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代历史文献都由文言文书写而成,文言文的教学,给高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和精神传统的机会。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仍然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师与学生都片面追求对字词、语句、语法的理解,不注重对文言文整体情感和人文情怀的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优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要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把握文言文课文感情,在此基础上,采取诵读、互动、情感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而促进文言文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
一、诵读课文,熟练了解文章
学生了解文章的第一个步骤是对文言文进行初步的阅读。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大意。初读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言文当中的生僻字、词,然后通过查阅字典等资料了解文章生僻字、词的读法、写法等。初读之后,应该进行第二遍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第三遍阅读,目的在于细致了解文章中特定的语句,初步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三遍阅读之后,教师方可进行文章重点、难点的讲解。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阅读不通顺、理解有障碍的语句更应该反复讲解。在学习整篇文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更为深入的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字词,深入地体验文章情感,准确地把握文章含义等。
例如:教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阿房宫赋》一文。本次课开始,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三遍阅读。阅读之后,学生找出一些生僻的字词,如囷、嬴、嫱、铛等;同时,学生也大概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前部分铺排描写,后部分议论为主。随后,教师开始本次课文的讲解。讲解之时,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种类型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使之熟练把握句型、句式及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学生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师生互动,理解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大量的讲解给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由于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不深,教师在教学当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挖掘,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自己。师生互动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提高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以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的教学为例。讲解之前,笔者向学生提问:“既然是‘论’,那么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呢?”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几遍阅读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论点是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随后,笔者继续提问:“苏洵是北宋人,那么作者通过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想要表达什么?”学生又仔细品味课文,有学生回答,作者想要讽刺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妥协政策。其实,对其他许多问题的讲解,教师都可以这种互动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收效甚好。
三、情感体验,把握文章感情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还应该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许多文言文的创作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作者透过文章往往是要表达自身丰富的情感,或者是讽刺社会现象,揭露时事政治问题等。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将情感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掌握程度。
以高中语文必修四《兰亭集序》的教学为例:在对文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情感。学生探讨之后,给出了讨论结果: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表达作者的快乐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第三自然段,作者对人生大发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第四自然段,作者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又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一面。
四、开展活动,丰富文言文课堂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提高文言文课堂的精彩程度,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促进课堂氛围的和谐与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文言知识回顾的小竞赛,竞赛内容为上次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竞争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还可以选取文言文的一些精彩片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通过表演把握文章的内在感情。
以高中语文必修三为例:在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将鸿门宴的情节编成剧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表演中,学生对人物语言、语气的把握相当准确,通过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课堂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可以让高中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等古汉语基础知识,还要通过文言文教学促进高中生对古代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思想品质。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以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一、诵读课文,熟练了解文章
学生了解文章的第一个步骤是对文言文进行初步的阅读。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大意。初读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言文当中的生僻字、词,然后通过查阅字典等资料了解文章生僻字、词的读法、写法等。初读之后,应该进行第二遍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第三遍阅读,目的在于细致了解文章中特定的语句,初步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三遍阅读之后,教师方可进行文章重点、难点的讲解。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阅读不通顺、理解有障碍的语句更应该反复讲解。在学习整篇文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更为深入的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字词,深入地体验文章情感,准确地把握文章含义等。
例如:教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阿房宫赋》一文。本次课开始,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三遍阅读。阅读之后,学生找出一些生僻的字词,如囷、嬴、嫱、铛等;同时,学生也大概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前部分铺排描写,后部分议论为主。随后,教师开始本次课文的讲解。讲解之时,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种类型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使之熟练把握句型、句式及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学生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师生互动,理解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大量的讲解给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由于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不深,教师在教学当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挖掘,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自己。师生互动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提高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以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的教学为例。讲解之前,笔者向学生提问:“既然是‘论’,那么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呢?”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几遍阅读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论点是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随后,笔者继续提问:“苏洵是北宋人,那么作者通过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想要表达什么?”学生又仔细品味课文,有学生回答,作者想要讽刺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妥协政策。其实,对其他许多问题的讲解,教师都可以这种互动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收效甚好。
三、情感体验,把握文章感情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还应该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许多文言文的创作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作者透过文章往往是要表达自身丰富的情感,或者是讽刺社会现象,揭露时事政治问题等。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将情感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掌握程度。
以高中语文必修四《兰亭集序》的教学为例:在对文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情感。学生探讨之后,给出了讨论结果: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表达作者的快乐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第三自然段,作者对人生大发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第四自然段,作者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又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一面。
四、开展活动,丰富文言文课堂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提高文言文课堂的精彩程度,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促进课堂氛围的和谐与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文言知识回顾的小竞赛,竞赛内容为上次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竞争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还可以选取文言文的一些精彩片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通过表演把握文章的内在感情。
以高中语文必修三为例:在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将鸿门宴的情节编成剧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表演中,学生对人物语言、语气的把握相当准确,通过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课堂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可以让高中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等古汉语基础知识,还要通过文言文教学促进高中生对古代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思想品质。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以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