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鲁迅先生的杂文思想深刻,对于中学生而言,准确而透彻地掌握其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就简单地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掌握作者的观点,稍稍分析一下作者的论证方法。文章该有的要素在教学中都有涉及,但这些大多为学生被动授予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篇文章的学习而改变什么,提高什么。学生再遇到一篇杂文,还是难以理解。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自然是十分忌惮杂文学习,至于论辩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十足的空话。
到底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本文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索。
一、以文本为本,进行多向度研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必须要先占有“米”。具体来讲,学生必须充分研读教材文本。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层面的研读是首要之事。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在文本研读方面大多为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但是从考试角度来看,命题者的设题往往既注重整体感知,也关注重点字、词、句含义和作用的解读。如,对《拿来主义》第一段中“发扬国光”含义的理解,如果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它是指对国家精髓的展示和宣扬,带有肯定的意味。这是从词法结构进行分析的,但如果从句法结构进行分析,这个短语所处的上下句环境就暗示了它在此处是暗含贬义的。为此,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字、词、句、段、篇章的含义,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结构。然而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淡化了对汉语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此背景下,指望学生能够精准把握文本内容当然是虚妄之事。
再次,需要引导学生上升到思维层级进行理解。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它是學生成为当代合格乃至优异公民的必备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训练平台和媒介,而杂文阅读训练就能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如,就《拿来主义》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出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借社会现象引入议题和论点,继而再给出具体方法的论证思维。向文本学习,学生也可以模仿写出类似的文章或进行类似的口语交际,例如就某一议题的辩论。经由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会得以提升,假以时日,他们也会成为睿智之人。
二、以名师为师,进行多维度学习
教师中存有一个相当可怕的现状——固守自己的一套做法,很少主动学习与借鉴别人特别是名师的做法。实际上,打开心灵的窗户,呼吸新鲜的空气,倾听名师的声音,实乃不少教师当下的迫切之事。
首先,是学习名师处理教材文本的方式。同一篇文章会有若干个人去教,有的人教得成功;有的人固守陈旧方式,变得庸庸碌碌。教是为了学。广大教师必须从名师名例中获取教益。如,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王建老师就将《拿来主义》的教学浓缩成三个共性问题,这个选择看似简单,实则融汇了教者的心力与智慧,他将问题的解决与课文的梳理、挖掘有机融合起来,效果很好。
其次,是学习名师提升学生素质的方式。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为此,聪敏的教师总是懂得调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以自我为主的尝试与矫正中品味收获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新一轮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素质自然会得以提升。
三、以大纲为纲,进行多元性革新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高中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参照依据。就阅读教学而言,《大纲》也有相对的规定。为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作出回应性的革新。
首先,要关注阅读效率。必须想方设法加强文本阅读限时训练。其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的理解层面上,强调个性化解读,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质疑。如,鲁迅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应该引起疑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什么被鲁迅先生否定?探究之后,可以发现他是借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象征主义”,而最终服务于推崇“拿来主义”的。在此基础上,个性化的质疑反而起到了深化文本理解的功用。再次,要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性设题。通过设题的方式给学生一个能力提升的感召方向,并通过相互切磋式的作答,学生的文本阅读必然进入一个更加高级而高效的层次。
《拿来主义》的精髓是先占有,然后挑选。而教学的精髓也是先占有,学生占有文本,从中挑选疑问点、精华处,继而探究、咀嚼;教师也要占有,占有先进的教学方式,占有《大纲》,让教学活动体现语文色彩,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的占有就是拿来,就是求新,很值得实践、完善与期待。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就简单地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掌握作者的观点,稍稍分析一下作者的论证方法。文章该有的要素在教学中都有涉及,但这些大多为学生被动授予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篇文章的学习而改变什么,提高什么。学生再遇到一篇杂文,还是难以理解。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自然是十分忌惮杂文学习,至于论辩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十足的空话。
到底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本文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索。
一、以文本为本,进行多向度研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必须要先占有“米”。具体来讲,学生必须充分研读教材文本。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层面的研读是首要之事。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在文本研读方面大多为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但是从考试角度来看,命题者的设题往往既注重整体感知,也关注重点字、词、句含义和作用的解读。如,对《拿来主义》第一段中“发扬国光”含义的理解,如果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它是指对国家精髓的展示和宣扬,带有肯定的意味。这是从词法结构进行分析的,但如果从句法结构进行分析,这个短语所处的上下句环境就暗示了它在此处是暗含贬义的。为此,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字、词、句、段、篇章的含义,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结构。然而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淡化了对汉语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此背景下,指望学生能够精准把握文本内容当然是虚妄之事。
再次,需要引导学生上升到思维层级进行理解。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它是學生成为当代合格乃至优异公民的必备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训练平台和媒介,而杂文阅读训练就能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如,就《拿来主义》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出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借社会现象引入议题和论点,继而再给出具体方法的论证思维。向文本学习,学生也可以模仿写出类似的文章或进行类似的口语交际,例如就某一议题的辩论。经由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会得以提升,假以时日,他们也会成为睿智之人。
二、以名师为师,进行多维度学习
教师中存有一个相当可怕的现状——固守自己的一套做法,很少主动学习与借鉴别人特别是名师的做法。实际上,打开心灵的窗户,呼吸新鲜的空气,倾听名师的声音,实乃不少教师当下的迫切之事。
首先,是学习名师处理教材文本的方式。同一篇文章会有若干个人去教,有的人教得成功;有的人固守陈旧方式,变得庸庸碌碌。教是为了学。广大教师必须从名师名例中获取教益。如,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王建老师就将《拿来主义》的教学浓缩成三个共性问题,这个选择看似简单,实则融汇了教者的心力与智慧,他将问题的解决与课文的梳理、挖掘有机融合起来,效果很好。
其次,是学习名师提升学生素质的方式。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为此,聪敏的教师总是懂得调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以自我为主的尝试与矫正中品味收获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新一轮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素质自然会得以提升。
三、以大纲为纲,进行多元性革新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高中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参照依据。就阅读教学而言,《大纲》也有相对的规定。为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作出回应性的革新。
首先,要关注阅读效率。必须想方设法加强文本阅读限时训练。其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的理解层面上,强调个性化解读,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质疑。如,鲁迅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应该引起疑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什么被鲁迅先生否定?探究之后,可以发现他是借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象征主义”,而最终服务于推崇“拿来主义”的。在此基础上,个性化的质疑反而起到了深化文本理解的功用。再次,要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性设题。通过设题的方式给学生一个能力提升的感召方向,并通过相互切磋式的作答,学生的文本阅读必然进入一个更加高级而高效的层次。
《拿来主义》的精髓是先占有,然后挑选。而教学的精髓也是先占有,学生占有文本,从中挑选疑问点、精华处,继而探究、咀嚼;教师也要占有,占有先进的教学方式,占有《大纲》,让教学活动体现语文色彩,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的占有就是拿来,就是求新,很值得实践、完善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