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缘竹壶”形态、意蕴、综合三方面的审美探讨,论证竹的元素与壶的造型一旦完美结合,清新自然的外在形态会让人赏心悦目。壶缘于竹,人缘于壶;竹生壶上,情系心中。随着人们的审美习惯,还能品味到蕴涵其间的传统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让性灵得以陶冶。
关键词 缘竹壶;形态审美;意蕴审美;综合审美
紫砂壶有着赏、用兼备的两大功能。首先是因紫砂泥的材质独特,使其成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实用器皿,其次是有着丰富的艺术韵味,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紫砂壶的造型形态千姿万状、精彩纷呈,为爱壶的茶客、藏家、玩家能满足各自的喜好,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其中一款以自然界“竹”的元素寓入壶体造型的紫砂壶,自古至今就得到众人追捧,更深得文人墨客、名流雅士的珍爱。
竹形壶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受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竹的外在形态清新、飘逸,内在品性优雅、高洁,作为“岁寒三友”、“四君子”之一,它的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仰慕敬佩,同时竹还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物。然而,将竹的形象寓入壶艺造型中,需经艺术提炼和加工,才能使壶的形态美和内在美相互映衬,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壶缘于竹,人缘于壶;竹生壶上,情系心中。“缘竹壶”(见图1)即是根据竹的自然形态经取舍提炼,按照美学规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的一件竹形壶,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美论证。
1 形态审美——追求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竹,生长在丘陵山区,不畏土壤贫瘠,不畏碎石掺杂,竹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蔓延牵展,竹鞭上暴出新芽生长成笋,笋从泥中顽强地顶出,雨后春笋几天工夫就窜成几十米高的参天秀竹,几株竹不用几年就能成一片竹林。古往今来,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是多种乐器制作的原材料,竹笋是一种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佳肴;粗大的竹干可用来做砌屋的梁椽,细小的可成为锄耙的竹柄,竹筒可劈成篾编织箩筐、菜篮、席枕等,长长的竹竿可成为晒衣的晾杆,还可扎成脚手架、围成竹篱笆,即便是细碎杂乱的竹枝条,也可用来扎扫帚。及至现今,随着科技的发达,经处理加工压成块状的竹板可制成经久耐用的砧板、茶海、台凳面板等生活用品或雕镂刻绘成形式多样的竹工艺品……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或是将来,人们都离不开竹。竹,与人类结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人们在经历了紧张忙碌奔波劳累后,愈发向往着能摆脱城市的拥挤喧嚣,徜徉在竹林的小径上自由自在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风从竹林吹过如拨弄琴弦弹响起妙曼的乐章,看风吹竹林掀起像海涛一般的绿浪,该是多么的舒心惬意。
宜兴多竹,竹的海洋与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的世界一道闻名中外,构成宜兴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多才多艺的陶艺家们,在欣赏竹海美景时触动了创作的灵感,于是多有把竹的形态特征寓入壶艺造型中的“竹器”紫砂壶作品问世。
“缘竹壶”的创作理念也源于竹的形态感化,并经艺术加工和提炼,采用光素圆器成型工艺和塑器捏塑工艺综合而成。壶身是以打泥片围身筒拍打成型,壶身腹部增设一道凹线装饰,象征竹干的结节;压盖的坡面轴心处设立一颗珠荠形钮,中部刹凹,与壶身形态上下呼应;曲流根部的“竹结”凸现,并从竹结旁生长一根竹枝,曲弯顺延至壶腹,三、二片竹叶贴塑于壶身,灵动舒展;壶把似一根弯曲充满韧劲弹性的细竹杆,结节与槽路同在,鲜活明朗。因此,“缘竹壶”的外在形态通过简洁的塑造和点缀,将竹的生长形态进行栩栩如生的刻划,是符合竹的自然面貌和生长规律的。同时,它的形态虽然是由紫泥制成的,却有一股柔韧、绵和活生生与自然形态吻合的清新之气,在蓬蓬勃勃地升腾。“窥一斑可见全豹”,从壶的外形上即可让人们领略到清新、自然的竹林景象与风貌。
2 意蕴审美——追求高尚、吉祥的艺术效果
“缘竹壶”的造型形态是“竹”,可又不完全是“竹”,而是通过外形的直接形象塑造,借以渲染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节和烘托虚心向上的高尚品性,同时营造吉祥的氛围。
“缘竹壶”的壶身由二节竹筒变形组成,显得粗壮有劲,犹如浑浊中自清、岁寒里独秀的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梅、兰、竹、菊的气节,把个性与共性相近、皆优的四种植物进行拟人化借鉴,誉为品性高雅的“四君子”。竹不仅具有君子风度,还是“岁寒三友”之一,冰天雪地里,松、竹、梅愈益显得生气勃勃、精神焕发,把它们引申为在困境里的顽强拼搏者最恰当不过了。因此,自古以来,多有书、画、诗、赋以“四君子”、“岁寒三友”为题材的作品涌现,并大受称道,其根由是早已约定俗成、形成共识,把它们作为品德高尚的象征予以赞颂,以寄托人们的思想感情、追求志向,也为了倡导弘扬正气、正义、乐观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
“缘竹壶”的嘴、把和壶身贴塑的竹枝、叶,坚韧有生气,灵动有活力。通过这些形态的刻划,旨在人物的品藻。在中国美学史上,人物品藻始于汉代,“六朝”时期的“士人”审美意识重在对人物的品藻,其时的“竹林七贤”又将人与物的品性综合,尤其崇尚自然之美。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代表着士人审美情趣,他们在非宫苑的地方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乐所形成的一种氛围,用长青而又高洁的“竹林”来象征,意义非凡。竹林,代表着审美的兴趣,脱离都市的喧嚣繁华、官场的尔虞我诈,在宁静、幽雅、淳朴的山野里自得其乐,别是一番风韵。因此,审美情趣所指的“竹林”与自然界存在的竹林,蕴意又更深一层了。
“缘竹壶”所刻划的竹的形象还有一个指向,就是传统文化中“祝寿”的吉祥理念。中国传统习俗经千百年岁月的浸润洗礼,让人由衷感到有种亲切感和认知感。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实质是以营造吉兆环境为目的,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从多个方面反映至善至美的本质。其中,日、月、山、水、鹤、龟、松、竹、鹿、灵芝称为“十长生”,都有“长寿”的寓意。竹,杆正直而坚韧,叶四季常绿,是永远年轻、健康不衰的鲜明标志。
3 综合审美——追求交融、映衬的艺术效果
“缘竹壶”的形表刻画与蕴意渲染,是在理念酝酿到形态组配的过程中逐步凝聚的,是在坯体制作到烧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尽量避免形不达意、牵强附会的探索中逐步实现的。单就形态审视直截了当,有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细细品赏,从竹的干、枝、叶中耐得细细咀嚼,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美。形与意,既可分又可合,清新、自然与挺秀、高拔相映相衬、互为依存,在形、意交融中洋溢出高雅别致的艺术气息。反之,如果形态修饰得粗糙有欠缺,工不到则意难达,如果意蕴粗俗不雅,则工最好也显得流俗。
因此,形与意需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才能让工精将意蕴生动地表达,从而锦上添花、“双美”并发,使创作理念达到最佳效果。对竹形器而言,把竹的高风亮节的精神寓入,外观气质优美,内蕴品质高尚,引人推崇的艺术神韵才能汇聚。
4 结语
作为一件优秀的壶艺作品,必须具备形美和意美两个先决条件,同时两者又有一个不可分离的共同指向。“缘竹壶”的形源起于竹,意则源起于竹的品性,两者又融会贯通,旨在以形写神、以形寓意,在形态审美、意蕴审美、综合审美的过程中,赋予作品以清新自然、赏心悦目的外形和可品赏得到的韵味,并在物态和精神的双重指引下,领略高雅别致的艺术风貌,使心灵和性情同时得以陶冶。
参 考 文 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朱亚.吉祥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报.2005.
关键词 缘竹壶;形态审美;意蕴审美;综合审美
紫砂壶有着赏、用兼备的两大功能。首先是因紫砂泥的材质独特,使其成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实用器皿,其次是有着丰富的艺术韵味,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紫砂壶的造型形态千姿万状、精彩纷呈,为爱壶的茶客、藏家、玩家能满足各自的喜好,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其中一款以自然界“竹”的元素寓入壶体造型的紫砂壶,自古至今就得到众人追捧,更深得文人墨客、名流雅士的珍爱。
竹形壶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受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竹的外在形态清新、飘逸,内在品性优雅、高洁,作为“岁寒三友”、“四君子”之一,它的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仰慕敬佩,同时竹还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物。然而,将竹的形象寓入壶艺造型中,需经艺术提炼和加工,才能使壶的形态美和内在美相互映衬,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壶缘于竹,人缘于壶;竹生壶上,情系心中。“缘竹壶”(见图1)即是根据竹的自然形态经取舍提炼,按照美学规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的一件竹形壶,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美论证。
1 形态审美——追求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竹,生长在丘陵山区,不畏土壤贫瘠,不畏碎石掺杂,竹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蔓延牵展,竹鞭上暴出新芽生长成笋,笋从泥中顽强地顶出,雨后春笋几天工夫就窜成几十米高的参天秀竹,几株竹不用几年就能成一片竹林。古往今来,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是多种乐器制作的原材料,竹笋是一种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佳肴;粗大的竹干可用来做砌屋的梁椽,细小的可成为锄耙的竹柄,竹筒可劈成篾编织箩筐、菜篮、席枕等,长长的竹竿可成为晒衣的晾杆,还可扎成脚手架、围成竹篱笆,即便是细碎杂乱的竹枝条,也可用来扎扫帚。及至现今,随着科技的发达,经处理加工压成块状的竹板可制成经久耐用的砧板、茶海、台凳面板等生活用品或雕镂刻绘成形式多样的竹工艺品……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或是将来,人们都离不开竹。竹,与人类结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人们在经历了紧张忙碌奔波劳累后,愈发向往着能摆脱城市的拥挤喧嚣,徜徉在竹林的小径上自由自在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风从竹林吹过如拨弄琴弦弹响起妙曼的乐章,看风吹竹林掀起像海涛一般的绿浪,该是多么的舒心惬意。
宜兴多竹,竹的海洋与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的世界一道闻名中外,构成宜兴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多才多艺的陶艺家们,在欣赏竹海美景时触动了创作的灵感,于是多有把竹的形态特征寓入壶艺造型中的“竹器”紫砂壶作品问世。
“缘竹壶”的创作理念也源于竹的形态感化,并经艺术加工和提炼,采用光素圆器成型工艺和塑器捏塑工艺综合而成。壶身是以打泥片围身筒拍打成型,壶身腹部增设一道凹线装饰,象征竹干的结节;压盖的坡面轴心处设立一颗珠荠形钮,中部刹凹,与壶身形态上下呼应;曲流根部的“竹结”凸现,并从竹结旁生长一根竹枝,曲弯顺延至壶腹,三、二片竹叶贴塑于壶身,灵动舒展;壶把似一根弯曲充满韧劲弹性的细竹杆,结节与槽路同在,鲜活明朗。因此,“缘竹壶”的外在形态通过简洁的塑造和点缀,将竹的生长形态进行栩栩如生的刻划,是符合竹的自然面貌和生长规律的。同时,它的形态虽然是由紫泥制成的,却有一股柔韧、绵和活生生与自然形态吻合的清新之气,在蓬蓬勃勃地升腾。“窥一斑可见全豹”,从壶的外形上即可让人们领略到清新、自然的竹林景象与风貌。
2 意蕴审美——追求高尚、吉祥的艺术效果
“缘竹壶”的造型形态是“竹”,可又不完全是“竹”,而是通过外形的直接形象塑造,借以渲染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节和烘托虚心向上的高尚品性,同时营造吉祥的氛围。
“缘竹壶”的壶身由二节竹筒变形组成,显得粗壮有劲,犹如浑浊中自清、岁寒里独秀的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梅、兰、竹、菊的气节,把个性与共性相近、皆优的四种植物进行拟人化借鉴,誉为品性高雅的“四君子”。竹不仅具有君子风度,还是“岁寒三友”之一,冰天雪地里,松、竹、梅愈益显得生气勃勃、精神焕发,把它们引申为在困境里的顽强拼搏者最恰当不过了。因此,自古以来,多有书、画、诗、赋以“四君子”、“岁寒三友”为题材的作品涌现,并大受称道,其根由是早已约定俗成、形成共识,把它们作为品德高尚的象征予以赞颂,以寄托人们的思想感情、追求志向,也为了倡导弘扬正气、正义、乐观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
“缘竹壶”的嘴、把和壶身贴塑的竹枝、叶,坚韧有生气,灵动有活力。通过这些形态的刻划,旨在人物的品藻。在中国美学史上,人物品藻始于汉代,“六朝”时期的“士人”审美意识重在对人物的品藻,其时的“竹林七贤”又将人与物的品性综合,尤其崇尚自然之美。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代表着士人审美情趣,他们在非宫苑的地方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乐所形成的一种氛围,用长青而又高洁的“竹林”来象征,意义非凡。竹林,代表着审美的兴趣,脱离都市的喧嚣繁华、官场的尔虞我诈,在宁静、幽雅、淳朴的山野里自得其乐,别是一番风韵。因此,审美情趣所指的“竹林”与自然界存在的竹林,蕴意又更深一层了。
“缘竹壶”所刻划的竹的形象还有一个指向,就是传统文化中“祝寿”的吉祥理念。中国传统习俗经千百年岁月的浸润洗礼,让人由衷感到有种亲切感和认知感。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实质是以营造吉兆环境为目的,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从多个方面反映至善至美的本质。其中,日、月、山、水、鹤、龟、松、竹、鹿、灵芝称为“十长生”,都有“长寿”的寓意。竹,杆正直而坚韧,叶四季常绿,是永远年轻、健康不衰的鲜明标志。
3 综合审美——追求交融、映衬的艺术效果
“缘竹壶”的形表刻画与蕴意渲染,是在理念酝酿到形态组配的过程中逐步凝聚的,是在坯体制作到烧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尽量避免形不达意、牵强附会的探索中逐步实现的。单就形态审视直截了当,有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细细品赏,从竹的干、枝、叶中耐得细细咀嚼,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美。形与意,既可分又可合,清新、自然与挺秀、高拔相映相衬、互为依存,在形、意交融中洋溢出高雅别致的艺术气息。反之,如果形态修饰得粗糙有欠缺,工不到则意难达,如果意蕴粗俗不雅,则工最好也显得流俗。
因此,形与意需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才能让工精将意蕴生动地表达,从而锦上添花、“双美”并发,使创作理念达到最佳效果。对竹形器而言,把竹的高风亮节的精神寓入,外观气质优美,内蕴品质高尚,引人推崇的艺术神韵才能汇聚。
4 结语
作为一件优秀的壶艺作品,必须具备形美和意美两个先决条件,同时两者又有一个不可分离的共同指向。“缘竹壶”的形源起于竹,意则源起于竹的品性,两者又融会贯通,旨在以形写神、以形寓意,在形态审美、意蕴审美、综合审美的过程中,赋予作品以清新自然、赏心悦目的外形和可品赏得到的韵味,并在物态和精神的双重指引下,领略高雅别致的艺术风貌,使心灵和性情同时得以陶冶。
参 考 文 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朱亚.吉祥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