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段作文习作的真实案例入手,针对高段学生面对写作时的畏难心理,对症下药,分别介绍了两大“锦囊”。用“锦囊一”——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和“锦囊二”——重视情感体悟,所见所感结合,呈现了两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习作指导方法。希望笔者的浅显之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现实题材;高段写作;真实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这句出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之口的名言,听起来尖锐,却道破了知识吸收的重要基石,即:唤醒意识。到了中年级,每个班级总有这样的学生:最头疼的是写文章,遇到命题作文,总是提不起劲来,文章内容浮于表面。问问他们,总说写不出,不知道怎么写。特别是处在同年龄阶段的男孩子,尽管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提笔时却略显词穷。
难道只有“乖”孩子才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吗?不尽然。如何让顽皮的学生释放他独特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生活的阅历逐渐丰富起来,现实中遇到的事情、具备的感受,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些来自独立个体的真实感受,是写作的良好基石,如甘露、清泉,让怯于写作的孩子重拾信心,逐渐变成会写文章,乐于创作文本的人。本文从高段作文习作的真实案例入手,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基于现实题材的习作指导方法。
【缘起】部分学生缺乏写作的信心,谈“文”色变。
中低段总体的写作要求不高,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之间习作差异越来越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习作出现了内容空泛,缺乏亮点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缺乏写作信心导致的。
高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一味地指责,已经不能起到震慑、听闻的作用,良好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得到正向的发展。
【习作锦囊一】——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学生中,有些来自农村,有些来自城市,无论是哪般,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都是良好写作的基石,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朝夕相对青山绿水,常有摘野果,抓小鱼的乐趣体验;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是如此,引导这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对于提高作文丰满度具有极大的意义。如观察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季节更迭,飞禽走兽,插秧割禾,秋收春种……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用小事充实写作的素材仓库,写作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案例:
教师以乡土为题材,布置一篇“我的乡土情”主题作文。开放式的命题和立意唤起了学生写作的共鸣,学生纷纷将自己感悟融入乡土,完稿后笔者择优与作家文章进行比较欣赏,欣赏习作中的亮点与不足,使学生体验到了习作的快感。
学生习作选文《乡村的夜》节选:
夜,悄悄地来了,降临在了这幽静的乡村。西方橘红的晚霞还在吻着渐落的夕阳,田野上笼罩着一片鲜红的霞光,如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线。伴随着夜晚的钟声,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淡下去了……那深红变成了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又不知不觉地消失在天际,最早呈现的启明星,在那深蓝的天幕上闪耀着异常夺目的光芒,如一盏明光,高悬于乡村的心头,那般静谧,那般和谐,协奏出一曲柔和的乡曲。
【习作指导锦囊二】——重视情感体悟,所见所感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怨无悔的,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感受得到。
案例:
孙学生以前总觉得妈妈在家整天唠唠叨叨,叫人厌烦。可有一次,当她作业做完睡下时,“猛然觉得热水袋已经对我这双冰冷的脚不起任何作用了”。在“我”冷得瑟瑟发抖时,妈妈重新把热水袋装好,“使我感动不已,在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小结:
正是抓住了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她真切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深情,甚至母亲那唠唠叨叨的噪音也成了“我喜欢听的美妙动听的音乐”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新月异的社会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资源库。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关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去关心人们的所思所想,还要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文字表达中,便是作文提高的关键,也是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周一贯. “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刘 影)
【关键词】现实题材;高段写作;真实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这句出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之口的名言,听起来尖锐,却道破了知识吸收的重要基石,即:唤醒意识。到了中年级,每个班级总有这样的学生:最头疼的是写文章,遇到命题作文,总是提不起劲来,文章内容浮于表面。问问他们,总说写不出,不知道怎么写。特别是处在同年龄阶段的男孩子,尽管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提笔时却略显词穷。
难道只有“乖”孩子才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吗?不尽然。如何让顽皮的学生释放他独特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生活的阅历逐渐丰富起来,现实中遇到的事情、具备的感受,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些来自独立个体的真实感受,是写作的良好基石,如甘露、清泉,让怯于写作的孩子重拾信心,逐渐变成会写文章,乐于创作文本的人。本文从高段作文习作的真实案例入手,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基于现实题材的习作指导方法。
【缘起】部分学生缺乏写作的信心,谈“文”色变。
中低段总体的写作要求不高,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之间习作差异越来越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习作出现了内容空泛,缺乏亮点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缺乏写作信心导致的。
高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一味地指责,已经不能起到震慑、听闻的作用,良好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得到正向的发展。
【习作锦囊一】——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学生中,有些来自农村,有些来自城市,无论是哪般,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都是良好写作的基石,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朝夕相对青山绿水,常有摘野果,抓小鱼的乐趣体验;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是如此,引导这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对于提高作文丰满度具有极大的意义。如观察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季节更迭,飞禽走兽,插秧割禾,秋收春种……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用小事充实写作的素材仓库,写作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案例:
教师以乡土为题材,布置一篇“我的乡土情”主题作文。开放式的命题和立意唤起了学生写作的共鸣,学生纷纷将自己感悟融入乡土,完稿后笔者择优与作家文章进行比较欣赏,欣赏习作中的亮点与不足,使学生体验到了习作的快感。
学生习作选文《乡村的夜》节选:
夜,悄悄地来了,降临在了这幽静的乡村。西方橘红的晚霞还在吻着渐落的夕阳,田野上笼罩着一片鲜红的霞光,如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线。伴随着夜晚的钟声,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淡下去了……那深红变成了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又不知不觉地消失在天际,最早呈现的启明星,在那深蓝的天幕上闪耀着异常夺目的光芒,如一盏明光,高悬于乡村的心头,那般静谧,那般和谐,协奏出一曲柔和的乡曲。
【习作指导锦囊二】——重视情感体悟,所见所感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怨无悔的,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感受得到。
案例:
孙学生以前总觉得妈妈在家整天唠唠叨叨,叫人厌烦。可有一次,当她作业做完睡下时,“猛然觉得热水袋已经对我这双冰冷的脚不起任何作用了”。在“我”冷得瑟瑟发抖时,妈妈重新把热水袋装好,“使我感动不已,在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小结:
正是抓住了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她真切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深情,甚至母亲那唠唠叨叨的噪音也成了“我喜欢听的美妙动听的音乐”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新月异的社会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资源库。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关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去关心人们的所思所想,还要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文字表达中,便是作文提高的关键,也是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周一贯. “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