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复旦 MBA毕业生创办的天鲜配公司近日被转卖,行业内问题多缺监管隐忧频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白领、金领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辞职下田,从为自己种地开始,逐渐投身有机农业经营。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成规模的有机农庄已达几十家,给传统农业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然而,缺乏资金、技术及成熟的市场环境,让这些新农夫们逐渐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很大。过去一年中,陆续有企业淡出人们视野,最近一家陷入危机的企业,是上周因经营不善被转卖他人的天鲜配公司。
另据上海一亩田、多利农庄、梦田生态农庄等企业负责人透露,这个行业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水”却相当深,以普通蔬菜滥竽充数、短斤缺两、悄悄在叶面喷洒化肥等问题并不鲜见,而这恰恰与他们改行搞农业的初衷相悖。
搞农业都是门外汉
多利农庄总经理郭海和一亩田农庄总经理张桓坦言,他们都是农业门外汉,更何况,搞有机农业不仅要和手下雇请的传统种植型农民一起从头学习有机农业知识,还有更多门坎需要跨越。想真正把有机农业坚持到底,并没有白领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和好玩。
崇明的梦田生态农庄,就曾遭遇这样的理念冲突。梦田从事的是比有机农业更有利于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农耕,为防止有机农业中常见的大棚对土地带来的盐碱化影响,梦田不使用大棚,如此一来,害虫乃至田鼠、黄鼠狼等不速客自然较多,开耕没多久,一块地里就能找出200多条“小地老虎”(一种地下害虫),不少玉米苗被吃掉。
习惯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首先想到喷洒杀虫药、灭鼠药,其次是人工抓虫、驱鼠。创办人张律却发现,“小地老虎”最喜爱的食物是杂草,玉米地里的杂草都被拔掉了,它只能改食玉米。最好的办法是把杂草、“小地老虎”、田鼠和黄鼠狼一条食物链都保留下来,不加以人为干涉,保持动植物的生态平衡。
但是,这样的理念并不容易推广,由此带来的高昂人力成本更容易成为农庄主人坚守理想的绊脚石。
经营者和种植者过了技术和理念关之后,接踵而来的一个难题是,消费者的买菜习惯并不容易改变。有机农业拒绝反季节种植,如此一来,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自然大大缩小,尤其是在冬季,一些农庄只能同时供应七八个品种蔬菜,还不能任由消费者自行选择。为了压缩物流成本,有机蔬菜企业普遍每周只配送一至两次,每次配送三五千克蔬菜,再加上价格较普通蔬菜高出三五倍,种种不便让不少消费者打消了购买热情。因此,许多满怀憧憬的新农夫失望地发现,历经数年发展,即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不足1%,而这微不足道的比例后面,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烧钱阶段,日子很不好过。
有农庄开始喷洒化肥
笔者采访的七八家有机企业,每一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遭遇难关。
多利农庄的创始人张同贵本是连锁川菜馆的老板,收入丰厚。然而,在搞有机农业最初三年的养土期间,企业都是零利润,所以,整整三年,张同贵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在做农业,只含糊说在搞投资。
梦田生态农庄虽然规模不大,最初投资只有十几万元,但从成立的第三个月开始,便面临可能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去哪里能弄到钱”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折磨着张律,甚至差一点就山穷水尽。直到2011年3月大蔬无界素食餐厅的经营者因为欣赏其理念,成为稳定客户并每月预付货款,才保证梦田每月收支打平,渡过难关。
正是因为出现一道道难关,一些企业已违背初衷,开始利用有机认证不规范等行业漏洞,做一些浑水摸鱼之举。少数企业或花钱购买认证,或将送检产品和大规模种植产品剥离,偷偷在有机田里使用价格便宜见效却更明显的非有机化肥和农药、除草剂,有一些则为了应对检测,在土壤中不施化肥,使用含有农药的叶面肥来快速提高叶片营养成分,促进植株生长。近日,“富国环保基金会”就发布微博称,“有机农业:当心叶面肥陷阱。某有机基地蔬菜被检测出农残超标,但无法给出用药记录,追其根源,是一商家为占市场份额,让农户喷施其叶面肥后蔬菜又绿又不招虫所致。”
不过,据张律说,因为化学指标检测比较容易,大多数检测和认证机构都只对农作物的化学指标进行检测,而不做更加准确的生物指标检测,所以可能还有更多“药残”有机蔬菜未被检出。
业内对风投心存疑虑
有机农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普遍拥有MBA、研究生等高学历的新农夫善于利用资本,而且,这一新兴产业具有可供炒作的全新概念,近几年来,风投和私募在农业上的投资逐年递增,2010年后更呈现爆发性增长。投中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私募股权机构投资于农业项目的金额仅为0.56亿美元,2007年增长至3.96亿美元,2010年则达到14.89亿美元,超过前4年的总和。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快速增长。
私募和风投追求的是快速获得高回报,因此,在这轮资金注入潮中,最得益的企业往往并不一定是产品最安全的,而是市场运作最成功的。多利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邀请加盟的两位职业经理人又是其MBA同学,此前在著名企业担任要职。有着这样的领导团队,多利的迅速壮大自然不足为奇,目前,多利得到的融资和风投已达3亿元,正在进行的第三轮融资目标直指5亿元,希望尽快实现上市。目前多利在上海已拥有8000名会员,市场占有率最高。
相反,一些不善于经营和宣传的小型农庄资金则难以为继,纷纷倒闭。2010年,笔者曾采访过位于闵行和浦东等地的多家开心农场,当时已有一些因经营惨淡萌生退意;而当年状态颇好的南汇新城镇内“开心菜地”也在去年改作他用。同样在2010年接受采访的青蓝耕读社,其创办人一海归女生也因难以为继,关闭农庄。
许多业内人士也对追求快速回报的风投心存疑虑。他们认为,有机农业是一个良心产业,而资本是把双刃剑。
继多利之后,规模仅次之的一亩田也获得风投青睐,但一亩田至今尚未接受。张桓认为,资本追求的快速获利,在投资时,往往对利润率及退出期限要求苛刻,而农业的节奏却相对缓慢,两者之间难免存在分歧。引入风投的前提必须是有利于带来新技术和资源,而不是签署对赌协议,脱离农业耕作的本源,通过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搞数字化的资本运作,继而上市,让风投获得暴利,这样的思路对稳定产品质量有害无益。
事实上,个别企业盲目扩大会员规模,导致自有基地供应无法满足需要,转而向其他企业采购无公害蔬菜甚至普通蔬菜,冒充有机蔬菜配送给客户,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白领、金领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辞职下田,从为自己种地开始,逐渐投身有机农业经营。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成规模的有机农庄已达几十家,给传统农业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然而,缺乏资金、技术及成熟的市场环境,让这些新农夫们逐渐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很大。过去一年中,陆续有企业淡出人们视野,最近一家陷入危机的企业,是上周因经营不善被转卖他人的天鲜配公司。
另据上海一亩田、多利农庄、梦田生态农庄等企业负责人透露,这个行业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水”却相当深,以普通蔬菜滥竽充数、短斤缺两、悄悄在叶面喷洒化肥等问题并不鲜见,而这恰恰与他们改行搞农业的初衷相悖。
搞农业都是门外汉
多利农庄总经理郭海和一亩田农庄总经理张桓坦言,他们都是农业门外汉,更何况,搞有机农业不仅要和手下雇请的传统种植型农民一起从头学习有机农业知识,还有更多门坎需要跨越。想真正把有机农业坚持到底,并没有白领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和好玩。
崇明的梦田生态农庄,就曾遭遇这样的理念冲突。梦田从事的是比有机农业更有利于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农耕,为防止有机农业中常见的大棚对土地带来的盐碱化影响,梦田不使用大棚,如此一来,害虫乃至田鼠、黄鼠狼等不速客自然较多,开耕没多久,一块地里就能找出200多条“小地老虎”(一种地下害虫),不少玉米苗被吃掉。
习惯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首先想到喷洒杀虫药、灭鼠药,其次是人工抓虫、驱鼠。创办人张律却发现,“小地老虎”最喜爱的食物是杂草,玉米地里的杂草都被拔掉了,它只能改食玉米。最好的办法是把杂草、“小地老虎”、田鼠和黄鼠狼一条食物链都保留下来,不加以人为干涉,保持动植物的生态平衡。
但是,这样的理念并不容易推广,由此带来的高昂人力成本更容易成为农庄主人坚守理想的绊脚石。
经营者和种植者过了技术和理念关之后,接踵而来的一个难题是,消费者的买菜习惯并不容易改变。有机农业拒绝反季节种植,如此一来,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自然大大缩小,尤其是在冬季,一些农庄只能同时供应七八个品种蔬菜,还不能任由消费者自行选择。为了压缩物流成本,有机蔬菜企业普遍每周只配送一至两次,每次配送三五千克蔬菜,再加上价格较普通蔬菜高出三五倍,种种不便让不少消费者打消了购买热情。因此,许多满怀憧憬的新农夫失望地发现,历经数年发展,即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不足1%,而这微不足道的比例后面,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烧钱阶段,日子很不好过。
有农庄开始喷洒化肥
笔者采访的七八家有机企业,每一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遭遇难关。
多利农庄的创始人张同贵本是连锁川菜馆的老板,收入丰厚。然而,在搞有机农业最初三年的养土期间,企业都是零利润,所以,整整三年,张同贵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在做农业,只含糊说在搞投资。
梦田生态农庄虽然规模不大,最初投资只有十几万元,但从成立的第三个月开始,便面临可能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去哪里能弄到钱”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折磨着张律,甚至差一点就山穷水尽。直到2011年3月大蔬无界素食餐厅的经营者因为欣赏其理念,成为稳定客户并每月预付货款,才保证梦田每月收支打平,渡过难关。
正是因为出现一道道难关,一些企业已违背初衷,开始利用有机认证不规范等行业漏洞,做一些浑水摸鱼之举。少数企业或花钱购买认证,或将送检产品和大规模种植产品剥离,偷偷在有机田里使用价格便宜见效却更明显的非有机化肥和农药、除草剂,有一些则为了应对检测,在土壤中不施化肥,使用含有农药的叶面肥来快速提高叶片营养成分,促进植株生长。近日,“富国环保基金会”就发布微博称,“有机农业:当心叶面肥陷阱。某有机基地蔬菜被检测出农残超标,但无法给出用药记录,追其根源,是一商家为占市场份额,让农户喷施其叶面肥后蔬菜又绿又不招虫所致。”
不过,据张律说,因为化学指标检测比较容易,大多数检测和认证机构都只对农作物的化学指标进行检测,而不做更加准确的生物指标检测,所以可能还有更多“药残”有机蔬菜未被检出。
业内对风投心存疑虑
有机农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普遍拥有MBA、研究生等高学历的新农夫善于利用资本,而且,这一新兴产业具有可供炒作的全新概念,近几年来,风投和私募在农业上的投资逐年递增,2010年后更呈现爆发性增长。投中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私募股权机构投资于农业项目的金额仅为0.56亿美元,2007年增长至3.96亿美元,2010年则达到14.89亿美元,超过前4年的总和。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快速增长。
私募和风投追求的是快速获得高回报,因此,在这轮资金注入潮中,最得益的企业往往并不一定是产品最安全的,而是市场运作最成功的。多利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邀请加盟的两位职业经理人又是其MBA同学,此前在著名企业担任要职。有着这样的领导团队,多利的迅速壮大自然不足为奇,目前,多利得到的融资和风投已达3亿元,正在进行的第三轮融资目标直指5亿元,希望尽快实现上市。目前多利在上海已拥有8000名会员,市场占有率最高。
相反,一些不善于经营和宣传的小型农庄资金则难以为继,纷纷倒闭。2010年,笔者曾采访过位于闵行和浦东等地的多家开心农场,当时已有一些因经营惨淡萌生退意;而当年状态颇好的南汇新城镇内“开心菜地”也在去年改作他用。同样在2010年接受采访的青蓝耕读社,其创办人一海归女生也因难以为继,关闭农庄。
许多业内人士也对追求快速回报的风投心存疑虑。他们认为,有机农业是一个良心产业,而资本是把双刃剑。
继多利之后,规模仅次之的一亩田也获得风投青睐,但一亩田至今尚未接受。张桓认为,资本追求的快速获利,在投资时,往往对利润率及退出期限要求苛刻,而农业的节奏却相对缓慢,两者之间难免存在分歧。引入风投的前提必须是有利于带来新技术和资源,而不是签署对赌协议,脱离农业耕作的本源,通过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搞数字化的资本运作,继而上市,让风投获得暴利,这样的思路对稳定产品质量有害无益。
事实上,个别企业盲目扩大会员规模,导致自有基地供应无法满足需要,转而向其他企业采购无公害蔬菜甚至普通蔬菜,冒充有机蔬菜配送给客户,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