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文化营销的合作高手,她是时尚圈里的低调女性,新兴海归,沙龙女主人,是连接文化圈子和商业圈子的关键人物。
“时下,海归群体最需要的不是哪里去找百万、千万的投资,而是能够Share信息和资源的圈子。”
张一看上去就是时尚圈的人。她的衣着、举止并不犀利。配合拍照,细节泄露了她的职业习惯,她深知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服装,甚至连小小配饰的颜色都能兼顾到。
两度留学深造,持有英国利兹大学传媒学硕士学位和城市大学MBA学位。
如果翻看她作为女性创业者的大手笔,你会惊讶于这位27岁就成立自己文化公司的职业女性,并没有一副咄咄逼人的凌厉形象,她的笑很真诚,不招牌。
几年来,她投资时尚杂志和文化公司,联办专业的国际音乐赛事,为天津滨海新区打造品牌形象,还为来华投资者提供全面整合的商务方案,但至少,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从第二次留学回国的那一天起,她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形象和公司。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张,两赴英伦和深谙“人脉”价值的经验都不可或缺。
“我不是一个从商业中得到极大快乐的人,我更多的兴趣在整合和创意。我喜欢做文化企业,但我也明白,如果文化项目在商业上不能够有持续的、自我发展的动力,任何创意都不可能实现。”
在创业过程中,张慢慢找到乐趣,商业模式、团队基本成型。随着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的开启,作为组委会的副秘书长,张拥有另一个身份——承办公司的董事长,她极速整合了大量资源,为吸引海外留学精英归国的项目搭建运作平台。
而她所崇尚的“人脉资源理论”,也有了新的印证和价值体现。
个性复苏
“我经历过一个所谓价值观的转折。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叛逆了,一直灌输给我们的是集体主义,没有什么个性意识。家教很严,不过我就是觉得应该去追求个人的理想。”
进入南开大学之后,张开始个性复苏。
“小时候,我父母就喜欢给我买红色的衣服,不知道我喜不喜欢,穿就是了,上大学之后,发现自己自由了,可以有选择的权利了。”
真正感受自由,还是张第一次出国的时候。第一次出国顺理成章,祖辈旅居法国从事艺术,出国读书成为她自然完成的教育程序。回国之时,25岁的张即成为知名跨国公司大中国区总裁的特别助理。“家里人说,女孩子也就这样了,海外留学是必需的。归国去外企,当时看起来这是最好的选择。能在一个拥有全球10万员工的跨国企业任职,当时于我而言,已经很好了”。
四年之后,职业瓶颈到来,摆在张面前的有两条路,从品牌转去做销售以得到继续提升的机会,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做公司。
于是,赛特赛尔文化传播公司应运而生。“我当时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虽然这段职场经历让张感恩和怀念,但是骨子里的独立意识却让他轻松地作出了决定,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事实证明,海归身份让张将一些涉及中外交流的商务项目轻松收入囊中。业务最繁忙的时候被这样描述:“外地的发布会一个接一个,工作人员忙得几个月都没时间回北京拿件衣服。这个阶段持续有两年。”这也曾是创业之初张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在默契的合伙人选择移民远嫁之后,张也刻意将自己的步幅慢下来。“我突然开始想静下来,想想自己今后该做些什么。”初次创业的顺利,反而让她感到了意兴阑珊,在日益加重的责任和公司前途未来的重担之下,她选择了暂时放下。生性的浪漫和女性的特质让她选择回到熟悉的英国,开始欧洲之旅,她希望在30岁之前,犒劳自己,好好地放松一下。当时张29岁。
这一选择,也成为张价值观蜕变的关键。
时至今日,张回想起自己第二次从英国回国,拿着利兹大学传媒学硕士的证书,站在首都机场,心中好像充溢着无比自信,“如果我现在所有的存款都没有了,我也不在乎,我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
两次留学,游走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张的蜕变有一个从叛逆到入世、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张拓展了自己眼界的同时,个性也日趋成熟。她公司的定位也更侧重于中外文化交流项目上。
两次留学,张以旅行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城市真正的面貌。在欧洲,她喜欢住在当地人开的风格浓郁的酒店,白天在香榭丽舍大街从容地游走观赏,累了就选一个咖啡馆坐下来看书,她手中拿着研究好莱坞产业的书,她觉得巴黎比伦敦更能让人看得进书。在那里她完成了自己论文的初稿。周末,Helen或在卢浮宫消磨半天,或驱车直奔尼斯、蒙地卡罗,途中也许会流连在乡间的某个小Pub,品尝地道美味的私人酿制的葡萄酒。
“旅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换了一个环境,远离熟悉的人群,你会感受到心灵自由的状态,这会让你知道接下来你应该做些什么。”
平台的价值
“真正的个人价值是当你对别人有用的时候,这种满足感是巨大的,你会意识到人脉的价值”。
张的第一份工作,就在不经意间受惠于人脉。
当年在英国读MBA,毕业前夕正准备回国发展时,偶然从一位朋友处得知,Nortel公司正在寻找一名大中国区总裁的特别助理。据说,这个候选人已经找了半年之久,公司对这个职位的要求很高,无论是英文水平、眼界见识,还是职场经验,都要与知名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总裁的要求相匹配。
当年年少气盛的张开玩笑说:“这么高的要求,恐怕像我这样的还差不多。”
“对啊,你愿意吗?”
“IT公司太枯燥了,不太适合我”。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张获得了直接被总裁面试的机会,而免去了初试、复试等一系列的环节,而与总裁直接而良好的沟通更让她获得了比公司原先对这个职位所设定的待遇更高的Offer。
在张看来,人脉和“朋友”的重大区别就在于,作为朋友,身份背景是可以被忽略的,朋友之间是率性的,但作为人脉,身份背景则是不能被忽略的。而在职场上,发展人脉和结交知己要区分开来。人脉注重的是每个人的价值和你对他人的贡献;而人生知己可能更注重于彼此的感觉、相知相惜。当一个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你的成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人脉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加入欧美同学会,还没多久,“北京国际音乐赛事”的人通过朋友找到她,言下之意,这个项目缺少资金,能不能给点赞助,张看完资料,暗自惊讶:不仅缺钱,还缺策划,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不能商业化呢?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赛事,评委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80%以上的选手来自十四个国家,是一场高水准的比赛。更重要的这是支持年轻人发展自己音乐梦想的平台。”于是她联合了德国的宝马公司,赞助了这场音乐赛事。
“我们做的只是文化事业的一小部分,文化的交流的确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年龄、性别,这也是做文化公司的人最大的成就感。”
由于2009年的成功,组织者计划将这个赛事办成可以媲美世界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的国际顶级品牌赛事。
目前,张正在为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活动奔忙着。“腾飞”奖活动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得到中央统战部的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韩启德院士对“腾飞”奖评选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的支持:韩启德副委员长亲自担任“腾飞”奖组委会名誉主席,并为活动亲笔题词“腾飞”二字,勉励留学人才归国创业、报效祖国。
“这不仅仅是一个奖项,这是一个平台,海归群体最需要的不是哪里去找百万、千万的投资,而是能够Share信息和资源的圈子。”
在英国读书时,张应邀出席伦敦上流社会名媛聚集的Party。时至今日,有些玻璃天花板仍然牢不可破。只有完成对不同文化的真正精通,骨子里才会对自己的民族有更深切的热爱。正因如此,学成归国成为很多海归精英的最终选择。
“海归们通常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生活在海外。这段时间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但却缺失了国内的经历。而回国创业最需要的是国内的资源和整合能力,我希望能够做的是帮助海归们找到属于自己人脉与交往的平台,尽快融合自己的才华与商机,实现自身价值,在事业成长的同时与祖国一起“腾飞”。
在张眼里,“腾飞奖”的国家意义正是如此。
两次留学,游走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张的蜕变有一个从叛逆到入世、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
“时下,海归群体最需要的不是哪里去找百万、千万的投资,而是能够Share信息和资源的圈子。”
张一看上去就是时尚圈的人。她的衣着、举止并不犀利。配合拍照,细节泄露了她的职业习惯,她深知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服装,甚至连小小配饰的颜色都能兼顾到。
两度留学深造,持有英国利兹大学传媒学硕士学位和城市大学MBA学位。
如果翻看她作为女性创业者的大手笔,你会惊讶于这位27岁就成立自己文化公司的职业女性,并没有一副咄咄逼人的凌厉形象,她的笑很真诚,不招牌。
几年来,她投资时尚杂志和文化公司,联办专业的国际音乐赛事,为天津滨海新区打造品牌形象,还为来华投资者提供全面整合的商务方案,但至少,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从第二次留学回国的那一天起,她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形象和公司。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张,两赴英伦和深谙“人脉”价值的经验都不可或缺。
“我不是一个从商业中得到极大快乐的人,我更多的兴趣在整合和创意。我喜欢做文化企业,但我也明白,如果文化项目在商业上不能够有持续的、自我发展的动力,任何创意都不可能实现。”
在创业过程中,张慢慢找到乐趣,商业模式、团队基本成型。随着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的开启,作为组委会的副秘书长,张拥有另一个身份——承办公司的董事长,她极速整合了大量资源,为吸引海外留学精英归国的项目搭建运作平台。
而她所崇尚的“人脉资源理论”,也有了新的印证和价值体现。
个性复苏
“我经历过一个所谓价值观的转折。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叛逆了,一直灌输给我们的是集体主义,没有什么个性意识。家教很严,不过我就是觉得应该去追求个人的理想。”
进入南开大学之后,张开始个性复苏。
“小时候,我父母就喜欢给我买红色的衣服,不知道我喜不喜欢,穿就是了,上大学之后,发现自己自由了,可以有选择的权利了。”
真正感受自由,还是张第一次出国的时候。第一次出国顺理成章,祖辈旅居法国从事艺术,出国读书成为她自然完成的教育程序。回国之时,25岁的张即成为知名跨国公司大中国区总裁的特别助理。“家里人说,女孩子也就这样了,海外留学是必需的。归国去外企,当时看起来这是最好的选择。能在一个拥有全球10万员工的跨国企业任职,当时于我而言,已经很好了”。
四年之后,职业瓶颈到来,摆在张面前的有两条路,从品牌转去做销售以得到继续提升的机会,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做公司。
于是,赛特赛尔文化传播公司应运而生。“我当时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虽然这段职场经历让张感恩和怀念,但是骨子里的独立意识却让他轻松地作出了决定,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事实证明,海归身份让张将一些涉及中外交流的商务项目轻松收入囊中。业务最繁忙的时候被这样描述:“外地的发布会一个接一个,工作人员忙得几个月都没时间回北京拿件衣服。这个阶段持续有两年。”这也曾是创业之初张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在默契的合伙人选择移民远嫁之后,张也刻意将自己的步幅慢下来。“我突然开始想静下来,想想自己今后该做些什么。”初次创业的顺利,反而让她感到了意兴阑珊,在日益加重的责任和公司前途未来的重担之下,她选择了暂时放下。生性的浪漫和女性的特质让她选择回到熟悉的英国,开始欧洲之旅,她希望在30岁之前,犒劳自己,好好地放松一下。当时张29岁。
这一选择,也成为张价值观蜕变的关键。
时至今日,张回想起自己第二次从英国回国,拿着利兹大学传媒学硕士的证书,站在首都机场,心中好像充溢着无比自信,“如果我现在所有的存款都没有了,我也不在乎,我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
两次留学,游走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张的蜕变有一个从叛逆到入世、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张拓展了自己眼界的同时,个性也日趋成熟。她公司的定位也更侧重于中外文化交流项目上。
两次留学,张以旅行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城市真正的面貌。在欧洲,她喜欢住在当地人开的风格浓郁的酒店,白天在香榭丽舍大街从容地游走观赏,累了就选一个咖啡馆坐下来看书,她手中拿着研究好莱坞产业的书,她觉得巴黎比伦敦更能让人看得进书。在那里她完成了自己论文的初稿。周末,Helen或在卢浮宫消磨半天,或驱车直奔尼斯、蒙地卡罗,途中也许会流连在乡间的某个小Pub,品尝地道美味的私人酿制的葡萄酒。
“旅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换了一个环境,远离熟悉的人群,你会感受到心灵自由的状态,这会让你知道接下来你应该做些什么。”
平台的价值
“真正的个人价值是当你对别人有用的时候,这种满足感是巨大的,你会意识到人脉的价值”。
张的第一份工作,就在不经意间受惠于人脉。
当年在英国读MBA,毕业前夕正准备回国发展时,偶然从一位朋友处得知,Nortel公司正在寻找一名大中国区总裁的特别助理。据说,这个候选人已经找了半年之久,公司对这个职位的要求很高,无论是英文水平、眼界见识,还是职场经验,都要与知名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总裁的要求相匹配。
当年年少气盛的张开玩笑说:“这么高的要求,恐怕像我这样的还差不多。”
“对啊,你愿意吗?”
“IT公司太枯燥了,不太适合我”。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张获得了直接被总裁面试的机会,而免去了初试、复试等一系列的环节,而与总裁直接而良好的沟通更让她获得了比公司原先对这个职位所设定的待遇更高的Offer。
在张看来,人脉和“朋友”的重大区别就在于,作为朋友,身份背景是可以被忽略的,朋友之间是率性的,但作为人脉,身份背景则是不能被忽略的。而在职场上,发展人脉和结交知己要区分开来。人脉注重的是每个人的价值和你对他人的贡献;而人生知己可能更注重于彼此的感觉、相知相惜。当一个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你的成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人脉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加入欧美同学会,还没多久,“北京国际音乐赛事”的人通过朋友找到她,言下之意,这个项目缺少资金,能不能给点赞助,张看完资料,暗自惊讶:不仅缺钱,还缺策划,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不能商业化呢?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赛事,评委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80%以上的选手来自十四个国家,是一场高水准的比赛。更重要的这是支持年轻人发展自己音乐梦想的平台。”于是她联合了德国的宝马公司,赞助了这场音乐赛事。
“我们做的只是文化事业的一小部分,文化的交流的确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年龄、性别,这也是做文化公司的人最大的成就感。”
由于2009年的成功,组织者计划将这个赛事办成可以媲美世界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的国际顶级品牌赛事。
目前,张正在为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活动奔忙着。“腾飞”奖活动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得到中央统战部的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韩启德院士对“腾飞”奖评选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的支持:韩启德副委员长亲自担任“腾飞”奖组委会名誉主席,并为活动亲笔题词“腾飞”二字,勉励留学人才归国创业、报效祖国。
“这不仅仅是一个奖项,这是一个平台,海归群体最需要的不是哪里去找百万、千万的投资,而是能够Share信息和资源的圈子。”
在英国读书时,张应邀出席伦敦上流社会名媛聚集的Party。时至今日,有些玻璃天花板仍然牢不可破。只有完成对不同文化的真正精通,骨子里才会对自己的民族有更深切的热爱。正因如此,学成归国成为很多海归精英的最终选择。
“海归们通常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生活在海外。这段时间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但却缺失了国内的经历。而回国创业最需要的是国内的资源和整合能力,我希望能够做的是帮助海归们找到属于自己人脉与交往的平台,尽快融合自己的才华与商机,实现自身价值,在事业成长的同时与祖国一起“腾飞”。
在张眼里,“腾飞奖”的国家意义正是如此。
两次留学,游走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张的蜕变有一个从叛逆到入世、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