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信息交流的不断发展,汉语中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类词缀,其中出现了大量以“多”作为类词缀构成的新词。本文将结合类词缀的特点及成因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词缀 类词缀 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点层出不穷,反映到词汇层就表现为大量新词的产生。类词缀作为一种构词成分,其构词方法近于派生词构词法,构词简便快捷,适应社会需求,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兴类词缀,“多”便是其中的一个,翻阅报刊杂志都可以看到“多”作为类词缀构成的词语。如:
(1)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惠民医疗服务网络。(《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9日)
(2)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和培养人才,做强做大工业产业,推动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5日)
“多”构成的新词大量出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面将结合类词缀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具体分析一下“多”作为新兴类前缀的使用情况。
一、“多”作为新兴类词缀的确定
类词缀“多”与通常认为的形容词“多”不同,形容词“多”表示数量大,一般不作定语直接修饰名词,少数情况除外,如“多才多艺、多种多样”,而作为类词缀的“多”不仅可以修饰名词而且呈现出构词位置固定、意义趋于抽象、能产性明显增强等特点。
(一)位置固定
这是确定类词缀的重要标准,类词缀在构词时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若改变位置,则失去了类词缀的作用。“多”作为类词缀,构词时一般位于前面,若改变其位置就失去了“多”作为类前缀的作用。如“多渠道——渠道多”“多功能——功能多”“多层次——层次多”,这几组词破折号前后是不同的语言成分,并且构成词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多渠道”为偏正结构,其中“多”为类词缀,而“渠道多”为主谓结构,“多”为词。
(二)词义趋于抽象化
类词缀语义虚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词汇意义。新兴类词缀语义虚化程度往往更低一些,也就是说新兴类词缀的意义与原来实语素基本义的距离还比较近,只是其意义中抽象类化、泛化的意味比实语素浓重。“多”的基本义是表示数量多少的形容词,如“很多书”,又可以表示数量增加的动词,如“多出来一本书”,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跑得多快啊”“十多个人”,但作为类词缀的“多”有许多不同,早期的“多”用于科技术语,语义实在,有所限制。如在“多义词”中“多”与“单”或“一”相对,指两个以上,“多边形”中指四个以上,现在“多”已经从专门用语进入了日常生活,一般表示数量的抽象意义。在“多功能、多色彩、多方位、多中心、多形式”等词语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到“多”的类前缀义与该语素基本义“数量大”仍有比较近的联系,只是用为类词缀时,“多~”的意义并不重在表达具体数量,而重在表达一种抽象类化的意义,如例(1)中“多层次、多角度”不是要表达具体有多少层次和角度,而是要表达“多”这一概念的抽象意义。
(三)构词能力增强
类词缀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即能产性,对于新兴类词缀“多”而言,主要表现在:
1.突破了汉语双音节的限制
多+单音节——多边、多维、多级
多+双音节——多方面、多功能、多品种、多媒体、多视角、多科学、多形式、多极化、多棱镜、多中心、多频道、多层面、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多”作为类词缀的“多+单音节”传统双音化格式正朝弱化趋势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多+双音节”的形式,三音化逐渐成为主流。三音化趋势加强,原因在于汉语本来以双音节词为主导,再加上“多”作为新兴类词缀较高的能产性,同双音节成分组合一般不受什么限制,从而产生了大批的三音节形式。
2.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
“多”作为新兴类词缀可以和语素、词构成新词。如:
多+语素——多边、多维、多级
多+词——多序列、多元素、多功能、多方面、多角度
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多”作为类词缀构词的结构类型,同时也扩大了其词汇的使用范围。
(四)表明词性
类词缀在构词上一般来说有词性区别作用,如“多视角、多媒体、多侧面、多棱镜”等,“多”就表现出了显示词性的作用,一般带类前缀“多”的词都为名词。
二、“多”作为新兴类词缀的使用特点
(一)从结构角度看,类词缀“多”受英文结构形式“multi-”的影响,形成了如“多形式(multiform)、多功能(multifunctional)、多部件(multiunit)”等派生词。“多个~”或“很多~”结构表达的意义可用“多~”形式来表达且意思不变,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如“很多领导来参加会议”一般不说成“多领导来参加会议”,这也说明“多~”这一结构正在形成之中,是一个循序的过程。
(二)从语法功能看,类词缀“多”构成的大多是名词,主要充当定语、状语等成分,使用范围广,可自由与其它成分搭配。如:
(3)村内建有3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小广场,建有13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0日)
(4)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新闻事件的相关历史环境。(《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4日)
(三)从语境角度看,“多~”经常出现在新闻语体中,出现率很高,仅“多功能”一词在2008年10月1日到31日的人民日报上就出现过393次之多并且经常可以看到“单~”和“多~”在语境中共同出现,形成对比。 如:
(5)现代化的城市结构正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卫星城发展能够给予大城市有力支撑。(《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3日)
(6)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元化到多极化的发展和壮大。(《人民日报》2008年8月12日)
例(5)中“从单中心向多中心”中的“单”和“多”共同出现,反映出了城市结构的发展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多”成为新兴类词缀的原因
语言的发展变化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作为新兴类词缀“多”的产生也是如此。
(一)语言的内部因素
1.语言的类推机制。类推表现为利用原有词项和规则创造新词语。使用类推性强的派生方式构词是汉语词汇系统发展的要求。这一机制促使类词缀的数目和构词能力不断上升。“多~”就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一开始的“多义词”“多棱镜”“多面体”等有限的科技词语发展为后来的“多层面”“多功能”“多媒体”“多角度”“多元化”等一系列词语。
2.语言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指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人们总希望用省力简约的形式来表达含义。“多~”可以表达“多个~”或“很多~”这样的结构所表达的含义且意义不变,所以被人们广泛使用。如:
(7)a.我们要多角度观察问题。
b.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观察问题。
(8)a.她买了一台多功能微波炉。
b.她买了一台有多个功能的微波炉。
(9)a.这台晚会是多频道直播的。
b.这台晚会是很多个频道直播的。
以上三例中两句都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但前一句要比后一句更加经济、简洁,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多角度”“多功能”“多频道”更常见于日常表达。
(二)语言的外部因素
语言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对新兴类词缀的需求和人们思维观念的进步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新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需要用新词语来表达、传递信息,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频繁地接触电脑、电子产品等事物,于是“多媒体”“多系统”“多声道”“多数据”等一系列词语便应运而生且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完善,能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多中心”等词语便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意识的逐渐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多”有作为新兴类词缀的理由,如位置固定、词义抽象类化、构词能力增强等方面的特点,并且在具体使用中有语法和语用上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多”作为类词缀构成的词语数量还在扩大,并且三音节的趋势有进一步增强的可能,对与其相反的语素如“少”或“单”类词构成的词汇可能会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曹保平.汉语类词缀研究述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杨永华.两个新兴的类后缀——“吧”和“秀”[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2007,(8).
[7]王珂,林琳.“多X”词族解析[J].天中学刊,2008,(4).
(刘梓枢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25)
关键词:词缀 类词缀 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点层出不穷,反映到词汇层就表现为大量新词的产生。类词缀作为一种构词成分,其构词方法近于派生词构词法,构词简便快捷,适应社会需求,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兴类词缀,“多”便是其中的一个,翻阅报刊杂志都可以看到“多”作为类词缀构成的词语。如:
(1)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惠民医疗服务网络。(《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9日)
(2)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和培养人才,做强做大工业产业,推动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5日)
“多”构成的新词大量出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面将结合类词缀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具体分析一下“多”作为新兴类前缀的使用情况。
一、“多”作为新兴类词缀的确定
类词缀“多”与通常认为的形容词“多”不同,形容词“多”表示数量大,一般不作定语直接修饰名词,少数情况除外,如“多才多艺、多种多样”,而作为类词缀的“多”不仅可以修饰名词而且呈现出构词位置固定、意义趋于抽象、能产性明显增强等特点。
(一)位置固定
这是确定类词缀的重要标准,类词缀在构词时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若改变位置,则失去了类词缀的作用。“多”作为类词缀,构词时一般位于前面,若改变其位置就失去了“多”作为类前缀的作用。如“多渠道——渠道多”“多功能——功能多”“多层次——层次多”,这几组词破折号前后是不同的语言成分,并且构成词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多渠道”为偏正结构,其中“多”为类词缀,而“渠道多”为主谓结构,“多”为词。
(二)词义趋于抽象化
类词缀语义虚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词汇意义。新兴类词缀语义虚化程度往往更低一些,也就是说新兴类词缀的意义与原来实语素基本义的距离还比较近,只是其意义中抽象类化、泛化的意味比实语素浓重。“多”的基本义是表示数量多少的形容词,如“很多书”,又可以表示数量增加的动词,如“多出来一本书”,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跑得多快啊”“十多个人”,但作为类词缀的“多”有许多不同,早期的“多”用于科技术语,语义实在,有所限制。如在“多义词”中“多”与“单”或“一”相对,指两个以上,“多边形”中指四个以上,现在“多”已经从专门用语进入了日常生活,一般表示数量的抽象意义。在“多功能、多色彩、多方位、多中心、多形式”等词语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到“多”的类前缀义与该语素基本义“数量大”仍有比较近的联系,只是用为类词缀时,“多~”的意义并不重在表达具体数量,而重在表达一种抽象类化的意义,如例(1)中“多层次、多角度”不是要表达具体有多少层次和角度,而是要表达“多”这一概念的抽象意义。
(三)构词能力增强
类词缀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即能产性,对于新兴类词缀“多”而言,主要表现在:
1.突破了汉语双音节的限制
多+单音节——多边、多维、多级
多+双音节——多方面、多功能、多品种、多媒体、多视角、多科学、多形式、多极化、多棱镜、多中心、多频道、多层面、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多”作为类词缀的“多+单音节”传统双音化格式正朝弱化趋势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多+双音节”的形式,三音化逐渐成为主流。三音化趋势加强,原因在于汉语本来以双音节词为主导,再加上“多”作为新兴类词缀较高的能产性,同双音节成分组合一般不受什么限制,从而产生了大批的三音节形式。
2.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
“多”作为新兴类词缀可以和语素、词构成新词。如:
多+语素——多边、多维、多级
多+词——多序列、多元素、多功能、多方面、多角度
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多”作为类词缀构词的结构类型,同时也扩大了其词汇的使用范围。
(四)表明词性
类词缀在构词上一般来说有词性区别作用,如“多视角、多媒体、多侧面、多棱镜”等,“多”就表现出了显示词性的作用,一般带类前缀“多”的词都为名词。
二、“多”作为新兴类词缀的使用特点
(一)从结构角度看,类词缀“多”受英文结构形式“multi-”的影响,形成了如“多形式(multiform)、多功能(multifunctional)、多部件(multiunit)”等派生词。“多个~”或“很多~”结构表达的意义可用“多~”形式来表达且意思不变,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如“很多领导来参加会议”一般不说成“多领导来参加会议”,这也说明“多~”这一结构正在形成之中,是一个循序的过程。
(二)从语法功能看,类词缀“多”构成的大多是名词,主要充当定语、状语等成分,使用范围广,可自由与其它成分搭配。如:
(3)村内建有3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小广场,建有13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0日)
(4)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新闻事件的相关历史环境。(《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4日)
(三)从语境角度看,“多~”经常出现在新闻语体中,出现率很高,仅“多功能”一词在2008年10月1日到31日的人民日报上就出现过393次之多并且经常可以看到“单~”和“多~”在语境中共同出现,形成对比。 如:
(5)现代化的城市结构正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卫星城发展能够给予大城市有力支撑。(《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3日)
(6)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元化到多极化的发展和壮大。(《人民日报》2008年8月12日)
例(5)中“从单中心向多中心”中的“单”和“多”共同出现,反映出了城市结构的发展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多”成为新兴类词缀的原因
语言的发展变化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作为新兴类词缀“多”的产生也是如此。
(一)语言的内部因素
1.语言的类推机制。类推表现为利用原有词项和规则创造新词语。使用类推性强的派生方式构词是汉语词汇系统发展的要求。这一机制促使类词缀的数目和构词能力不断上升。“多~”就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一开始的“多义词”“多棱镜”“多面体”等有限的科技词语发展为后来的“多层面”“多功能”“多媒体”“多角度”“多元化”等一系列词语。
2.语言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指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人们总希望用省力简约的形式来表达含义。“多~”可以表达“多个~”或“很多~”这样的结构所表达的含义且意义不变,所以被人们广泛使用。如:
(7)a.我们要多角度观察问题。
b.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观察问题。
(8)a.她买了一台多功能微波炉。
b.她买了一台有多个功能的微波炉。
(9)a.这台晚会是多频道直播的。
b.这台晚会是很多个频道直播的。
以上三例中两句都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但前一句要比后一句更加经济、简洁,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多角度”“多功能”“多频道”更常见于日常表达。
(二)语言的外部因素
语言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对新兴类词缀的需求和人们思维观念的进步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新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需要用新词语来表达、传递信息,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频繁地接触电脑、电子产品等事物,于是“多媒体”“多系统”“多声道”“多数据”等一系列词语便应运而生且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完善,能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多中心”等词语便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意识的逐渐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多”有作为新兴类词缀的理由,如位置固定、词义抽象类化、构词能力增强等方面的特点,并且在具体使用中有语法和语用上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多”作为类词缀构成的词语数量还在扩大,并且三音节的趋势有进一步增强的可能,对与其相反的语素如“少”或“单”类词构成的词汇可能会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曹保平.汉语类词缀研究述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杨永华.两个新兴的类后缀——“吧”和“秀”[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2007,(8).
[7]王珂,林琳.“多X”词族解析[J].天中学刊,2008,(4).
(刘梓枢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