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与工作机制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外合作办学;“未出校门,先出国门”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8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正是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用以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工作。
  一、立德树人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了立德树人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特点,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与现状
  近十年,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总体较好,形成和保持了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品牌度有所提升,社会影响扩大,对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快速、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1]。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与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在国内举办的如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相当于把国外大学建制搬入中国来实施,实现了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与国外同等的教育;二是在国内举办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目前此类合作办学居多,仅限于某个专业的部分课程合作或共建;三是分国内和国外阶段举办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3+1”“2+2”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外方课程、师资和学时均占较多比重。无论哪种类型,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普通办学形式相比较,其国际化、开放式、包容性的教育教学特点更加直接,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应是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和首要前提。
  (三)立德樹人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必然要求
  1.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际化教育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亮点与特色。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旨在立足于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不仅仅从培养目标上回答了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和重要形式,而且从教育本质上把“国际化”与“西方化”“本土化”甄别开来,保障了以中方为主导的国际化教育始终行驶在健康发展轨道上。
  2.构建开放式立体育人格局的需要
  开放式办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应有之义。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扩大教育开放的主旨。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为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开放式办学绝不等同于教育自由化、无政府主义,检验开放式办学的唯一标准最终要落脚于人才培养质量。这势必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际教育的各个方面,探索有助于形成体系更加开放、机制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选择更加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3.加强包容性国际理解教育的需要
  体制不同所带来的中外文化差异是中外合作办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对待差异性应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那样: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因此,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的一门必修课,更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及其实践
  新时期要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工作,迫切要求思想上有新解放,实践上有新创新,理论上有新发展。
  (一)“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的提出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加之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的直面性和开放式办学环境,国外教育资源引进的同时也伴随国外经济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等的输出。无论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以及国内外,都直接增加了学生对西方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的比较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对自身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的认知程度。这势必要求高校在学生“未出校门”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主导权,引导教育学生自觉践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国际)公德,自觉履行(国内和国际)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做一个好公民、好学生、好孩子;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正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要“先出国门”,必须有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差异的勇气,学会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3],寻找中外教育、文化交融共赢的最佳切入点。   (二)“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的阐释
  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山东农业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的本科学历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十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自身办学特点,逐步凝练形成了“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
  从狭义上讲,“未出校门,先出国门”指的是有形的“门”,代表着划定的学业阶段,学生毕业前(未出校门)要先完成出国学習任务(先出国门)。如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典型的“3+1”中外合作办学类型,“3”代表着国内学习阶段,“1”代表着国外学习阶段;第三学年学习结束,学生要“先出国门”留学一年,后回国答辩毕业离开校门。
  从广义上讲,“未出校门,先出国门”指的是无形的“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代表着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它教育引导学生校门之内要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国门之外要展示才华、塑造形象。即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国内还是国外,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时因地因人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
  (三)“未出校门,先出国门”教育实践特色
  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坚持以“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指导立德树人工作,对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有效探索。
  1.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书育人引领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学特征显著,无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是教材、师资、教育教学理念等都融入了国际化元素。十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一直秉持科学的教书育人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借鉴、盘活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中方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业特点,凸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客观全面辨析是非能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外方课教学过程中,学院倡导“学术无国界,课堂有纪律”,让学生在互动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环境中体悟尊重、互助与包容,感知西方先进文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加深中西文化比较,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求知的信心和决心;在双方共建课程中,盘活校内外资源,发挥学科建设优势,让学生在享受着中西方精彩纷呈的视觉和听觉文化盛宴的同时,自觉担负起架构中西文明交流沟通桥梁和纽带之责。
  2.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实践育人塑造功能
  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和学生践行知行统一的必经之路。山东农业大学自建校起就是倡导“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典范,而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也以实践应用教学在德国享有盛名。十年来,学院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能力为重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以价值领航,以实践育人”的实践育人观,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在校学生与名企校友、国内实践和国外实践的衔接互动,积极构建“六位一体”协同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读书修身、志愿者服务、企业顶岗实训、校企共建合作、校友伴我远行、“我当一天家”主题教育等多种塑造形式,倡导学生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让学生真正在体察世情、国情、民情过程中,自觉做到知行统一,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引领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空间拓展到课堂和学校之外、延伸至社会乃至国际舞台。
  3.注重因材施教,提升管理育人服务水平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十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根据“3+1”办学类型的阶段性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业特点,探索构建了“三全两分一建四联动”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即:紧紧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严把语言关、出国关和毕业关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实施全年、全员、全过程育人工程,采取学生分年级管理和分类指导教育手段,构建“把留德学生党支部建在学生会上”的党建工作模式,形成了集“学校与社会联合共建、学院与家庭密切配合、网络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国内与国外教育无缝衔接”联动机制。通过以上举措,顺利完成了由学生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学院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管理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实现路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日益彰显。
  三、“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的延伸及思考
  “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及其实践较好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特点,切实遵循了教育客观规律,极大提升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研究空间。一是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崛起等产生的效应,已经远远打破了校园的拘囿,无论何种办学形式的学生“未出校门”已能跨越时空“先出国门”与外界自主交流。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颇感乏力,开放式的办学环境亟须高校教育管理者以包容性的积极心态,在国际化的视角下予以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亟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需要高校依据不同办学模式,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期待,谋划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敢于突破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对涉及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立德树人新途径。三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虽有不同,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均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凝练。既相互尊重包容,借鉴学习,又求同存异,革故鼎新,方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立德树人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EB/OL] . [2013-09-05].http://www.jyb.cn/info/jyzck/201309/
  t20130905_550727.html.
  [2]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http:
  //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大连地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实际调查,分析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大连地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际提出了提高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对策如下:入党选拨客观公正,目标定位清晰明确;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切实建立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工作反馈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调查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
期刊
摘 要: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为构建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利用自编的“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表”,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增强途径、外部动机内化途径等方面,对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调研分析,进而提出构建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入党动机;培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49-02  国
期刊
摘 要:房地产业是公认的较难以适用增值税一般规定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的营改增涉及多方的利益,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营改增的一大重要目标在于减轻企业的税负。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宏观税负重的情况下,营改增是否真正能够让企业的税负有所下降。本文从企业视角出发,以税负公平及效率原则为角度,对我国房地产业建筑行为营改增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房地产业;营改增;稳健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0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浪潮的猛烈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进而要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华蓥市在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力价格低、缺乏劳动权益保障和失业补助等问题,阻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分析华蓥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探讨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路径,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保障农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重庆某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进行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极高,近1/3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低头族”,这对大学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师生对“低头族”的态度却较为消极。我们需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充实文化活动和改善校园环境等方面着手对课堂“低头族”进行理性评析和积极应对。  关键词:大学生;“低头族”;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蒙古民族又被称为“马背民族”,拥有厚重的马文化底蕴,但是至今在内蒙古地区马文化仅仅作为蒙古民族自身单文化在本民族内进行传播,并没有将其作为民族特色向大众推广。本文分别从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关系;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蒙古族地区文化传播,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对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进行论述。  关键词:蒙古族马文化;媒介素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结构性国际政治资源是指在国际体系的不同层次、领域中,那些能够对国际社会的相关领域产生重要性、实质性影响,有利于实现行为体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的位置和空间。目前中国可以开发的结构性国际政治资源主要存在于地缘政治层面、国际体系结构层面和大国互动的动态资源层面。在对可供开发的结构性国际政治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发结构性国际政治资源对中国的意义,并提出了开发的措施建议:加强周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从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延伸校园文化育人的深度三方面探讨了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发挥高校博物馆载体作用,探索实践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本篇论文从文化共享、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三方面探讨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校园文化;作用;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
期刊
摘 要: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高校要科学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科学、清晰的办学定位,而办学定位离不开地方区域特色。本文从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学科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探讨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区域特色。  关键词:民办本科;办学定位;区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85-02  我国
期刊
摘 要:意识问题作为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意识的实证研究中,双目竞争实验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探讨双目竞争实验对意识问题的解释进路、双目竞争实验对意识临床病症的解释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双目竞争实验对意识问题和对神经科学哲学的研究意义,并指出了双目竞争实验未来发展之趋向。  关键词:意识;双目竞争;实证分析;神经科学哲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