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颖的课前导语对提高学生说话、写作、交际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前导语怎样突出一个“新”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课前导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颖的课前导语对提高学生说话、写作、交际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对这一教学环节都很重视,但却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孤芳自赏的现象,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个性需求,也是与新课标的精神相违背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前导语怎样突出一个“新”字呢?
一、结合教材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认为旧教材和新教材有区别,旧教材以知识体系编排课文,而新教材以话题为单元来编排课文。简而言之,就是旧教材以“知识体系”为准来编排,新教材以“话题体系”为准来编排课文。两种体系的不同所在:试用《为学》一文为例做一说明。在“知识体系”中,我们是在学习文章上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解剖,来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分析议论文的能力。而在“话题体系”上,我们是在学习人文精神上的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问题。这就隐含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为了达到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课堂导入也应从以前的重在揭示本堂课要学些什么、掌握些什么转入一个重在围绕本章所说的话题为切入点,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调动情感体验。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阿累的《一面》时,首先我给同学们一道填空题;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是我国现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学生口头填完之后,又问:谁还知道有关鲁迅先生的什么情况?这样一来,同学们你说一点,他又补充,说出了有关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生活经历,还有一些他们从课本中得知的有关他的小故事。此时,我再追问一句: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大家想知道他的长相吗?请读阿累的《一面》,水到渠成,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一面》的重点是了解鲁迅先生的长相。结果一遍课文读下来,大部分同学就把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印在脑中。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课前导入,对这一节课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从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来谈谈这个问题
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我认为有这两点是最为深刻的,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是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之一,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之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有所忽视,如用全国统一的课程,教全国统一的教材,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练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使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只看重学习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追求标准化答案,造成“千人一面”“一刀切”的局面。而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选修课,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有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新课程形态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空间。相比之后,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去设计导语,那就是一要多角度、多方面,甚至是立体多维式考虑导入语。比如:在讲余光中的《乡愁》时,我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谈谈想家的感受,老师在外求学的时候也有想家的时候,老师想家的时候就喜欢朗诵一首诗——《想家的心情》。读完后,请同学们给该同学掌声鼓励。并接着说:我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回家看看,但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们呢?特别是因为政治原因,人为阻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愁,称得上痛啊!这样就为学习这首诗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三、从教师的教学艺术这一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艺术往往是通过细节来展示其魅力。比如:当年的赵丹出演《烈火中永生》的许云峰,许多年后人们先赞赏他的表演艺术不是说“许云峰”临行前的大义凛然,而是欣赏“许云峰”被捕时面对叛徒和特务,走下茶馆楼梯的从容脚步。教学当然不是电影表演艺术,但教学艺术同样需要通过细节展示出来。比如导入,应该说,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讲究导入,因为他们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表演——演说,朗诵甚至歌唱……虽然是声情并茂,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但未必能够打动学生,未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听过一次教师在上李煜的词——《虞美人》时用歌声导入,教师的歌声优美动听,当时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但是在学生们学习词时却昏昏欲睡。我认为这样的导入只是考虑到了使课堂形式新颖,而没有考虑如何把学生们带入一种主动学习的境界,只是考虑如何有利于自己的“教”,而不是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正是与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悖的,从而说明教师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导语是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个性需求的。相反,一位老师在上《晋祠》时导入,她开始不是自己说什么,而是让班上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名胜古迹,一轮说完之后,全班学生都进入了主动学习的境界。这位老师这样导入,并不能说明她不知道这些名胜古迹,对她来说也不能表明她见识少,相反通过她的这节课却充分证明了她是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她也是一位有很高人格魅力的教师,因为这样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所以,老师们在设计导语时,不要只抓住这一环节,开门见山地来体现你的人本魅力,要以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为准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为目的,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前“导入”,也应该是淡化“知识体系”,强化“人文熏陶”,少做“中心先行”,多做“话题展开”,这些应该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导入的“新”。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新课标;课前导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颖的课前导语对提高学生说话、写作、交际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对这一教学环节都很重视,但却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孤芳自赏的现象,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个性需求,也是与新课标的精神相违背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前导语怎样突出一个“新”字呢?
一、结合教材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认为旧教材和新教材有区别,旧教材以知识体系编排课文,而新教材以话题为单元来编排课文。简而言之,就是旧教材以“知识体系”为准来编排,新教材以“话题体系”为准来编排课文。两种体系的不同所在:试用《为学》一文为例做一说明。在“知识体系”中,我们是在学习文章上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解剖,来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分析议论文的能力。而在“话题体系”上,我们是在学习人文精神上的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问题。这就隐含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为了达到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课堂导入也应从以前的重在揭示本堂课要学些什么、掌握些什么转入一个重在围绕本章所说的话题为切入点,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调动情感体验。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阿累的《一面》时,首先我给同学们一道填空题;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是我国现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学生口头填完之后,又问:谁还知道有关鲁迅先生的什么情况?这样一来,同学们你说一点,他又补充,说出了有关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生活经历,还有一些他们从课本中得知的有关他的小故事。此时,我再追问一句: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大家想知道他的长相吗?请读阿累的《一面》,水到渠成,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一面》的重点是了解鲁迅先生的长相。结果一遍课文读下来,大部分同学就把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印在脑中。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课前导入,对这一节课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从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来谈谈这个问题
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我认为有这两点是最为深刻的,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是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之一,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之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有所忽视,如用全国统一的课程,教全国统一的教材,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练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使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只看重学习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追求标准化答案,造成“千人一面”“一刀切”的局面。而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选修课,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有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新课程形态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空间。相比之后,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去设计导语,那就是一要多角度、多方面,甚至是立体多维式考虑导入语。比如:在讲余光中的《乡愁》时,我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谈谈想家的感受,老师在外求学的时候也有想家的时候,老师想家的时候就喜欢朗诵一首诗——《想家的心情》。读完后,请同学们给该同学掌声鼓励。并接着说:我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回家看看,但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们呢?特别是因为政治原因,人为阻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愁,称得上痛啊!这样就为学习这首诗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三、从教师的教学艺术这一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艺术往往是通过细节来展示其魅力。比如:当年的赵丹出演《烈火中永生》的许云峰,许多年后人们先赞赏他的表演艺术不是说“许云峰”临行前的大义凛然,而是欣赏“许云峰”被捕时面对叛徒和特务,走下茶馆楼梯的从容脚步。教学当然不是电影表演艺术,但教学艺术同样需要通过细节展示出来。比如导入,应该说,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讲究导入,因为他们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表演——演说,朗诵甚至歌唱……虽然是声情并茂,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但未必能够打动学生,未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听过一次教师在上李煜的词——《虞美人》时用歌声导入,教师的歌声优美动听,当时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但是在学生们学习词时却昏昏欲睡。我认为这样的导入只是考虑到了使课堂形式新颖,而没有考虑如何把学生们带入一种主动学习的境界,只是考虑如何有利于自己的“教”,而不是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正是与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悖的,从而说明教师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导语是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个性需求的。相反,一位老师在上《晋祠》时导入,她开始不是自己说什么,而是让班上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名胜古迹,一轮说完之后,全班学生都进入了主动学习的境界。这位老师这样导入,并不能说明她不知道这些名胜古迹,对她来说也不能表明她见识少,相反通过她的这节课却充分证明了她是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她也是一位有很高人格魅力的教师,因为这样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所以,老师们在设计导语时,不要只抓住这一环节,开门见山地来体现你的人本魅力,要以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为准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为目的,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前“导入”,也应该是淡化“知识体系”,强化“人文熏陶”,少做“中心先行”,多做“话题展开”,这些应该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导入的“新”。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