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的临床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关治疗仍然是当前神经科学专业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尽管对HICH的治疗有许多争议,但根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HICH的外科治疗优于内科[1,2],外科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2006年1月~2010年2月采用经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7例,效果较好,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6~77岁,27例入院时血压均>150/90mmHg。有明显高血压病史25例,无高血压病史2例。本组均急性起病,发病至入院时间2~18小时,意识状态按GCS计分,3~5分6例,6~9分16例,10~12分4例。一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均伴有肌力障碍。
本组均为急诊手术,翼点入路开颅,骨瓣成形后,T形剪开硬膜,显露外侧裂,显微镜下分开侧裂,切开脑岛至血肿腔,对血肿由浅入深,由中央向四周进行清除,若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即为脑出血的供血血管,常为豆纹动脉分支,电凝止血,渗血处止血纱布压迫即可。手术力求轻柔吸引和不断的生理盐水冲洗,尽可能彻底清除血肿,同时又不突破水肿层白质。彻底止血后,放置带侧孔的硅胶引流管。术中是否去骨瓣减压应根据术前病情和术中颅压情况而定;如需去骨瓣减压,则扩大骨窗,咬除蝶骨嵴暴露中颅底。如血肿破入同侧侧脑室,可跟踪血肿清除脑室血肿。术后控制患者的血压,特别是舒张压,使血压保持平稳,以防再出血。及时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及脑水肿情况以指导治疗。术后12小时内未清醒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持呼吸通畅,保证脑部供氧。余常规予以脱水、控制颅内压,注意防止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引流管根据引流情况和引流量调节高度及保留时间,一般不能>5天。
结 果
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明确血肿清除效果,21例血肿清除>90%,4例血肿清除<70%,1例再出血。术后存活25例,死亡2例,1例为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存活者随访6~12个月,根据GCS评分:恢复良好11例;中残9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讨 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部位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约为高血压脑出血的>70%,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Mckissock[3]在1959年手术治疗基底节出血病死率达93.%。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后7小时内的超早期手术能提高手术效果[4]。根据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脑出血6~7小时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组织坏死,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5]。在7小时内及时手术彻底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恢复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有助于减少毒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其他炎性反应介质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终止或减轻继发性病理变化,尤其对血肿周围半暗区的神经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作用,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6]。
术后的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严格控制血压,及时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及脑水肿情况以指导治疗。术后12小时内未清醒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持呼吸通畅,保证脑部供氧。余常规予以脱水、控制颅内压,注意防止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引流管根据引流情况和引流量调节高度及保留时间,必要时可注入尿激酶引流残余血肿。
总之,采用显微镜下早期侧裂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有效降低了病死、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侧裂入路有以下优点:首先直视下清除血肿的同时能有效止血,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其次该入路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脑水中反应轻,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庞力.高血压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2):151-154.
2 Kanaya H,Kuroda K.Development in neurosurgical app roa2ches to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tracerebralhematoma.New York:Rawen Press,1992:197-200.
3 王新得.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41.
4 王忠诚,赵雅度.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870.
5 TanrioverN,Rhoton AL J r,KanwashimaM,et al.Microsur2gical anatomy of the insula and the sylvian fissure.J Neuro surg,2004,100(5):891-922.
6 李国峰,阳小生,吴小兵.锁孔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3):164-165.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6~77岁,27例入院时血压均>150/90mmHg。有明显高血压病史25例,无高血压病史2例。本组均急性起病,发病至入院时间2~18小时,意识状态按GCS计分,3~5分6例,6~9分16例,10~12分4例。一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均伴有肌力障碍。
本组均为急诊手术,翼点入路开颅,骨瓣成形后,T形剪开硬膜,显露外侧裂,显微镜下分开侧裂,切开脑岛至血肿腔,对血肿由浅入深,由中央向四周进行清除,若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即为脑出血的供血血管,常为豆纹动脉分支,电凝止血,渗血处止血纱布压迫即可。手术力求轻柔吸引和不断的生理盐水冲洗,尽可能彻底清除血肿,同时又不突破水肿层白质。彻底止血后,放置带侧孔的硅胶引流管。术中是否去骨瓣减压应根据术前病情和术中颅压情况而定;如需去骨瓣减压,则扩大骨窗,咬除蝶骨嵴暴露中颅底。如血肿破入同侧侧脑室,可跟踪血肿清除脑室血肿。术后控制患者的血压,特别是舒张压,使血压保持平稳,以防再出血。及时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及脑水肿情况以指导治疗。术后12小时内未清醒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持呼吸通畅,保证脑部供氧。余常规予以脱水、控制颅内压,注意防止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引流管根据引流情况和引流量调节高度及保留时间,一般不能>5天。
结 果
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明确血肿清除效果,21例血肿清除>90%,4例血肿清除<70%,1例再出血。术后存活25例,死亡2例,1例为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存活者随访6~12个月,根据GCS评分:恢复良好11例;中残9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讨 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部位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约为高血压脑出血的>70%,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Mckissock[3]在1959年手术治疗基底节出血病死率达93.%。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后7小时内的超早期手术能提高手术效果[4]。根据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脑出血6~7小时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组织坏死,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5]。在7小时内及时手术彻底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恢复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有助于减少毒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其他炎性反应介质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终止或减轻继发性病理变化,尤其对血肿周围半暗区的神经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作用,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6]。
术后的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严格控制血压,及时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及脑水肿情况以指导治疗。术后12小时内未清醒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持呼吸通畅,保证脑部供氧。余常规予以脱水、控制颅内压,注意防止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引流管根据引流情况和引流量调节高度及保留时间,必要时可注入尿激酶引流残余血肿。
总之,采用显微镜下早期侧裂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有效降低了病死、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侧裂入路有以下优点:首先直视下清除血肿的同时能有效止血,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其次该入路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脑水中反应轻,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庞力.高血压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2):151-154.
2 Kanaya H,Kuroda K.Development in neurosurgical app roa2ches to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tracerebralhematoma.New York:Rawen Press,1992:197-200.
3 王新得.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41.
4 王忠诚,赵雅度.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870.
5 TanrioverN,Rhoton AL J r,KanwashimaM,et al.Microsur2gical anatomy of the insula and the sylvian fissure.J Neuro surg,2004,100(5):891-922.
6 李国峰,阳小生,吴小兵.锁孔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