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戏谑面具下探寻真实自我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z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后男孩“可爱丧”戴着发箍坐在我面前,他不愿意透露真名,只让我称呼他的网络ID。和他笔下动不动就抓狂、神情夸张的“小丧丧”不同,本人精瘦,全身黑色装扮。这两年业余时间里,他就着方便的iPad创作了不少表情,运营着一个“小丧丧”系列,在微信上受到不少关注。
  第一次接触到“丧”的表情,他觉得很奇怪,“不喜欢,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但是和很多人一样,他慢慢习惯将这种难以道明的情绪运用于网络社交生活。有人指责这是颓废,有人形容是沮丧,有人只是单纯觉得好玩,这种形式的亚文化携带着复杂的话语基因,在以80后和90后为主力的年轻一代群体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场域。
  嘴上无“丧”不欢,难道现实就真的是哀鸿遍野?丧文化悄然出现背后,大家都戴着一副什么样的面具?
  “有一点沮丧,也能给人希望”
  2016年,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唱出了那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和同时期走红网络的“葛优躺”图片热点相撞,火爆网络。歌词里,那个到下班时间却突然被叫“大卫”的老板拖着开会的人,嘴上说着“我热爱工作”“谁需要睡觉”,心里却念叨着“怎么样老板,这下你该满意了吧?”以及恶狠狠的“辞职以后拉黑他”,虽然不是具名的谁,但上班族都在歌词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使得神曲犹如病毒一样快速流传,并由此爆发出一种新的话语形式。
  负责作曲和指挥的金承志,后来这样解释歌曲的风格:“大家说出这个词,比不说出这个词要好,继续吐槽比不吐槽要好。”
  形式上而言,“丧”没有像cosplay、嘻哈音乐一样构建出新的“专业术语”,但却讨巧地在原有话语构成、话语体系上做一种符号的变位,从而赋予新的含义。在这种语境下,“丧”念第四声,不再是第一声表示的含义 ,而是表现了字典释义里所呈现的“丢掉、失去”的意思。“丧”文化更偏爱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方式来展示情感,呈现只可言传的内心画面。
朱敬一与其强烈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

  可爱丧在微信创作的“小丧丧”系列表情里,最受欢迎的一套有将近23万的下载量,不时也会有用户小金额的“打赏”。每到周五,“可爱丧”就能在创作者后台的数据里看到,“工作总会一件件件件做完”的表情使用率总能达到峰值,这也是他在工作忙乱时最喜欢丢出的一个表情:一个小人坐在办公桌前微笑着脸,一叠文件堆在旁边,透着某种挫败感。类似的用法还有“人生总是起起落落落落落的”等等,不断变换花样。
  以正统的感情话语冲击真现实,构成了“丧”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公式。“加油,你是最胖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当长期活在糖皮外衣的话语体系中,习惯了一成不变、基调一致的格言警句后,突然迎来这样赤裸裸的话语风格,瞬间如感知到剥开的洋葱那样新鲜,因而青年群体乐于传播这样的句子。
  不久前,有广告商打出所谓的扎心文案,以“丧”的口吻塑造生活中的不同困窘场景,意图表现现代人欲望与消费能力的不平衡,试图以残酷的绝望引起共鸣。然而这则以丧自居的广告,却并没有如想象中受到大众的迎合,反而受到不少批驳。
  当时“可爱丧”在看到这则文案后,已经觉得“很没意思”,他不认为对贫富的单向度强调是“丧”的核心。他理解的丧“有一点沮丧,也能给人希望”,他摇了摇头,“我不认为丧是绝望,如果是絕望的话我就不会画它了”。
  胡疆锋对亚文化一直非常关注,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的他认为,丧文化和其他亚文化有一点相似,那就是在生活方式和美学观念的更新上,蕴含着“希望和危机同在”的观念。
  “可爱丧”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自己其实也并非表情里画的那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要开心呢”,如果生活中有朋友真的持这样的生活态度,“我反而会很不喜欢”。因为他始终知道尺子在哪里:发泄那一刻的情绪过后,生活还是应该正常进行,动机则是“工作多枯燥啊,不发泄一下多无聊”。
  杜骏飞曾经对丧文化有过专门的研究,他在论文里提到,单从表面上理解,丧文化“半是自嘲,半是宣泄”的呈现状态符合“习得性无助”的特征—个体在经历某种学习之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消极心理状态。无助的外壳下,亚文化群体实现了对现实压力的解构和反抗,使得其光谱涵盖了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反思等色系;换言之,消极和绝望并非丧文化的全部。
  逃离还是放松
  网络“丧”文化情绪的酝酿、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外流行文化传播的影响。
  3年前,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开播成人喜剧动画《马男波杰克》。情节开始的设定是,这个活在平行世界外的拟人化动物—长着马一样外貌的男子,身份定位是过气的明星。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主角:他每天的消遣是一遍遍回看自己曾经主演的电视片段;他自恋、自私,也容易自暴自弃。每集主题曲播放的开头,都是他那惊恐、呆滞的眼神,仿佛就是“自我放弃”的最佳诠释。
  在上海的艺术家朱敬一眼里,这样的“丧”不是他所追求的。尽管“马男”这个角色也在中国流行、传播,但是他不认为这就代表了传播者的生活状态—至少他自己,真实生活中就不是这么“丧”的人。他爱写与“丧”有关的书法,然而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他对这种文化的理解有另一层意思。
  朱敬一因其强烈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成名,像很多艺术家给人的飘逸印象一样,他也有一肩时常扎起的长发。但他说,在以前的人生里,从没想过会因写书法而成名。
  他在南京师范大学修读国画专业之初,必修的书法课总是让他“每次都特别痛苦”。他从小就不断受到“你的字真的很丑”的打击,大学期间更甚,每次的临摹作业,同学们都轻而易举地漂亮完成,唯独他怎么也写不出老师给定的风格。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的他只能安慰自己:也许就是天生缺根筋吧。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江阴当一名大学老师,直到任教的第七年,他决定放弃公职,去到上海寻找机会,真正当一名艺术家。然而那时他已经接近30岁了,按他的说法,“同辈的能成功的已经成功了,没打出名堂的也不太可能了”,他只能逐家画廊去敲门,但无一获得青睐,铩羽而归的滋味让他永生难忘。
  与人生和解的时刻,在于他又一次在失意之时去到酸菜鱼店里,发现有个“怪人”只吃了菜里的边角料和鱼骨头,全然弃鱼肉于不顾。自感一直被嫌弃和不解的他,刹那间有了“对接”之感。他醒悟到,要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把传统意义上的好看作目标。这种心态,反而让他抛开了大学时候的焦虑,后又因自己“无门无派”的书法意外引起关注,发现了新的职业可能。
  过去,他说自己喜欢“正能量”,那时流行“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口号,他尝试着像别人一样,每天去跑步,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每天充满正能量往前走”。然而他发现,这样并没有让自己过得不那么痛苦,反而走入了一个误区。“如果路没走对,即使每天走再多步,最后还是失败的。”
  在他看来,“丧”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我写书法就是一个业余的状态,从没想过会红,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好的创作一定是要在非常放松的状態下,不是企图心特别强的。”那种大学时绷得很紧的感觉让他备受束缚,“丧”传递出的“人生嘛,躺着也可以”的释怀,反而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现实中,他的书法为越来越多人所知,他笑说实际上自己“一点也不丧”。
  尽管类似的话语在“可爱丧”笔下的表情里也不少见,但当我向他抛出相同的问题时,他也承认,身边的确没有像他的表情一样生活的人。在他看来,“丧”止于线上即可,带到线下并不明智。
  这种复杂的情绪,有人概括为“逃离的假动作”,指的是所谓逃离,只是发生在符号层面、想象中的抵抗。胡疆锋则称其为埋藏在心中的“真性情”,是通过风格化、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和支配文化进行挑战的一种附属性文化方式,不是采取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体现在“丧”文化中,则是“言行不一”。
  杜骏飞也发现,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股弥漫的“丧”情绪,并没有普遍造成“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的结果,他们的内心和行动并非一味消极。如果探究原因的话,传统媒体时代所沿袭下来的回音室效应有重要的影响—即使传播渠道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人们还是依赖于选择自己信赖和立场相近的媒体,因此同样的段子和表情闭环传播,话语权被逐渐放大,容易引起假象的不安情绪,强化了“丧”文化中的悲情元素。
  大树和小草
  50多年前,研究亚文化的伯明翰学派学者霍尔说,青年人的箴言是“您的自我就是真实”。在这场情绪的放牧中,“丧”文化的传播隐约触及的问题还是离不开对真实自我的探寻。具体到对生活模式和意义的认同上,这一代人更加深切和真实的追问是:自我是什么?自我是朋友圈里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自我是世代沿袭下来的路径?自我是漫天遍地的成功经验?自我属于我还是他人?
  作家赵曾良最近被转发最多的微博,是发了这样一段话:“不要紧,你就算看书也还是会感到寂寞,看了电影也还是寂寞,就算跟意气相投的人聊天也还是会寂寞,谈了恋爱也还是会寂寞,工作时也寂寞,跟猫在一起也寂寞,你就会那样一个人死去,不要紧的。”丧是无疑,与其说是沮丧,更多则是迷茫。写书并非她的全职工作,研究生期间她去意大利修读建筑设计,今年4月底毕业后就一直待业在家。
  赵曾良感到不知所措的是,在本科踏入建筑学的大门时,并不是特别坚定,等到读研究生时发现自己“既不擅长也没天赋”,为时已晚,因此在面对工作这件事上,“决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之后再做出决定”。
  她曾经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解释“丧”的核心:俞敏洪曾在演讲中鼓励大家都要成为大树,“这样就没人可以踩你了”,当时她的想法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树吗?不是的,大多数人还是要做小草的”,所以会有人灰心丧气,但这不是一种自暴自弃,而是作为一株草,现在这样用尽全力地活着,才是丧的核心,“如果完全堕落了或是放弃自己了,就不会丧了”。
  微博上的赵曾良,在记录自己生活时,话语调皮又有趣,但是生活中,她并不总是乐观。她说自己的人生轨迹如同摆锤的两端,看似过程中有无限可能,其实开端和结局早已注定,越长大越无力,就像一个圆,圆周大了,另一侧的未知也就更大了。
  同样的说法也可以在“可爱丧”口中听到。初中毕业后,他诚恳地对母亲说,再读下去也不会读出什么成绩的,获得理解后读了3年中专。现在他在做手机配件设计相关的工作,不是特别满意,但“还没找到更好的”。
  他不是会给自己定长远目标的人,对于成功,他的定义是“只要你是真的开心就是了吧”。他的父母也不是那种会催促他和给他压力的人,在“不喜欢什么”的选项上他很快就可以勾出,但在喜欢和值得坚持的选择上,他却一直在找寻。
  赵曾良坦言,自己最大的困扰是没有真正的方向,更多在思考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忙忙碌碌,到头来会不会是一场空?”
  赵曾良的想法不会是孤例,在漫天的话语狂欢中,不同个体都在面临不同的境遇。在面对“每个人都能成为大树吗”的问题上,年轻一代正在作出抉择。
  那么,当下“丧”文化的盛行是缺乏精神归宿的表现吗?胡疆锋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他觉得是一种“探索局外人的精神生活的可能”。
  “丧”文化是否如名字给人带来的观感一样可怕?不见得,他们当然不是圣人,也非颓废的恶魔,而具有引领社会的、富有创造性的和有意义的生活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在破坏、重整长久以来控制生活的文化霸权和文化规训上,“丧”文化能提供变革的新思考维度。
其他文献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日子,蓦然回首,已经97载。嘉兴南湖的潋滟水波,至今还折射着理想的光芒。  就物质力量而言,那时从红船上走下来的是一个稚嫩的政治组织,但那一刻标志的是一种宏伟的人类理想在中国的实体化,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生成。  中国向来不缺社会理想,然而传统中国一直是理想服务于政治的,循环往复的政权更迭只是一种权力易手,从未有一个政权乃为理想而生。  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
尽管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是还没有形成新的稳定格局,多极化趋势还在发展,美国“独大”地位依然明显。因此,动荡、变革、偶尔的矛盾冲突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秩序的阶段性特征。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关于世界是否已经进入后全球化时代的讨论就日嚣尘上,此后的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和欧洲难民危机进一步增加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数。全球化进程是否将终结现存的体系,又将如何影响国家的政策走向以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体验中心。  电力之于社会经济,就像空气之于人类生存。无论是政府、营商还是市场,效率和稳定都是活跃有序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保障。一言以蔽之,效率和稳定的营商环境都离不开电网的架构和科学规划。  近年来,随着广州的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大力建设,作为特大型城市电网的运营者,南方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推出各项措施,大大提升了电网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民生。  
10年巨变。  10年前的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领导人齐聚华盛顿,在美国的引领下同舟共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10年后的2018年,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聚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时,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屏息凝神: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制造出一场全球危机?  今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的阿根廷G20峰会,为缓和创造了一个机会。峰会结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设晚宴招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晚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
谭保罗常务副主编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当心那些熟读罗马史的彭斯们》的文章,里面提到经济学的瑞典学派,不少朋友都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学派,非常惊奇于他们特立独行的风格和独到的眼光。  北欧是欧洲经济的异类,“骨骼清奇”的瑞典学派产生于这个地区并不意外。北欧经济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可以列举三个例子。  一、 北欧国家的英文水平是母语非英语国家之中最好的。在中国,一些大名鼎鼎的英语培训机构,其实是北欧人创立
佛山市顺德区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打磨机器人正在打磨浴缸  除了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武术名片,佛山近年来又以“坚守制造业”的标签为人所知—在2015年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后,佛山成了全国唯一一座“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  开启这座城市试点的通行证,是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良好互动,各有所长,各得其所。“转型升级”要顺势而为、有所突围,考验的是城市“营造”商业环境的能力。在这轮以市场为
朝鲜难民之子文在寅当选韩国总統,似乎给冰封的朝鲜半岛局势送上了一阵暖风。作为有着15年从政经历的政坛“老司机”,文在寅向来倡导对朝接触政策,是金大中、卢武铉“阳光政策”的衣钵继承者。他是卢武铉的政治密友,也是促成2007年第二次韩朝首脑会晤的主要功臣。  文在寅入主青瓦台,毫无疑问会改变李明博、朴槿惠时期的对朝强硬路线,但重启“阳光政策”却困难重重。半岛上空能否重现阳光,未知数还有很多。  朝小野
很少有经济体表现出像墨西哥这么大的悖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危机后,墨西哥实行了果断改革,这理应让它走上高速增长之路。它采取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经济政策自由化、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投资于教育,并施行创新政策消灭贫困。  从很多角度看,这些改革收到了成效。宏观经济实现了稳定,国内投资占GDP之比增加了两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近三年。也许最显著的收益在
陈玉村与巴斯背靠背合影  9月13日,是大熊猫巴斯离开一周年的日子,坐落于福州大梦山的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聚集了来自各地纪念巴斯的人们:北京、巴黎、台湾、日本……  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以两个“宝”闻名世界—大熊猫巴斯和“熊猫爸爸”陈玉村。大熊猫巴斯是一只明星熊猫,曾代表中国访美,是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盼盼”的原型,也曾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大熊猫巴斯缘何成为了熊猫界的超级明星,这还要从巴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任教的包刚升博士,是南风窗的老作者,也是我的老朋友了。  《被误解的民主》是包博士近些年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发表的政治评论文章的合集。  学者的本业是学术研究,这没错。但处于深刻变动之中的中国社会,又的确需要具有深厚学识的学者在公共舆论场里“发声”。这些学者,从人数上说不多,但对于新媒体兴起后日益“极化”的公共舆论场而言,是一股重要的平衡力量。  就拿这本书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