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富,体系日臻完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品德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
思想品德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籍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注意营造坦诚、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圍。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或分析的方法,即便是片面或错误的,尽可能不要一口否决,而要以“换位”的方式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切忌嘲讽、挖苦。以这种方式既达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又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思品课启发式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品德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
思想品德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籍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注意营造坦诚、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圍。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或分析的方法,即便是片面或错误的,尽可能不要一口否决,而要以“换位”的方式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切忌嘲讽、挖苦。以这种方式既达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又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思品课启发式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