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甲肝發病情况,掌握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米易县2004——2012年甲肝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共报告甲肝345例,年均发病率18.24/10万;青壮年好发,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5-7月为高发季节。结论甲肝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应继续采取以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关键词】甲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6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31-02
甲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类型,发病率高,病程长,仍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健康问题。该病传染性强,易发生爆发流行,对社会造成影响极大。我县自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发病率也有所下降。为指导今后防控工作,现将2004——2012年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04——2012年共报告甲肝345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为18.24/10万,年发病率在1.44/10万-37.49/10万之间波动。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37.49/10万,以后逐年下降至2010年1.44/10万,2012年回升至7.26/10万,见图1。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全县12个乡镇均有病例,2004——2008年总体发病较高,高发地区为攀莲镇,其次为草场乡、白马镇。2009——2012年各地区发病数与前5年相比处于低发水平。
2.2.2季节分布2004——2008年我县甲肝高发月份为5-7月,2009——2012年高发月份为5-6月。
2.2.3人群分布
2.2.3.1年龄、性别分布男性210例(占60.87%),女性135例(占39.13%),男女性别比为1.56:1。9-34岁组发病较多,共计236例,占总发病数的68.41%。
2.2.3.2职业分布农民占44.64%,学生占29.28%,散居儿童占9.28%,干部占4.64%,家务及待业占3.19%,工人占2.90%,其他职业占6.07%。
3讨论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该病经消化道传染,通过改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提高卫生意识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但预防和控制疾病特异的、最为便捷有效的措施还是免疫预防,较多文献报道证实实施甲肝疫苗免疫策略后有效地控制了甲肝的发病。
2004——2012年共报告甲肝345例,年均发病率为18.24/10万,年发病率在1.44/10万-37.49/10万之间波动。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37.49/10万,以后逐年下降至2010年1.44/10万。2004——2008年该病处于较高发病率水平,自2009年开展3-18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4——2012年甲肝疫情呈现较为明显的长期波动,在经历2010年最低发水平后,2011——2012年又呈上升趋势。提示要加强疫情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职业分布中,农民、学生占比例最大,提示农民、学生为甲肝防控的重点人群,要加强该类人群的监测工作。
我县常年气温较高,人口流动频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卫生、人群卫生习惯得到明显改善,致使人群中的甲肝自然感染降低,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甲肝暴发流行的危险性。因此应加强甲肝的综合防控工作,加强适龄儿童及高危人群的甲肝疫苗接种工作,加大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加强“三管一灭”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防病意识。总之,通过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姚杏娟.常州市1990——2000年甲型肝炎流行态势及防治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2002,14(4).
[2]隨海田,梁小峰,殷大鹏,崔富强,王华庆.中国1990——2006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0,13(5).
[3]伍平,钱晓华.上海市虹口区1992——2005年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和免疫策略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04,6(4).
【关键词】甲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6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31-02
甲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类型,发病率高,病程长,仍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健康问题。该病传染性强,易发生爆发流行,对社会造成影响极大。我县自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发病率也有所下降。为指导今后防控工作,现将2004——2012年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04——2012年共报告甲肝345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为18.24/10万,年发病率在1.44/10万-37.49/10万之间波动。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37.49/10万,以后逐年下降至2010年1.44/10万,2012年回升至7.26/10万,见图1。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全县12个乡镇均有病例,2004——2008年总体发病较高,高发地区为攀莲镇,其次为草场乡、白马镇。2009——2012年各地区发病数与前5年相比处于低发水平。
2.2.2季节分布2004——2008年我县甲肝高发月份为5-7月,2009——2012年高发月份为5-6月。
2.2.3人群分布
2.2.3.1年龄、性别分布男性210例(占60.87%),女性135例(占39.13%),男女性别比为1.56:1。9-34岁组发病较多,共计236例,占总发病数的68.41%。
2.2.3.2职业分布农民占44.64%,学生占29.28%,散居儿童占9.28%,干部占4.64%,家务及待业占3.19%,工人占2.90%,其他职业占6.07%。
3讨论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该病经消化道传染,通过改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提高卫生意识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但预防和控制疾病特异的、最为便捷有效的措施还是免疫预防,较多文献报道证实实施甲肝疫苗免疫策略后有效地控制了甲肝的发病。
2004——2012年共报告甲肝345例,年均发病率为18.24/10万,年发病率在1.44/10万-37.49/10万之间波动。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37.49/10万,以后逐年下降至2010年1.44/10万。2004——2008年该病处于较高发病率水平,自2009年开展3-18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4——2012年甲肝疫情呈现较为明显的长期波动,在经历2010年最低发水平后,2011——2012年又呈上升趋势。提示要加强疫情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职业分布中,农民、学生占比例最大,提示农民、学生为甲肝防控的重点人群,要加强该类人群的监测工作。
我县常年气温较高,人口流动频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卫生、人群卫生习惯得到明显改善,致使人群中的甲肝自然感染降低,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甲肝暴发流行的危险性。因此应加强甲肝的综合防控工作,加强适龄儿童及高危人群的甲肝疫苗接种工作,加大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加强“三管一灭”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防病意识。总之,通过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姚杏娟.常州市1990——2000年甲型肝炎流行态势及防治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2002,14(4).
[2]隨海田,梁小峰,殷大鹏,崔富强,王华庆.中国1990——2006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0,13(5).
[3]伍平,钱晓华.上海市虹口区1992——2005年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和免疫策略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