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各有所长,各有其志。我就是特别喜欢漫画,所以不顾一切地走这条路,而且走到底,不是半途而废,不是三心二意。
缪印堂先生作为《中关村》漫画之页的专栏供稿人,之前虽不曾见面,却仿佛是位久违的朋友。采访缪老,在简单寒暄后,他笑着说:“《中关村》是个综合杂志,科技、经济、文化都有。作为一个人,每天需要多样化,老是经济新闻、科学报道也不行,老总们也得有文化生活。需要好的艺术品来欣赏,看些文化类的东西也是很有益的。”小漫画大转折
1951年《时事画刊》上一幅小小的作品,决定了缪老一生的漫画之路。当时上中学的他在“群众习作栏”以志愿军抗美援朝为题材发表了第一幅漫画《昨天、今天、明天》。
“这幅画是一个同学先看到的,他跟我说,‘缪印堂,我在图书馆看见你的名字了!’我下课之后赶紧跑到图书馆去看。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名字用铅字印出来了,那种感觉不是欣喜若狂,而是震撼。”
缪老说这些的时候,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把这幅画称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坦承自己在十几岁就被漫画俘虏了。那时候报纸鼓励投稿,往往还有“邮资总付”的政策——不用郵费,在物资条件艰苦的年代,这一方面方便了他投稿,另一方面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后来,他做了学校美工队做队长,还办了份名为“刺猬报”的美术黑板报,渐渐小有名气。《新华日报》等报社办活动常常会找他去画画。高中毕业后,面临考大学和找工作的选择。缪老说,由于大学没有漫画专业,只有油画、版画等等,加上考虑到工作可以积累实践经验,所以他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加入了《漫画》杂志社,开始了专业的创作生涯。
缪老说,第一步要当个读者,第二步开始创作。漫画的读者是最广泛的,在看漫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兴趣,这是创作的先决条件。
漫说漫画 一笑三思
缪老介绍说。以前中国的漫画叫讽喻画、诙谐画、幽默画等等。丰子恺先生从日本留学回来,带回了“漫画”这个词。但漫画的名词其实还是中国的,在《梦溪笔谈》里记载,有一种漫画乌,漫步而行,从这引申而来。他告诉我们,漫画造其实型很不简单,因为它等于又创造一个人物出来,而且要让你永远记住他。“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后来《西游记》的孙悟空相比,我更喜欢前者。因为它在猴子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京剧脸谱的元素,将造型艺术化了。而后者太像真猴了。”
对于漫画界存在的一种说法——漫画是笑的艺术,缪老认为这句话的包容量太小。漫画有它的谐趣成分, “笑”是漫画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漫画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有教化功能、评议功能等,还可以传播思想和知识。
“漫画的包容性很强。漫画品种的多元化、读者的多层次乃至漫画的繁荣都与它的包容量大有关。它能被大众理解,才能包容更多的大众。漫画不是欣赏色彩线条构图的艺术,而是主要在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我画一堵墙,在缝隙里长出一个小嫩芽,题上‘生机’两个字,就别有一番意味了。漫画是反映社会的艺术,一般的山水、人物画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时候,漫画出现了,揭露黑暗和不合理的地方等等。看漫画还需看门道,要不然漫画有什么可取之处啊,黑白画、又小,线条又简单,那为什么能吸引人啊。希望大家来理解漫画的深刻内涵,不是说一笑了之,而应是‘一笑三思’。”
艺术传承动漫一家
聊过漫画,缪老又谈起了当下比较热门的动漫。他认为漫画与动画就如同戏剧与电影,不是一回事,又是一回事。艺术有衔接发展的东西,也有独立的艺术性。先有戏剧,后有电影。电影把戏剧用现代摄影技巧延伸扩大了。漫画和动画也是一样,画家给动画学的贡献不得了。
“在美国和日本动画和漫画都叫卡通。中国分动画和漫画。我认为其实动漫是一家。从艺术造型上看,中国不输于美国日本。从摄影技巧上看,可能有一定差距。好在现在国家也很重视这些方面,正在努力赶追。”
“用电视这种媒体和动画这种形式,漫画传播得就更广了。”缪老退休后还在研究科普和动漫结合。他说在这方面,日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像《阿童木》、《机器猫》就是科普的题材,也很受孩子的欢迎。
“日本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土地,有的是人,是头脑,所以发展动漫很合适。日本全国图书45%是漫画书。同时,日本经济的三大支柱是汽车、电子和动漫。而且日本的动漫打到动漫的老家——美国去了,这值得我们思考。现在国内的孩子如果总是看大灰狼、小白兔,就太老套了。”
老科普新知识
缪老对新知识、新生事物的好奇和热衷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南京新街口太平路上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以及许多私人开的小书店对缪老来说皆如家珍。那时,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和《开明少年》两本杂志面向中学生,讲天文地理、科学知识、世界形势等等,为缪老开启了热爱科普之门。在《少年无线电入门》中,他又发现漫画可以作为插图,让科学知识更生动。后来,在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倡议下,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科普创作研究所,缪老开始作为专职科普画家进行创作,成为我国“科普漫画第一人”。这是艺术的创新,也是艺术的升华
“画科普不是画科幻,必须严谨。画科普漫画不单是介绍知识,还要介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知识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我现在提倡科普就包括两方面,一是宣传知识,二是表现智慧。”
缪老曾受著名科普文艺作家叶永烈之邀。画红外线测距仪的插图。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不得不动用夫人、孩子一起翻了一夜杂志找资料。缪老说,现在方便多了,想查找什么资料上网一搜索就知道。但他还不会太上网,不过正在加紧学习,因为“不会用武器可不行”。
采访接近尾声时,缪老师对我的录音设备表示好奇(由于录音笔罢工,我临时用的MP5)。他询问了设备的相关信息,又确定了功能,并认真地一一记录。我不由得感叹,在这位“老科普”永远不忘传递新知识。
对于自己的孩子们,缪老并没有要求他们从事漫画这一行业。他说:“人。各有所长,各有其志。我就是特别喜欢漫画,所以不顾一切地走这条路,而且走到底,不是半途而废,不是三心二意。如果漫画作为一个职业,我退休了;但漫画是我的事业,所以我永远也不会退休。”
链接
缪印堂,著名漫画家,1935年生于南京。曾先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杂志、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文艺研究院、中国民研会工作,1981年调至中国科普研究所,为该所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漫画月刊》高级顾问、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入选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传记词典》。1951年开始创作,漫画生涯已有50余年。20世纪80年代起较多精力从事科学漫画的探索,作品有《啊,危险》、《讲经》、《矛盾的统一》。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全国美展“银牌”、国际高血压联盟(WHL)美展的金奖、4次获《读卖新闻》的国际漫画大赛优秀奖及其佳作奖。著作有《缪印堂漫画选》、《漫画艺术入门》、《科学漫画创作概论》、《世界幽默画赏析大观》和《儿童益智漫画》等。
缪印堂先生作为《中关村》漫画之页的专栏供稿人,之前虽不曾见面,却仿佛是位久违的朋友。采访缪老,在简单寒暄后,他笑着说:“《中关村》是个综合杂志,科技、经济、文化都有。作为一个人,每天需要多样化,老是经济新闻、科学报道也不行,老总们也得有文化生活。需要好的艺术品来欣赏,看些文化类的东西也是很有益的。”小漫画大转折
1951年《时事画刊》上一幅小小的作品,决定了缪老一生的漫画之路。当时上中学的他在“群众习作栏”以志愿军抗美援朝为题材发表了第一幅漫画《昨天、今天、明天》。
“这幅画是一个同学先看到的,他跟我说,‘缪印堂,我在图书馆看见你的名字了!’我下课之后赶紧跑到图书馆去看。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名字用铅字印出来了,那种感觉不是欣喜若狂,而是震撼。”
缪老说这些的时候,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把这幅画称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坦承自己在十几岁就被漫画俘虏了。那时候报纸鼓励投稿,往往还有“邮资总付”的政策——不用郵费,在物资条件艰苦的年代,这一方面方便了他投稿,另一方面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后来,他做了学校美工队做队长,还办了份名为“刺猬报”的美术黑板报,渐渐小有名气。《新华日报》等报社办活动常常会找他去画画。高中毕业后,面临考大学和找工作的选择。缪老说,由于大学没有漫画专业,只有油画、版画等等,加上考虑到工作可以积累实践经验,所以他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加入了《漫画》杂志社,开始了专业的创作生涯。
缪老说,第一步要当个读者,第二步开始创作。漫画的读者是最广泛的,在看漫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兴趣,这是创作的先决条件。
漫说漫画 一笑三思
缪老介绍说。以前中国的漫画叫讽喻画、诙谐画、幽默画等等。丰子恺先生从日本留学回来,带回了“漫画”这个词。但漫画的名词其实还是中国的,在《梦溪笔谈》里记载,有一种漫画乌,漫步而行,从这引申而来。他告诉我们,漫画造其实型很不简单,因为它等于又创造一个人物出来,而且要让你永远记住他。“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后来《西游记》的孙悟空相比,我更喜欢前者。因为它在猴子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京剧脸谱的元素,将造型艺术化了。而后者太像真猴了。”
对于漫画界存在的一种说法——漫画是笑的艺术,缪老认为这句话的包容量太小。漫画有它的谐趣成分, “笑”是漫画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漫画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有教化功能、评议功能等,还可以传播思想和知识。
“漫画的包容性很强。漫画品种的多元化、读者的多层次乃至漫画的繁荣都与它的包容量大有关。它能被大众理解,才能包容更多的大众。漫画不是欣赏色彩线条构图的艺术,而是主要在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我画一堵墙,在缝隙里长出一个小嫩芽,题上‘生机’两个字,就别有一番意味了。漫画是反映社会的艺术,一般的山水、人物画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时候,漫画出现了,揭露黑暗和不合理的地方等等。看漫画还需看门道,要不然漫画有什么可取之处啊,黑白画、又小,线条又简单,那为什么能吸引人啊。希望大家来理解漫画的深刻内涵,不是说一笑了之,而应是‘一笑三思’。”
艺术传承动漫一家
聊过漫画,缪老又谈起了当下比较热门的动漫。他认为漫画与动画就如同戏剧与电影,不是一回事,又是一回事。艺术有衔接发展的东西,也有独立的艺术性。先有戏剧,后有电影。电影把戏剧用现代摄影技巧延伸扩大了。漫画和动画也是一样,画家给动画学的贡献不得了。
“在美国和日本动画和漫画都叫卡通。中国分动画和漫画。我认为其实动漫是一家。从艺术造型上看,中国不输于美国日本。从摄影技巧上看,可能有一定差距。好在现在国家也很重视这些方面,正在努力赶追。”
“用电视这种媒体和动画这种形式,漫画传播得就更广了。”缪老退休后还在研究科普和动漫结合。他说在这方面,日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像《阿童木》、《机器猫》就是科普的题材,也很受孩子的欢迎。
“日本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土地,有的是人,是头脑,所以发展动漫很合适。日本全国图书45%是漫画书。同时,日本经济的三大支柱是汽车、电子和动漫。而且日本的动漫打到动漫的老家——美国去了,这值得我们思考。现在国内的孩子如果总是看大灰狼、小白兔,就太老套了。”
老科普新知识
缪老对新知识、新生事物的好奇和热衷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南京新街口太平路上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以及许多私人开的小书店对缪老来说皆如家珍。那时,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和《开明少年》两本杂志面向中学生,讲天文地理、科学知识、世界形势等等,为缪老开启了热爱科普之门。在《少年无线电入门》中,他又发现漫画可以作为插图,让科学知识更生动。后来,在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倡议下,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科普创作研究所,缪老开始作为专职科普画家进行创作,成为我国“科普漫画第一人”。这是艺术的创新,也是艺术的升华
“画科普不是画科幻,必须严谨。画科普漫画不单是介绍知识,还要介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知识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我现在提倡科普就包括两方面,一是宣传知识,二是表现智慧。”
缪老曾受著名科普文艺作家叶永烈之邀。画红外线测距仪的插图。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不得不动用夫人、孩子一起翻了一夜杂志找资料。缪老说,现在方便多了,想查找什么资料上网一搜索就知道。但他还不会太上网,不过正在加紧学习,因为“不会用武器可不行”。
采访接近尾声时,缪老师对我的录音设备表示好奇(由于录音笔罢工,我临时用的MP5)。他询问了设备的相关信息,又确定了功能,并认真地一一记录。我不由得感叹,在这位“老科普”永远不忘传递新知识。
对于自己的孩子们,缪老并没有要求他们从事漫画这一行业。他说:“人。各有所长,各有其志。我就是特别喜欢漫画,所以不顾一切地走这条路,而且走到底,不是半途而废,不是三心二意。如果漫画作为一个职业,我退休了;但漫画是我的事业,所以我永远也不会退休。”
链接
缪印堂,著名漫画家,1935年生于南京。曾先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杂志、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文艺研究院、中国民研会工作,1981年调至中国科普研究所,为该所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漫画月刊》高级顾问、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入选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传记词典》。1951年开始创作,漫画生涯已有50余年。20世纪80年代起较多精力从事科学漫画的探索,作品有《啊,危险》、《讲经》、《矛盾的统一》。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全国美展“银牌”、国际高血压联盟(WHL)美展的金奖、4次获《读卖新闻》的国际漫画大赛优秀奖及其佳作奖。著作有《缪印堂漫画选》、《漫画艺术入门》、《科学漫画创作概论》、《世界幽默画赏析大观》和《儿童益智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