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尤为重要。语文教育自然也能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它的作用。
结合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学生年龄特点来看,在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尤其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呢?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由于青少年具有敏感、好奇、善于模仿等心理特点,他们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大多依靠直观感觉,所以教师的良好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重。一个得体大方的教师,自然会给学生一种清爽、洒脱之感,在刹那间引发学生在审美情趣上良好的反应,进而在感情上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反之,一个衣冠不整和浓妆艳抹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已不正焉能正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及品质,是其内在的本质体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主观素质上多做一些努力,使自己成为"师的表率"、"生的榜样",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必然学生相互仿效,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校貌。
另外,教师本身所具有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出众的语文专业知识、优越的语言艺术感染魅力,更是一个语文教师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向往与遐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其本身就应有一桶水。"可从现代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晓各种文体的教学技能,并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吸收他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能时刻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使之形成理论、经验。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对教师的相貌、衣着等外在要求上要远远低于对教师本人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知识水平的要求,大部分的学生都渴望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能够遇到一个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的好教师,这样方能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我在与学生长时间的接触中,对这一点则有更深的体会。实践和调查表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内在的素质修养水平,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一个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搞好语文教学,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其次,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变换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师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前不久提出的"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口号正体现了这一点。中学教师传道授业的机会区别于小学教师传授知识中存在的随机性。40分钟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寸阴尺璧,一刻千金,谁能够充分地驾驭课堂,谁就是无可厚非的好教师。因而,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刘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引音乐入教。
匈牙利的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入肺腑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的血液。"的确,喜爱音乐的人都会晓得它的魅力,把它引入语文教学中来,可以说是扣开艺术大门的一种手段。
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就大量运用了音乐教学。譬如在教戴望舒的《乡愁》一诗,深情地配乐朗诵,加上适当的内容点拨,使学生认识到思乡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平等、自主的尊重与患难与共的坚贞。在讲《乡愁》一诗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营造了对母爱的深切温习,继而引起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的眷恋。而学生晶莹的泪花,就是对这堂课最好的评价。
2.引古典文言诗句入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典诗词的积累,加强了对学生灵性与悟性的培养。例如:在班级开展名句接龙活动,让学生在这平台自由展示知识的积累,或者让学生用名句来写作文开头,创设意境体现文采,这都是相互学习的好机会,也能由此而彼的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激趣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亲身感受了的东西,他才会深有印象。"间接得来的经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只能称之为经验,而体尝不到刻骨铭心。要想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验到课本中选文的内在思想精华,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唾沫星子横飞,莫不如给机会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即便没有收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效果,恐怕也会略得其中三味。
例如,讲《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老师自己扮演裁缝,用幽默和激情的口吻讲述故事,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讲到皇帝光着身子招摇过市时,有学生提出台前表演,通过表演更形象的地体会了皇帝的那种愚昧相;讲《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在表演中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学习的艰辛,由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毅力,把握有力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4,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新颖别致。
40分钟的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地把握脉搏,问题设计的技巧也有一定研究。问题设计好了,就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例如:我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便设计了一系列层层相扣的问题:先是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问:"如此的月色中作者为何无眠?"来整体感知课文背景;然后提出"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成为闲人?"直接切入教学任务,触摸重难点,深入剖析文章,来突破重难点。
如果说课堂的40分钟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经",那么课后的巩固与广泛积累就是学习语文的"纬"。"经纬"有机的结合,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余生活,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1、师生共同练笔。选优秀的日记、作文在年级中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2、定期举行各项竞赛活动,加强竞争意識。在教学中定期开展《古诗词默写竞赛》、《成语接龙竞赛》、《美文竞赛》等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在班级以内办手抄报,在校园之内举办文学社。增进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迅速而真实地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扩大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范围。
5、广泛阅读,使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假期建议学生阅读名著三篇,大量背诵课本外的文言文诗词,古典精美散文,加强古诗文的阅读与积累。相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社会极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育承担这空前绝后的历史任务。我们深感语文教学之路的艰辛和任重道远,相信有了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这些体会,语文学科会有更大的科研空间!
结合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学生年龄特点来看,在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尤其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呢?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由于青少年具有敏感、好奇、善于模仿等心理特点,他们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大多依靠直观感觉,所以教师的良好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重。一个得体大方的教师,自然会给学生一种清爽、洒脱之感,在刹那间引发学生在审美情趣上良好的反应,进而在感情上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反之,一个衣冠不整和浓妆艳抹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已不正焉能正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及品质,是其内在的本质体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主观素质上多做一些努力,使自己成为"师的表率"、"生的榜样",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必然学生相互仿效,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校貌。
另外,教师本身所具有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出众的语文专业知识、优越的语言艺术感染魅力,更是一个语文教师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向往与遐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其本身就应有一桶水。"可从现代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晓各种文体的教学技能,并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吸收他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能时刻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使之形成理论、经验。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对教师的相貌、衣着等外在要求上要远远低于对教师本人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知识水平的要求,大部分的学生都渴望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能够遇到一个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的好教师,这样方能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我在与学生长时间的接触中,对这一点则有更深的体会。实践和调查表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内在的素质修养水平,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一个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搞好语文教学,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其次,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变换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师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前不久提出的"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口号正体现了这一点。中学教师传道授业的机会区别于小学教师传授知识中存在的随机性。40分钟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寸阴尺璧,一刻千金,谁能够充分地驾驭课堂,谁就是无可厚非的好教师。因而,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刘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引音乐入教。
匈牙利的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入肺腑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的血液。"的确,喜爱音乐的人都会晓得它的魅力,把它引入语文教学中来,可以说是扣开艺术大门的一种手段。
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就大量运用了音乐教学。譬如在教戴望舒的《乡愁》一诗,深情地配乐朗诵,加上适当的内容点拨,使学生认识到思乡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平等、自主的尊重与患难与共的坚贞。在讲《乡愁》一诗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营造了对母爱的深切温习,继而引起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的眷恋。而学生晶莹的泪花,就是对这堂课最好的评价。
2.引古典文言诗句入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典诗词的积累,加强了对学生灵性与悟性的培养。例如:在班级开展名句接龙活动,让学生在这平台自由展示知识的积累,或者让学生用名句来写作文开头,创设意境体现文采,这都是相互学习的好机会,也能由此而彼的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激趣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亲身感受了的东西,他才会深有印象。"间接得来的经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只能称之为经验,而体尝不到刻骨铭心。要想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验到课本中选文的内在思想精华,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唾沫星子横飞,莫不如给机会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即便没有收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效果,恐怕也会略得其中三味。
例如,讲《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老师自己扮演裁缝,用幽默和激情的口吻讲述故事,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讲到皇帝光着身子招摇过市时,有学生提出台前表演,通过表演更形象的地体会了皇帝的那种愚昧相;讲《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在表演中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学习的艰辛,由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毅力,把握有力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4,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新颖别致。
40分钟的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地把握脉搏,问题设计的技巧也有一定研究。问题设计好了,就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例如:我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便设计了一系列层层相扣的问题:先是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问:"如此的月色中作者为何无眠?"来整体感知课文背景;然后提出"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成为闲人?"直接切入教学任务,触摸重难点,深入剖析文章,来突破重难点。
如果说课堂的40分钟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经",那么课后的巩固与广泛积累就是学习语文的"纬"。"经纬"有机的结合,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余生活,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1、师生共同练笔。选优秀的日记、作文在年级中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2、定期举行各项竞赛活动,加强竞争意識。在教学中定期开展《古诗词默写竞赛》、《成语接龙竞赛》、《美文竞赛》等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在班级以内办手抄报,在校园之内举办文学社。增进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迅速而真实地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扩大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范围。
5、广泛阅读,使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假期建议学生阅读名著三篇,大量背诵课本外的文言文诗词,古典精美散文,加强古诗文的阅读与积累。相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社会极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育承担这空前绝后的历史任务。我们深感语文教学之路的艰辛和任重道远,相信有了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这些体会,语文学科会有更大的科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