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记忆与残式图码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唉!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
  我一想起它心中又会惊惧!
  那是多么辛酸,死也不过如此:
  可是为了要探讨我在那里发现的善,
  我就得叙一叙我看见的其他事情。
  ——《神曲·序曲》([意]但丁:《神曲·地狱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进入残雪的小说,有两种路径:一是考据,二是想象。如果还有第三种,那就是考据加想象。哪种路径可行,取决于你的知识、耐心和想象力。所幸我还有那么一点点知识,于是我不自量力地搬出了鼎鼎大名的但丁和他的“序曲”。
  这是危险的,因为和自称“属于文学中层次最高的那一类”(残雪、张杰:《最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哲学的境界——残雪访谈录》,《青年作家》2018年第7期)作品对话,你就得时刻提防“露怯”。但你必会露怯,比如这篇名为《绿城》的小说,它的每个字里都隐藏着刁钻的笑意。它设下重重“路障”,试图阻挡你向意义的抵近;它又在你绝望抓狂时,蓄意露出微弱的“缝隙”。于是,“你要死盯一个地方,敏捷而又执着”。这话出自“绿城”中的神秘女人——姑母,可能也出自1300年一个叫但丁·阿利吉耶里的年轻人想象中的圣使。
  好了,我不喜欢故弄玄虚,我是想说《绿城》的前身是《神曲》。承认这一点没什么不好意思。今天的任何作家都不可能拒绝经典的“影响”,越是原创力旺盛的作家,越是要领受“影响的焦虑”。当然,关键不在你是否承认,而是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净化和再造。恰好,《绿城》就是一个值得测试的样本。从《神曲》这个影响基点出发,让我们来看看残雪的“灵魂行为艺术”(残雪、张杰:《最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哲学的境界——残雪访谈录》,《青年作家》2018年第7期)一路走到《绿城》,都获得了哪些收益。
  一
  小说第一句是:
  “在年过半百时,谢五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绿城。现在这个城市同他小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年过半百,约等于50岁。绿城,是一座视觉的城市,它的突出特征是“绿”,以至于人们在命名它时,本能地拒绝了其他替代词的介入。
  这样一来,时间、人物、地点都齐备了。
  但困惑紧随而至:“绿城”这个名字,从谢五儿时一直叫到他年过半百,叙述者又何以要强调此城“同他小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既然是“完全”,戴在这座城上的那顶标志性“绿”帽岂不摇摇欲坠?换句话说,退隐在小说背景中那片覆盖一切的“绿”,它存在和持守的价值依据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理解这篇小说的第一道关口。
  不过很快,关口便释放出信号:谢五“家的公馆拆迁”,“公馆的原址上盖起了九层的公寓楼。”这是告诉我们,城市的视觉形象在改变,现代物质文明的庞大躯体迅速成形。但,请注意,这里强调了“原址”。原址就是原始地址,它有固定不变的坐标和初始状态。在小说中,这个初始状态指向——公馆。对于姑母和与她前后一起生活的六位老人,公馆就是绿城,就是他们“眼里的映像”的全部。只要这“映像”不變,“绿”,就不变。
  在此,“绿城”呼应了但丁诗句中那座昏暗的、原始的“绿色森林”。但丁把“森林”当作他驰游三界的总体性空间,七百年来,俨然经典。2020年的某个夜晚,残雪也为谢五虚拟了同样的精神属地,只不过在这里,叙述者一再声称此地为“家”。——“家”很重要,连接着古老中国价值谱系的核心。通过“家”,残雪试图创立一部有别于她的西方前辈的“伪经”。
  二
  起初,谢五是不愿意回乡的,因姑母的催促,才勉强成行。这说明,谢五从小说的起点处就是以被动的“客体”存在的,所以他只能将肉体寄放在“公寓”,他是客,是暂时的寓居者。
  姑母是怎样催促他回来的呢?写信。一个电话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费此周折?因为作者想用这种最古老的通信手段提醒我们:作为“家族标志”的姑母,就像旧时公馆里的座钟,拥有与时间交谈的结实品质。
  信中说:“谢五,你该回来看看。我经常听到你爹爹在这栋楼里说话,可见他是常回来看看的。”谢五的父亲去世多年,姑母能听到他说话,除非幻听或者疯傻,否则必有隐情。往后读,姑母的身份一步步得到确认,她就是那个引导谢五漫游“绿城世界”的维吉尔(又译浮吉尔,古罗马诗人,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作者)——《神曲》中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的长者。
  接下来的问题是:姑母会将谢五引向何处?回答之前,首先要判明人物“谢五”的含义。这个名字内在的意思有三。
  意思一:五居一到九的中位,对应“年过半百”,以及《神曲》开首所谓“人生旅程的中途”。
  因此也就有了意思二:新盖起来的公寓楼共“九层”。我们知道,作为《绿城》的前文本,《神曲》里的地狱、炼狱和天堂都可以被解释为有九层。那么,“九层公寓”的对象物究竟是哪一界呢?别急,下文会有答案。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分给谢五的两套单元房都在五层。
  然后导出意思三:无论谢五身处哪一界,第五层已然是他被“绿城”给定的居所。
  三
  总之,谢五终于是回“家”了,并从姑母口中得知,他将在今天深夜和先辈们见面:“那时整个城市万籁俱寂,他们就来了。我已经告诉他们你要来。”
  为什么是深夜?因为深夜,这个城市万籁俱寂;更因为,深夜暧昧、诡异,是秘密行为的天然交际场。
  现在,谢五拿着姑母给的“两套房的钥匙”从一楼上到五楼。“两套房”当然是指分给谢五的两套两居室的单元房。这没问题。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把“两套房的钥匙”简化为“两柄钥匙”,它的前影像就出现了。还记得《神曲》中看守“圣彼得之门”即炼狱之门的那位天使吗?他正是用“两柄钥匙”为但丁和维吉尔打开了通往炼狱的神圣大门。而《绿城》中拔地而起的“九层公寓”,也由此坐实了它的基础形象:炼狱。——炼狱是座山啊,这个庞然大物险峻、高耸,巍然壁立于生命的平原,它存在的唯一理由便是:滤除人心之恶。   从森林到绿城,从绿城到公馆,从公馆到公寓,从公寓到炼狱山,从公寓的第五层到炼狱山的第五层,如果我再告诉你炼狱第五层的功能是洗净人类的“怠惰”之罪,你准会大吃一惊。是的,残雪在仅仅两千字的篇幅内,实施了一项浩大周密的建筑工程,该工程雄心勃勃,目标明确:给人物,不,应该说是灵魂的行动搭建秘密舞台。为此,她不惜瞒天过海,声“西”击“东”,向遥远的地中海之滨借来经典的声音。
  请听《神曲·炼狱篇·第九歌》:
  他从衣服里掏出了两柄钥匙。
  一柄是黄金的,另一柄是白银的;
  他先用白的一柄,后用黄的一柄
  把门开了,因此我得到了满足。
  “任何时候这两柄钥匙中的一柄
  失去效用,在钥匙洞内不能转动,”
  他对我们说道,“这条路就不通了。
  一柄是较为宝贵,但那另一柄
  要有极大技能和智慧才能开锁,
  因为解开那结的就是这一柄。
  我从彼得那里拿来;他吩咐我
  与其把门锁错,毋宁把门开错,
  只要人们拜倒在我脚前就是了。”
  于是他推开了那神圣之门,说道:
  “进去吧,但是我要向你们说清楚,
  谁要是回头看,就得回到外边。”
  沉积在这段引文底部的信息量极大,谢五用钥匙打开第一套房门的瞬间,它便如“圣音”般彻底覆盖了后面的诸多段落,甚至是全部,直到“那结”被解开。
  四
  谢五一进门,就发现了爹爹的巨幅照片,其震撼力不亚于但丁跨过炼狱之门后见到的那面雕有奇妙神迹的墙。第二套房内空无一物,却给他留足了想象、疑惑的空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第二套房“要有极大技能和智慧”的“钥匙”才能打开。那是一把“黄金的”、有关灵魂交往的“钥匙”。
  令人不解之处正在于此。爹爹的巨幅照片为何会镶嵌在“镀金”镜框里,而且挂在墙的“右边”?这简直是对逝者的亵渎和对生者的羞辱。可安排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偏偏是爹爹自己——“是他亲自嘱咐的”,这句话漏出口风,也为谢五布下了重重疑局。“接着谢五又听到自己在说:‘这公馆怎么变成这样了?’”在此,叙述者特别强调:是谢五“听到自己在说”。也就是说,发问的主体并非谢五本人。那么,这声音来自何处?谢五的灵魂吗?这么想是合理的,也最符合逻辑。但从表象得来的逻辑,也可能最不可靠。有一点就无法澄清:住在公寓楼里的谢五,怎么会突然想起“公馆”?他难道不应该问的是“这公寓怎么变成这样了?”事已至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即有人假借谢五灵魂的名义,行移花接木、偷天换日的“勾当”。这个偷换一字——公馆换公寓——而不动声色的高手便是叙述者自己。
  是残雪在迷惑读者,而且她差一点就成功了。她不想让读者轻易地打开那道公馆的“暗门”。而暗门的旋钮一旦启动,读者就应该知道,此时此刻那个发出声音的“自己”也随之敞开,这个“自己”不再独属于谢五或残雪,而属于众多的“我们”、广大的人群。从单数的“自己”到复数的“我们自己”,伴随发声主体的无限扩张,小说的精神边界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延伸。
  “这公馆怎么变成这样了?”
  不妨换种说法:我们的“家”怎么变成这样了?
  这篇小说提出和论证的就是这个问题。
  五
  我认为,残雪到这里才算开启了由致敬经典向抵抗经典的“叛逃”之路。她自信满满地写下“残氏伪经”的“第一句”:“有人不知通过什么办法进来了。”
  进来的是一名叫“谢三”的男子。从他超自然的举止判断,很难说他是一个“人”,那就暂时称为“鬼魂”吧。鬼魂谢三一举解决了谢五的失眠问题,方法是把他带到隔壁的空房间,就是谢五之前进去的第二套单元房。在那里,谢五睡在了一张“看不见的床”上,而且还有枕头和被子。被子来得不明不白,像是变戏法。枕头倒实打实是谢三提供的。但这里有个“漏洞”,之前谢三抱着的是两个大枕头,一个让谢五枕了,那另一个呢?这让人严重怀疑,当晚睡在床上的不止谢五一个,他的旁边必定还有一人。
  是谢三吗?他已经“像一条带鱼游出去了”。那会是谁?我的眼睛一路狂奔,马上寻到了线索——
  第二天谢五醒来,姑母说,昨晚来的是他爹爹,但谢五却坚持只看到谢三。两种说法错位得离谱,却也解开了谜团:谢五的爹爹的确来过,他应该就睡在谢五身旁,但因没有显露身形,所以谢五看不见。
  “看得见”的谢三和“看不见”的爹爹,这听起来多少有些骇人。先别紧张,我想残雪还不至于弄个鬼故事来唬人。她的真实意图有待核实。但根据残雪的一贯做派,她很可能搞的是一场“假面游戏”。问题就在这儿,无论这“假面”以何种形象示人,都必有真身。真身之一是谢三,真身之二是爹爹。可姑母很快又修正了此前的说法,把谢五和读者推向了模糊地带:“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有时就不对他们加以区别了。”“我不是靠外貌的区分来同他们打交道的。”这和谢五刚回来时,姑母误把他当作他爹爹几乎同出一辙。也就是说,在姑母眼里,这个家的人形象高度重合,谢三可以是爹爹,谢五也可以,那些和她一起生活过的老人都可以,年龄、相貌、声音、性别,乃至人鬼的界限消失了。姑母始终在和“一个他们”交往。
  那个“他们”或那个真身,就是記忆。
  终于还是提前揭开了底牌。哎呀,我真是憋坏了,再憋一阵,说不定脑壳就会炸裂。我小心翼翼地替残雪保守秘密,但此时此刻,我受到了来自这个秘密的巨大压制。我确信,现在是向读者坦白的最佳时机,否则下文将会沦为落魄不堪的文字废墟。
  六
  记忆这事很吊诡,很超验,很形而上,可当你把谢五在小说中碰到的几乎所有人用“记忆”来统一,也就明晰了《绿城》的内在伦理:是记忆伸手钳住了大历史的现代人群,它要强行将人拉入体内,把角落和细节的伤口层层剥裂给他们看,他们“怠惰”的灵魂屡屡被提醒,被记取,被淬炼,被洗濯。此处的“他们”,也包括我们。   作为一位自居于“先锋”顶端的中国小说家,残雪深知,要走完“绿城”,就必须为这内心停滞的人群开辟一处看不见的地下区域,它深藏于人类意识的底部,关于家,关于生命,关于混沌的原初形态。于是我大胆猜想,这篇小说的另一位精神导师,应该是但丁的同乡卡尔维诺。卡师有一本书叫《看不见的城市》,其中一篇《轻盈的城市(之一)》写道:
  伊萨乌拉,千井之城,据说建在一个很深的地下湖上。只要在城市范围之内,居民们随便在哪里挖一个垂直的地洞就能提出水来。城市的绿色周边正是看不见的地下湖的湖岸线,看不见的风景决定着可视的风景,阳光之下活动的一切,都是受地下封闭着的白垩纪岩石下的水波拍击推动的。
  结果,伊萨乌拉就有两种宗教形式。一些人相信,城市的神灵栖息在给地下溪流供水的黑色湖泊深处。另一些居民则认为,神灵就住在系在绳索上升出井口的水桶里,在转动着的辘轳上……在所有的水柱、水管、提水器、蓄水池,乃至伊萨乌拉空中高架上的风向标上。这是个一切都向上运动着的城市。
  ([意大利]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密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很明显,残雪近期的写作受“伊萨乌拉”影响很深。这座虚构的城市的边缘至少盘旋着《少年鼓手》(《芙蓉》2020年第1期)和《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上海文学》2020年第2期)。关于这两篇小说,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感兴趣的是“伊萨乌拉”何以成为“绿城”的又一底本。
  据卡尔维诺讲,他最初打算写三个序列:“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轻盈的城市”是后来加上去的一组,主要服务于那些很难归类的“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这倒给了我妄加揣测的空间,比如“伊萨乌拉”可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城市与记忆”系列的一部分?很有可能。从“地下封闭着的白垩纪岩石下的水波”中,我们似乎寻到了某些蛛丝马迹:那“看不见的风景”,作为时间久远的记忆,被封存在地底深处,它的“水波”固执地涌动着,向人间传送着永恒的消息。
  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隐喻的另一头,“绿城”和“记忆”暗影憧憧,看见的与看不见的竞相争逐、隐现。前文提到的谢三和爹爹同时出现即是一例。
  还有一例,爹爹的巨幅照片挂在墙右边的“镀金”镜框里。“爹爹”是记忆的具象呈现,“爹爹”执意于此,反映了记忆的意志;记忆的巨幅照片,像一面巨镜,映现并收纳了人的灵魂;镀金寓意“渡”人成金;那个渡人的大能者便是记忆,他施行上帝的审判,把“信”他的绵羊(灵魂的爹爹)安置在右边。
  当死去的爹爹抽象为记忆,他就成为记忆这个庞大组织的一员,他服从于记忆的指令,也接受记忆的磨洗。所以,你在后面的情节中看到照片换来换去,一会儿是叔爷,一会儿是大胡子老汉,实在不必惊讶,记忆的面孔不同罢了。
  七
  “记忆”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小说异常复杂模糊的图码影像,骤然间变得有序,清晰无比。
  然而,残雪不肯放过我们,她继续偏执地编织着自己的图码。
  我不服呀,还别说,颇有些死磕到底的劲头。我想象自己是麦家长篇小说《解密》中的容金珍,不破译所有图码绝不言弃。
  首先,鉴于记忆“大发现”的丰厚回馈,以及“伊萨乌拉城”底本的启示,不难判断,真实的绿城是肉眼凡胎看不见的,它潜伏在“九层公寓”地下的“原址”和历史时间的远方,唯有那个叫“灵魂”的虚物方能畅行无阻。
  记忆选中了谢五,他肉身的外衣被褪去,只能靠灵魂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灵魂出窍”发生在他回家后的当天深夜,手表上的指针显示:一点四十分。
  ——在一点四十之前,谢五睡了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很短,但却足以改变这篇小说的时间和空间。与普遍化的宏大历史时空并行的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悄然来临。还是进房间来的谢三说的好:“起先他看到的是假象。”这是在暗示读者:“真象”到了,你小子好自为之。
  顺便说一句,真象世界如千井之城伊萨乌拉,记忆的神灵既栖居在“心脏”深处,也住在遍布全境的“血管”和“毛孔”中,那以“公寓”之名显形的公馆,就像“伊萨乌拉空中高架上的风向标”,人们在那里感知神灵的呼吸。
  八
  对“残式图码”的破解清单如下:
  1. 图码:谢五跟谢三走进第二套房,并睡在看不见的床上。真象:第一套房是伸向記忆的通道,第二套房才是记忆的中心地带;他当时处于“似睡非睡的中间状态”,还无法看到记忆的形象。
  2. 图码:谢五当晚睡得昏天黑地,而且没有做梦。真象:他的灵魂已进入梦中,无须再梦。
  3. 图码:第二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真的躺在一张大床上。房间里还添了餐桌、椅子、沙发等家具。真象:他彻底走进记忆给定的时空,本来看不见的就都看见了。
  4. 图码:姑母和谢五争辩前一晚来的究竟是谁后,突然沉默了,“接下来她仿佛怕同谢五说话了”。真象:这个谢三很可能是不请自来,先前姑母未加以区分,主要是经验惯性使然,现在一定是意识到了什么,又担心谢五继续追问。
  5. 图码:谢五记不清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只记得一个光头,一种模糊的担忧的表情。他同爹爹,还有家中的老人们的关系也是很模糊的”。真象:光头和模糊的担忧的表情,象征人类普遍性的遗忘本能和拒绝反思机制;提到与爹爹和家中老人的关系,只是这种本能机制的情境化。
  6. 图码:下午在公寓大门口看到两个脸熟的妇女,却遭漠视。真象:遗忘本能的双向对等互换。这个段落表明,谢五一旦走出“公寓”,也就越界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重现。
  7. 图码:姑母说绿城从来没有变化。真象:她指的是原址的、地下的、记忆的、“看不见的”绿城。
  8. 图码:听姑母说绿城没变,谢五“将这话同她讲的关于临终的眼里的映像的话联系起来,不由得背脊骨发冷”,刚好姑母叫他帮着揉面,紧张情绪才得以缓解。真象:谢五以为到了阴曹,正和鬼魂对话;揉面是日常生活景观,意味着姑母也要吃东西,不是鬼魂。   9. 图码:姑母说“家里夜间的游戏太精彩,你不回来看一看,这家族的记忆不就断了吗?”随后目光如刀地瞥了谢五一眼。真象:姑母看似提醒,实则警告谢五,他有责任接续家族记忆。
  10. 图码:姑母包饺子给谢五吃。真象:预示他将和家中先辈们团圆。
  11. 图码:姑母叮嘱谢五记住某个“入口”,否则“他就既不能退出,也不能进去”。真象:入口,暗指进入“记忆核心”的入口。——谢五进入记忆世界的流程是:九层公寓(郊区)—第五层(城区)—第二套房(主城区),而进了这个入口,也就算到了记忆“主城区”的核心。当然,核心的核心是记忆本体,那得看谢五能否抵达小说的“终点”。
  12. 图码:谢五觉得姑母的预言与事实有偏差,“她说昨夜‘他们’要来,却只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他们’也不知道”。真象:暗示“谢三”是“他们”的统一体,如耶稣基督兼先知、祭司、君王的职分。
  13. 图码:第二天深夜又遇到了那个自称“谢三”的人,却还是看不清他的脸。真象:谢三是家族里“他们”的脸的叠加,自然面目模糊。
  14. 图码:“谢三”对他说:“光等是等不来的……”真象:一语双关,除断句为“光等,是等不来的”,还可以断为“光,等是等不来的”,后者接应下文刺眼的灯“光”,也预示记忆的灵光即现。
  15. 图码:谢五出了公寓,发现灯光反常的亮。真象:这次出公寓是在深夜,我们可以想象,深夜等于“地下”,是记忆世界的景象,与下午出公寓散步有本质差异。
  16. 图码:谢五跟叔爷骑“空气马”,叔爷说谢五之所以体会不到腾空,是因为还不适应这种生活,又说风吹在谢五脸上,就说明他入门了。真象:谢五不适应的是记忆和反思;“风吹在谢五脸上”,暗指记忆之灵的力量已被谢五感知。
  17. 图码:叔爷带谢五到小酒馆,让他陪几位爷爷说说话,并交代:“别看他们睡着了,其实脑子清醒得很!”真象:肉体已死,灵魂犹存。
  18. 图码:谢五一连串发问后,有人鼓了三下掌,却不知是谁鼓掌。真象:应该是“谢三”,即家族长辈的集合体。
  19. 图码:谢五冲出酒馆,回到姑母家。姑母夸他“表现得还不错”。真象:这是谢五第一次进入记忆的核心,能够找到入口并鼓起勇气与记忆的信徒——家族里死去的老人对话,实属难得。
  20. 图码:谢五上楼打开第二套房门,见屋里坐着一个人说:“我就是你隔壁那照片上的人。”真象:此人还是谢三,既然他是“他们”的统一体,那么他也可以是记忆的本体。
  21. 图码:那人让谢五数“目”字,数到一百就会入睡。真象:中国传统说法,百年之后,人即瞑目。
  22. 图码:谢五数到五十就入梦了。真象:五十是一百的中间数,与谢五“年过半百”的岁数暗合,也照应三个死人所谓的“夜半时分”;他只数到了五十,所以是“入梦”;此事发生在谢五回来的第二个夜晚,恰处于三个夜晚之间。
  23. 图码:他梦见自己同三个死人打架,三人异口同声:“夜半时分,绿城的地底响起我们的喃喃低语。”真象:“异口同声”,证明他们的声音就是记忆的声音;此刻,谢五对“融入”记忆世界仍存疑虑,所以“打架”。
  24. 图码:“谢五被他们缠得难受,赌气地抓起桌上的酒瓶又喝了一口。”可他的房间内并无酒瓶。真象:他的灵魂已在梦中重回酒馆。
  25. 图码:酒馆对面的白墙上嵌着爹爹的脸,后又换成叔爷的脸。真象:呼应上下文提及的巨幅照片换来换去一事;另一方面,也象征记忆被挤压在“夹缝”中的危险处境。
  26. 图码:爹爹抱怨说:“你看看绿城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就连走路都会随时踩着尸体。”真象:此处的变,指现代工具理性对历史和记忆的傲慢榨取,比如九层公寓“拆除”了公馆固有的“家”的属性。
  27. 图码:叔爷哀号丢失了马。真象:实际上是记忆被遗弃了。
  28. 图码:第三天早上谢五醒来,姑母说:“如今你爹爹的性格已经改变了很多,他成了一位和蔼的老爹。”这让谢五百思不得其解。真象:姑母曾说爹爹是“硬汉”,现在又说“和蔼”,暗示爹爹形象的棱角正在被稀释,谢五再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爹爹就会在他的记忆中彻底消失。
  29. 图码:谢五听到姑母家门外有个人总在哭,“姑母说那个人不在门外,在很远的地方,多半是在城市的下水道里。谢五之所以听到那人在门外,是因为他的听觉变得十分敏锐了。他还会听到更多的声音,绿城有个地下世界,夜深人静时,那下面的人们可以吵翻天”。真象:真实的绿城在地下,在深夜,在“现实”的远方;谢五通过前两夜的习练,已经逐渐和“异域”达成一定的默契,所以听觉敏锐起来。
  30. 图码:谢五在姑母家的电视机上看到叔爷的“异象”。真象:这就像上帝的默示,招引谢五径入记忆本体,而非“管辖”的区域。
  31. 图码:姑母嘱咐谢五下次再见爹爹他们时,一定要“问他们要一样东西,然后将那东西死死地抓在手里”。真象:要死死抓住的是记忆。
  32. 图码:姑母说谢五的房间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可谢五发现除了照片换成一个大胡子老汉,并无乱象。真象:大胡子老汉是记忆的终极形象;谢五看不见乱,是因为他的灵魂还没有进入记忆本体;照片互换可能是这“乱”的根源,记忆本体要将所有的“他们”合成一个形象,不容易啊。
  不容易的还有我。清单列毕,谢五也该履行他最后的义务:向太初的绿城索要丢失的东西。
  九
  他能要到吗?这个疑问背后还回响着一个忧虑的声音:我们能寻回那个盛放着永恒安宁的家吗?能!读者的回答是那么肯定。至少在这篇小说中,我们怀有善意的期待。然而,一篇值得阅读的小说,最不该的就是让我们一眼看到尽头。它总是在“理所当然”的轨道上滑向“意外”。
  在《绿城》中,这场意外仍然秉持着残雪惯常的写作性格:象征性的“奇迹”。
  比如信紙上那个神秘地址:三角塘,八十三号,绿城西。在这十个字的阴影下可能埋设着“地狱”(但丁《神曲》中的地狱呈漏斗型)、“三面镜子”(《神曲·天堂篇·第二歌》中,俾德丽采为使但丁醒悟所用的比喻)、“地下湖”(卡尔维诺所描述的“伊萨乌拉城”建在一个很深的地下湖上)以及中国传统生死观中的某些元素(八十三在八十四之前,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去哪儿呢?去西天呗)。它们共同指向一个含义不明的混沌世界。它是地狱,也是人间炼狱和极乐的西天。而能将谢五带到这里的,只能也必然是那不可知的最高神灵。在小说中,它被小女孩捡到的那本“族谱”确指为记忆之灵。
  但我不是考证家或经学家,我无意把这篇文章写成《绿城》的注本。事实上,我已经在前面的“破解清单”中疏通了必要的脉络,现在我们只需直奔小说的终点。
  终点处,记忆的“圣子”(小女孩)试图用“奔跑”之罚来惩戒并洗涤谢五的“怠惰”,但意外出现了:谢五断然拒绝。尽管他的一只脚已经跨入记忆的门槛。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拒绝,来得突兀,却也有一种自洽的庄重。毕竟,谢五此次“会晤”的根本职责不是被记忆俘虏,而是要重新界定我们的来源,给人类的生活找回历史的根基。
  我认为,谢五是找到了,不是找回“家”,而是找回“家”的记忆,并把它铭刻在心灵至深之地。他终于明白,自己只是一个“闯入者”,一个人过五十岁的中途需要“知天命”的守望。残雪也希望我们找到。她在这篇小说中费尽心机地喊:“我们——我们!”就是要我们领略“家乡之美”,我们看见它,认领它,接续它,然后守望它。
  ——但我必须申明:我对这部“伪经”中过度折叠的“残式图码”一点也不领情。我的理由是:小说不是圣经,也不是诗歌。即便未来某一天,小说真的获得了圣经的合法性,它也必会为自己的“比喻”找到畅通人类经验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仍然踟蹰在《绿城》的边缘。这个事实也雄辩地证明:我就是被“马太效应”驱逐的那部分人。
  难道残雪的真实意图在这里?“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圣经·马太福音13·12、14》)我不知道。
  责任编辑 陈少侠
其他文献
2016年伊始,网络上流行一首歌曲名为《童话镇》,这首歌覆盖了较宽广的年龄段,引发了无数人的共情。俞妍的短篇小说《童话镇》也氤氲着同题歌曲的韵味,令人唏嘘感伤,也让人看清了生活真相,写出了主人公从成长幻梦到中年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再到重铸希望重新出发的生命时光。这是小说版的“童话镇”,真切、可信,具体而微,每一天都和我们的生活迎头相遇。  1.童年幻梦及其成长体验。李天、吴海和“我”,是小说《童话镇
期刊
妈的,你只有十八岁啊!徐婉婷想。芮崎,你真是个铁石心肠的野东西!徐婉婷想着,痛苦而又甜蜜地抱紧芮崎。芮崎穿着高中校服,《大逃杀》同款,徐婉婷的手紧抓他的后背,抓在校服上。两人的嘴唇贴在一起。舌尖轻轻触碰,像地洞里两只粉嫩的幼鼠。他们深吻起来,呼吸犹如潮汐。  亲吻前徐婉婷曾用纸巾擦拭芮崎额头和双颊上的油腻。芮崎是油性皮肤,蹭得徐婉婷厌烦。芮崎说,在汽修厂忙到现在没顾上洗脸。说这些时他很平静,捷达车
期刊
读了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乡村医生》,当看到老人“坐在人间的车子上,驾着非人间的马”,我们决定约残雪老师的作品,邀请一种文学表达上的不确定性。  残雪本名邓小华,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善于在小处展现一种撕裂和變形,善于“胶转”人类内心深处的影像,再予以反刍和杂糅,最后在我们熟睡时慢慢剥茧和抽丝。小说《绿城》依然如此:作者根本就不打算在现实的经验里建造自己的“文学恐龙”,而是醉心于在梦幻中摧
期刊
是三十年前的秋天,我去鲁西平原深处看望诗友,到了他所在县城,已是黄昏,在旅馆租了辆自行车,离他所居住的村子,还剩三十多里路。  出县城,天就进入了夜幕。那是第一次走这还没有铺上柏油的乡间公路,中秋早过了,天气变得更凉爽清澈,一些村庄像许多的岛屿散泊在平原的暮色里。那夜显得发青,而天空是一种深蓝,我沿着乡路,穿过桥梁和树林。秋夜乡下,鼻翼翕动闻到的是满布着成熟兼有腐朽玉米秸秆和割掉豆叶烂掉的味道,還
期刊
九月五日的城门与街道  【皖·安庆迎江区大南门街区】九月五日清晨,我又一次在寻找那段南城墙,和开在南城墙门洞中的门。  但始建于南宋的安庆古城墙,已相继塌陷在往日的岁月里,成为我们脚下泥土深处的残砖碎片,今日的大南门,抑或往昔的枞阳门、正观门、康济门、集贤门,自然不会在古城墙那东南西北的门洞中,再次被攻城的敌军撞开,被城内的兵士关上。即便安庆城南沿江岸线今日仍然建有城的“墙”,那也不是军事防御设施
期刊
小说名为《童话镇》,喜欢流行歌曲的读者自然会联想起前几年流行的同名歌曲《童话镇》。当然,这只是毫无根据的即兴联想,读完文本,朦胧的认识瞬间清晰。小说以李天来“我”家为“我”儿子小乐拍摄钢琴视频为开端,展开了李天、吴海和“我”——三个童年发小的中年窘况,牵引出三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故事。三代人都曾拥有自己的“童话”。如年轻的父母辈们:吴海的妈妈想当歌星;“我”的母亲念着华兹华斯的诗歌,追寻着将要逝去的
期刊
在北纬40度,有个民主国家米思罗国。在这国度里,有个医生叫杰克。杰克本来是个著名的医生,可是,因为近几年发生了许多医患矛盾,人们看到医生就不顺眼。杰克被连累了。  日子在矛盾中前行。杰克依旧潜心钻研医理,努力医治病人。一年,有人病了,症状是发烧、咳嗽、拉稀。杰克心情沉重,他行医多年,还没见过这种病人,不久,发热病人越来越多,杰克想,这可是个大问题,稍有不慎,会不会引起社会恐慌?他想了好久,决定告诫
期刊
刚刚进入腊月,刘大妈就给在武汉的儿子新明打电话,问他回不回来过年。  去年春节,新明在单位值班。过年一家人也不能团聚,刘大妈心里酸酸的,三十那天和老伴草草吃了几口就躺下了。这次新明说回来过年,却定不下回来的日期。刘大妈不放心,又拨通了他的电话:“明啊,回来的日子定了没?”新明说三十中午能到家。顿时,刘大妈乐得眼眉都挤到了一块:“三十回来,正好团年。”  挂了电话,刘大妈打开冰箱看了看,決定到超市买
期刊
一  在志愿者中,他有点傻。他在防控点的具体工作是负责超市与小区的配送对接,再具体点说,就是超市的配送物品到了,他负责通知居民来拿。  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很不简单。  配送单是居民自己下的,然后发送给了负责配送的超市代表。居民与超市的对接,有什么问题也应该是居民与超市的事,与他没什么关系。  但是居民拒收就与他有关系了。  拒收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还是菜不新鲜,居民对缺货替代品不满意等。  居民
期刊
怎么说张迁宇好呢,预谋,还是泄愤?!  奥比昂红酒才喝半瓶,张迁宇便急吼吼说要赶飞机,鸟友催好几回了。多口袋摄影马甲披上,黑色长器材包挎上,还不忘戴一顶迷彩圆帽,高大的身段更显魁梧,出征的将军似的,砰地把门带上,一股风从门口旋了进来。留下我和高琪坐在饭厅大眼瞪小眼,好像这套刚入伙的新房是我和她的。不知道是入伙时间没选对,还是张迁宇出行的日期赶了巧。总之,我和高琪两个人留在这套跟我无关的新房里,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