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乡村孤独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amoni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作家羌人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一篇别有意味的短篇小说。从表面看,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乡村酒鬼的尴尬处境与悲剧人生。但我觉得,酒鬼只是作家的一个切口。他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乡村的孤独,是一种被忽视、被遮蔽的生存状态。
  在断裂带,刘长凹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存在。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对酒的喜欢几乎是这个地方的男人的共性;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对酒的依赖程度和醉酒频率都超过了普通的男人。更重要的是,他因为醉酒被自己的女人和儿女抛弃了。在古老的乡村伦理中,这种男女权力、父子权力倒置的现象,让这个乡下汉子一下子成为断裂带的话题。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读者来说,故事的看点肯定不是刘长凹的醉酒历史和醉酒丑态,这只能是饭后闲聊的一部分,而不会成为人们长久关注并反思的命题。即使在故事里,醉酒也只是乡人们对刘长凹的一种印象,并不关涉什么原则与是非。所以,在刘长凹被自己的女人抛弃后,这里的人们除了对刘长凹寄予同情之外,更多的还是对那个抛弃丈夫的女人的不解与敌意。因为,在他们心中,一个男人喝醉了酒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罪,但一个女人抛弃自己的男人,则是对乡村伦理的冒犯。
  所以,无论是读者还是故事里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刘长凹的醉酒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他的女人和儿女离他而去,却是一个重大事件。刘长凹怎样继续他的人生,他的女人和儿女怎样建立和完成与断裂带的伦理关系,这里的人们究竟如何处理这种前所未有的人生变故,这些才是这个故事的最大看点。然而,我们期待的生命冲突并没有发生。在断裂带,刘长凹没有踏上寻仇之路,更没有因为这种妻离子散的打击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他甚至没有找人倾诉心里的愁闷,而是继续抱着酒瓶打发对他来说已经破败不堪的日子,他对妻儿的念想与怨恨,只存在于他眼前的那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上,存在于他呆滞的目光中。他沉默着,在没人交流也没人关怀的孤独中最终走向了死亡。而那里的人们,除了最初的愤怒,并没有一个人真正走进刘长凹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他们只是说着,看着,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遗忘了对一个乡邻应有的关注与拯救。
  可以说,在整个事件中,几乎没有可以温暖主人公生活的情感抚慰,几乎没有可以带刘长凹走出人生困境的行动干预。直到他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他的儿女再一次回到家乡,用死者并不需要的隆重丧礼结束与父亲和故乡最后的伦理关系,人们也没有太多的不解和感慨。他们只是遵从古老的伦理认同和乡村秩序,让死者的儿女以物质的形式弥补心灵上、道义上的亏欠,让酒鬼刘长凹入土为安。然后,日子继续,生活继续。没有人愿意猜想一下,刘长凹究竟把什么样的人生秘密带进了坟墓;没有人愿意追问一下,面对死去的刘长凹,他的女人和儿女究竟有没有一点难过与愧疚?人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消遣着刘长凹的一生,以自己的理解打开一个关于酒精与死亡的记忆。在这样的人生版图里,每个人都被无法驱除的孤独笼罩着,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排遣的出口,只有一种似乎是自然的生死节奏,还有自然生死的无声无息。因为,在乡村成为断裂带的社会背景下,在都市剧中靓男美女的情感纠葛霸占屏幕的文化背景下,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个关于乡下人的老掉牙的故事,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故事背后的生命挣扎与心灵撕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一个群体的孤独。
  应该说,这是一篇有发现也有关怀的作品。羌人六发现了那种被时代发展遮蔽的乡村孤独,并表达了对这种悲凉存在的深刻同情与生命思考。作者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了单元结构与插叙方式,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悬念与留白。然而,除去这种主旨上的深度开掘和叙事的单元结构,小说的其他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人物性格的呈现方式。在这篇小说中,许多时候,人物的性格与感受并不是由人物自己的言行展现的,而是由作者的判断完成的。这应该是小说写作的大忌。再比如人物的设定。作者原本可以锁定刘长凹一人,就可以实现这个故事的主旨,但他似乎并不信任这种实现方式,又刻意搬出了另一个人物——刘金芳。
  我当然理解,作者是想通过刘金芳实现某种意义上的现实关怀,让这个冰冷的故事生出一丝暖意,进而揭示这种苦难之外关怀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个人物所占的比重太大了。在我看来,她甚至可以成为与刘长凹并行的意义载体。这个人物的主观感受过于直观和强烈,甚至淹没了主人公的心理反应和情绪表达。如果是一个中篇或者长篇,这个人物可以成就作品的另一个维度。但对于一个短篇而言,这个人物戏份的设定只会打破叙述的平衡,让读者极容易把这个故事误解为双主角的人物预设。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个人物的出现,对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她只是负责见证与诠释主人公最后的归宿,就像民间葬礼上的哭丧人一样,不关心命运的体悟,只在意眼前的生死。所以,作者着力于这个人物的刻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故事的意义构建,但又从结构上破坏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格局配比。还有刘长凹与妻子的关系、刘长凹醉酒的理由,都缺乏生活细节的足够支撑,更多的还是依靠作者的交待。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然而,最感遗憾的还不只是这些,而是小说的语言。因为,羌人六首先是一个诗人。在我的印象中,诗人对语言的自觉应该更强烈一些。尤其是读完小说的第一节后,我对这篇作品的语言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随着阅读的展开,我的失望却越来越深。许多小说写作者都有一个误区——小说语言只是负责故事的讲述,而不关乎其他。其实,小说的语言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它还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说的血肉与肌肤。一个优秀的作家,肯定是有语言自觉的。他会打造一种有别于他者的词语选择与叙述节奏,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保留语言的毛边。但不管是出于哪种考量,准确,都应是语言的第一方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流连于汪曾祺的士大夫趣旨之时,能迅速进入刘震云的朴拙世界,无它,只因为这两位作家都为他们书写的世界和人生找到了最恰切的语言,为他们的故事找到了可以通过语调和音频控制的节奏和味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愿意相信那些超越经验的故事的真实性,愿意忽略那些有别于常识判断的生命变异。
  而羌人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却没有达到这种语言上的精准度,没有实现语言与人生的完美对接。从开始的过度抒情到后来的不同程度的修辞滥用,都表现出作者对语言的怠慢和随意。比如,从刘金芳嘴里说出的“姐姐我真是贵人多忘事呀!”“快喊侄儿小军跟你一道,把死死的门打开看看”等话语;在她心中涌起的“在她眼里,亲情依然重于泰山”“不能熟视无睹”“一个孤家寡人”的想法,在语体色彩和修辞上都超出了这个乡村妇女的文化定位。至于后面大段的对死者的哭诉,竟然有了屈原“天问”的色彩。这一切,都让这篇小说出现了让人难以适应的语体杂糅。我始终觉得,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也许不会像诗人一样“两句三年得”地去炼字,但他一定会有一个整体的语言考里,他会努力让他的语言和笔下的人物性格与人情世故保持一致,而不会让语言随着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去破坏文本的风格与整体性。
  可以说,读完这篇小说,我喜忧参半。一方面,为作者对现实的文学思考与呈现而感到欣慰——在这个盛行小资文本和心靈鸡汤的年代,毕竟还有作家在深切地关注那个没有话语权的孤独群体;另一方面,也真的担忧我们的作者缺乏对语言的足够重视,毕竟小说还是语言的艺术。
  作者简介:辛泊平,70年代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 《诗刊》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歌评论集 《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 《与诗相遇》, 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 《诗选刊》 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伊萍,原名吴少平,女,广东湛江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 《萍水相逢》 《火与雾》 《一只鸟带来的飞翔》 《隐喻》 (合著)。  终将变老  抖颤的叶子  落在草地上就沉默了  最远的距离  是回到最近的树根处  让人心头一动的  不作声的事物  都会有好的归处  为一阵风伤悲的人  落入风的圈套  如爱一个人  拼尽全力去承诺天荒地老  但谁能告诉我  老了  蜷缩的身子圈起的
期刊
1  其实,艾米说,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裂缝之中。她抖掉半截烟灰,烟头上的火星在她细长的手指间闪烁了一下。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摇头,不知道该看哪里。她穿了一件三点式泳衣,用料非常节省,似乎并不想要遮挡什么。  艾女士,起风了。我毕恭毕敬地提醒她——从我在监控里发现她开始,她已经在这里站了将近一个小时。叫我艾米,她吸了口烟,不容辩驳地说道。好的,艾米。我顺从地喊出来,嘴巴有点失去控制,心脏仿佛漏跳
期刊
作者简介:王俐才,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四川文学》 《星星》 《四川詩歌》 《四川工人日报》 《贡嘎山杂志》 等刊物。  从记事起,老井就是这个老模样,井盖光光的,像是秃了顶的老人,头顶泛着光亮;井口凹凹凸凸,仿佛老人缺了牙的嘴。可见,老井确实老了。  说老井老,其实她不老,你瞧,她的精力总是那么充沛,时时刻刻坚守着岗位,从来没有偷过懒。你无论什么时候去取水,她总是精神饱满,热情接待,
期刊
作者简介:唐炳超,四川仪陇人。供职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海南中心,现已退休。其作品散见于四川、海南多种报刊,报告文学《回望故乡》在四川省报纸副刊2019年度作品奖评选中获二等奖。  每一次怀念都是进入一条由精神引领的时光隧道。霍金断言,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地存放在时间里,只要你用心穿越,往事并不如烟。  终于启开尘封30多年的日記,在字里行间拾起过去的岁月,重新漫步在青春芬芳的旅途上。择录三篇
期刊
作者简介:王国宏,笔名王者飞鸿,汉族。河南临颍人,现居许昌。有作品发于 《原野》 《厦门文学》 《莽原》 《椰城》 等刊物。  刘水和叶红丽两口子又发生“战争”了。  小区门口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人。前面的围得紧,有的索性蹲到地下看。后面的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不停地从人头缝隙中寻找着最佳的角度。有两个好心的老太太在不痛不痒地劝着,这无疑是为双方的僵持火上浇油。叶红丽的喊声如同她的身段一样粗壮:  “
期刊
阅读羌人六的小说,最显著的感觉是叙事的从容、耐心与专注,由此可见他对小说的整体性构建的胸有成竹,而在展开叙事的微观层面,却有着现代手法的自然与娴熟。短篇小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彰显着古典文法与现代技法的契合度,这无疑是有效有益的创作道路上的探索。  小说的文本是关于断裂带酒鬼刘长凹的生命证言,可谓精微再现了人生的过程性突变。羌人六以理性去尽情绪色彩,甚至去尽情感立场的冷峻叙事,追溯了骤变而不变的乡土
期刊
作者简介:土土,实名李发霞,1988年生于贵州遵义,文学爱好者。文章散見于 《山花》 《福建文学》 《贵州作家》 及微信公众号。  1  打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高楼大厦、华灯璀璨,还是只有汗水的腥臭味?我在想这些的时候,心里又会莫名的去设想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譬如一张满怀笑意的脸,一轮晨光中的太阳、一个充满希望的瞬间。我发现和捕捉到它们的时候,仅仅只是在避开工厂的车间头儿,满脸
期刊
牛  如果让我选一种要做的动物,我大概不会选择做牛。可为了感谢别人的大恩大德,我也想做牛做马来回报别人。  我对一位救了我的人说,真是太感谢了,请让我变成一种动物来报答您吧!  那人想了想说,好,本来帮别人是我自愿的,并不希求什么回报,既然你这样说了,你就变成牛吧。牛是任劳任怨的,它在大地上耕作,迈着沉重的步子,是一种受人敬重的动物。  我变成了牛,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头上生着弯月一样的角,眼睛大
期刊
1  大学毕业后,我在社会上漂了许久,如同浮萍一般。  在H城,我谋到了一份教书的差事,算是稳定下来。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份颇为体面的闲差,至少养家糊口足够了。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旁人只晓教书是一份洽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却不知这并非一份闲差。这正应了那句话:操着治理天下的心,拿着贱卖白菜的钱。  单位倒也人性化管理,给教师分了教职工宿舍。一人一间,平时虽无人闲聊,倒也落了个清静,我这人从小就喜欢清静
期刊
作者简介:陈少林,安徽望江人,现居杭州。安徽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 《散文》 《清明》 《书屋》 《草原》 《西湖》 《椰城》《延安文学》 等刊。出版散文集 《月亮是盏不灭的灯》 《向上的泥土》。曾获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第四届安庆市文学艺术奖文学一等奖等。  1  从杭州回到家乡过年的时候,有一天,我骑辆有碍观瞻的旧自行车,在一只狗的跟随下,前往三十多里外的远村,去看一位从上海打工回来的旧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