼中就是一个细胞。当在显微镜下看一个细胞的时候,它是一个圈。但当无数个细胞扑面涌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细胞个体则成了点。这既是我这几年画面的变化,也是我创作心路的演变,即从微观到宏观,从最开始的用眼睛看事物到用心灵去感受生命。”
  
  不过,谭平作品中的“圆—— 细胞”,不是一般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符号,而是他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惊异。从家人肿瘤手术所带来的震惊出发,谭平在他的版画中超越了最初的感伤与痛苦,将自然界细胞的无序生长给人类带来的生命挑战,转化为对自然界神秘规律的探寻,而艺术家刻骨铭心的感受也随之转化为不无幽默的在艺术中被观赏的对象。当许多写实画家将目光持久地盯住眼前之物时,抽象艺术家却转向内心,他们在画布上倾吐内心深处的情感。人的内心包含了梦幻与欲望、理想与爱情,所有这一切,在谭平看来,都是自然与生活对于人类的馈赠。
  
  抽象背后的具象
  
  远看是一片色彩强烈的色块,近看其中原来还另有乾坤,这就是艺术家谭平的抽象画。曾经看过谭平绘画作品的人说:“这些画不错,看上去很舒服。”对于常常被人认为“看不懂、说不清”的抽象艺术,也许“很舒服”就是最高的评价。
  
  出人意料的是,在谭平眼中,他的抽象艺术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有些时候,我经常会感到多年以前画的一些写实作品由于受到当时种种条件的制约,总感觉有些束缚,不够自由。然而这种情况过渡到抽象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由。事实上,表达每一种感受的时候,我的抽象作品其实不属于抽象的范畴,而是具象。比如画一个细胞,其实对于细胞本身来说就是具体的,也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我将来是不是把它再画成另外的某一个东西,或是一个我看到的、现实的东西都说不好,但是我能想像到那一定是一个很自由的状态。对于我来说,我绝不会受到一些规则的限制,因为,这种自由的感觉很重要。”
  
  优秀的艺术家既关注自己的内心真实、细腻、敏感的体验,同时他也能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与当下整个社会的问题同步呼应起来。谭平的作品,就是此时此刻生活中的感受,同时也是今天中国以及世界所关心的问题,而不只是表现抽象的形式,或是在观念艺术之后复归抽象艺术的问题。在强调其抽象艺术创作的内在内容的同时,谭平也表明了他的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产生关联的艺术新观点。
  
  同时,谭平也承认,欣赏抽象画是需要一定门槛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抽象画展正考验着普通观众的感知力和想像力。对此,谭平说:“抽象画用最基本的点线面来表达艺术家的感情,观众的确需要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史,才能更好地欣赏抽象画。”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抽象作品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并不受重视。中国人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是叙事性的,要求画面讲一个故事,而抽象作品显然不是这样。上个世纪90年代,大多数当代艺术家都在想如何尽快被国外的市场认可,都在创作具有典型中国符号的具象作品,抽象艺术显得十分边缘。在拍卖市场上,抽象绘画也鲜有人追捧。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抽象绘画展这两年遍地开花,市场交易价格也开始上扬,谭平认为,“这很正常,大家已经看厌了那些符号性的具象作品,媒体和批评家、公众都在寻找其他艺术形式,寻找新的东西。抽象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近半年来从批评家到媒体,对抽象艺术的关注就说明了这一点。”
  
  正如谭平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你从事的艺术创作只要真实表达了你当下的生活和你对艺术的理解,那么你做出来的东西就一定会是最具特色的东西,到最后人们就会发现,每一位艺术家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与众不同。”
  
  其实,艺术距离每一个人都不远,我们经历的人生,必然每天面对艺术,好的电影、好的歌曲、好的书籍,都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只是诗人用诗歌来表达,作家用文字倾诉,而谭平,用线条和颜色来记录而已。
  
  经历和生活永远是艺术的原动力,每一次创作相信都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场战争,是唤起回忆的一个过程,生命、死亡、情感、景色……在画布这个点上用线条和颜色迸发和燃烧,哪怕残留的是时间的灰烬,也常常给人震撼的力量。谭平的艺术之美,也许就在于此。
其他文献
当里程一身华服,端庄而优雅地走出纽约机场时,或者靓丽地漫步于香榭丽舍大街抑或落座于米兰的某个高档餐厅时,经常会不经意地遭遇礼貌的刺痛:一句日语的“你好”,一句韩语的“再见”,甚至是一句闽南话的“欢迎光临”。那些热情的老外们近乎执拗地不愿相信她来自北京。    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很难过,她会很礼貌地纠正“我是中国人”,“是台北吗?”“不是”,“ 是香港吗?” “是北京!”,“就是那个红色革命的北京?
期刊
生物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给人类自身带来的颠覆是有目共睹的:自人类诞生起就有的性行为如今因为一个试管的存在而允许被省略,女性自身的性别结构特点成为帮助他人延续基因也为自己赢取收益的最大卖点。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时光机可以穿梭过去与未来,如果数千年前封建王朝中的后宫女子无意间瞥见了人类的21世纪,几乎可以肯定,她们必定会为时下国内外明星所流行的“代孕”所吸引,不产下龙种绝不回朝——要知道,在她们的时
期刊
如果厌倦了生活的中规中矩,那么总有几件新奇的玩意能够打动人心。或者,它们只有简单的功能,但是用它们独特的魅力舒缓生活的压力,增添生活的乐趣,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如果顺便照顾了你忙碌的内心,那更是创意家居存在的必然使命。     灵感多便利多  抽烟手套  寒冷的冬天再也不用伸出手来抽烟。  逃跑闹钟  会跑的闹钟,再也不会发生关掉它继续睡的事情。     工业时代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秩序,然而生活
期刊
自从著名探险家哥伦布于1492年起4次远涉重洋,美洲寻宝以来,寻宝这一富有刺激冒险意味的活动就成了一种时髦的旅行方式。于是让我们背起行装来一次“寻宝”之旅,芬兰的淘金村、斯里兰卡的宝石河床,南非的钻石矿山这些出产宝石的圣地吸引着寻宝者们世世代代、永不停息地寻找下去。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寻宝”情结。奢华的美钻、拥有纯净质地的宝石、还有那熠熠发光的黄金,它们神秘地隐藏在某一地方,等待着幸运儿的
期刊
在选举文化与言论自由的的双重压力之下,人们觉得揭穿谎言,寻求真相是保护自由精神和基本权利的最必要条件。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当中脱口秀成为美国电视业的一枝独秀。    在如今处处彰显个性、倡导秀出自我的娱乐时代,要说我们早已对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女明星感到审美疲劳的话,那么能够吸引眼球的人至少也要风情万种或者酷感十足,然而将一个与以上所有形容词都毫不搭边甚至截然相反的女人推上舞台,也能引得台下阵阵尖叫和
期刊
心理咨询是一门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科学+艺术”的工作。心理咨询师好比一把梳子,需要梳理来访者的思绪和问题脉络,找到适合解决来访者问题的方法。    健康人群会面对许多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问题,他们会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求得自身能力的最大发挥和寻求生活的良好质量。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中肯的发展咨询,给出相应的帮助。比如,黎明在电影《双雄》中说,“
期刊
她是文化营销的合作高手,她是时尚圈里的低调女性,新兴海归,沙龙女主人,是连接文化圈子和商业圈子的关键人物。    “时下,海归群体最需要的不是哪里去找百万、千万的投资,而是能够Share信息和资源的圈子。”    张一看上去就是时尚圈的人。她的衣着、举止并不犀利。配合拍照,细节泄露了她的职业习惯,她深知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服装,甚至连小小配饰的颜色都能兼顾到。    两度留学深造,持有英国利兹大学传媒
期刊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非美籍跨国企业在美国生根发芽,美国政府为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特为这些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设置了L-1签证。    历史悠久的L-1签证就是美国专门发给那些在美国开设了分公司的跨国公司经理及技术专业人才的工作签证,它属于非移民签证的一种。另外,母公司在美国,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公司的经理也可申请这类签证。它的特点是:准许申请人具有双重 “倾向”:既非
期刊
400年来,圣三一大学一直是爱尔兰独立与自由思想的中心。那些优秀毕业生的名字宛若天上繁星,点缀着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夜空。    都柏林,作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国家首都是一座艺术、教育、技术、科学和商务云集、活力四溢的城市。它为电脑、科学、制造和商务领域的高技能毕业生提供了无数机遇,这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圣三一大学坐落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市中心,而圣三一大学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历史上均位于它的心脏,向爱尔兰
期刊
当三厢轿车、SUV、MPV等大型车受到人们追捧的时候,有那么一群有性格的小东西从天而降。他们给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都市大孩子带来了一股顽童之风。他们有精致而紧凑的身躯,像儿时的玩具小汽车的真实版,从骨子里散发出性感。他们知道,在这个时代,个子小就需要张扬性格,表现个性。坚持自己的梦想,走自己的路。     敏锐的单身贵族     奔驰Smart For Two     身高早已不是考核男人的惟一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