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佩杰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ar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佩杰近期创作的部分水墨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新的感觉。初以为,他在采取新派画法,看不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法。而凝神细看,又无一分新派画家的方法。这种效果,可能在于他绘画中的皴法细腻绵长。
  他的笔在纸上,有正有倒,笔走游龙,犹如纸上搏象。他画中的皴法并不明显,看不出明显的撕笔痕迹。这正形成了他的绘画特点,看不出笔法就是笔法。皴法的创造源于自然,同时又要为表现自然服务。石涛曾说过:“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传统的方法,在他的手中有了新意,也符合他的创作形式。
  画面墨块横切的画法也是他的一个特色,线条横排,这在自然景物中极为少见,也不可能那么巧合。但他把这种偶然运用得非常合理,看起来层次感很强,重要的是和谐自然。横切的方法,来自于他多年做编辑工作。他把报纸上画插图的方法运用到水墨作品中来,使画面在黑白的对比中更具张力。
  


  佩杰的画,没有山花烂漫的艳丽,却有山暝水暗的深沉。画的用色大多偏冷,以青绿为主。颜色用得最多的是花青、赭石、藤黄、石青、石绿。他认为,水墨画创作,是水墨与色彩的有机结合,以水墨为精神主体,色彩辅以水墨精神的体现。他作画,在色墨交融的基础上,施以暖冷罩染,这样出来效果浑厚,有张力。看他的画作,烟雨蒙蒙,清新秀丽。
  灰色也是他作画的主要颜色。黄宾虹认为,画家要对山山水水有全面的认识,要观夜山,才更能体会自然的浑厚。佩杰曾去过黄山,在北海宾馆住过两夜。他特意深夜出游,景色与白日完全不同。路上出奇的静,四周黑蒙蒙的,松石云水浑然一体,更显出山的幽暗、深邃、神秘、奇妙、博大、雄浑。那种朦胧的感觉,他心领神会。正所谓:“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他对夜里的山水有了特殊的感觉,那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兴之所至,他曾夜里开车到北京西山,在那里坐上几个小时,用心与蜿蜒的流水与千仞的高山交流,兴尽则返。这种感觉融于笔端,自然会产生玄妙、幽深的感觉。
  他笔下的山水,多采用高远的视角,给人气象万千,变化无穷的感觉。虽是咫尺之间,却有江山万里的气魄。他的画作不是站在一山一水之上来看景物,没有那种近大远小的强烈反差。他不偏不倚,仿佛是一只鸟,飞到高空去俯瞰景物。构图也是一种极为自然的布局,符合大自然的原貌。图画的中间为重心和表现的重点,使人感到画作的简洁、不拖沓,直奔主题。同时,体现出了一种均衡的对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精神。
  


  他的画室堂号“听雨庐”,取其净物、洗尘之意。他常坐于斗室内,用手研着墨,心中就像是听到了沙沙的雨声。万籁俱寂,静静地经历着洗涤。宇宙洁净,他的心也静了。此时,墨已研好,心也入境,蘸墨挥毫,得心应手。
  (高文瑞)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暨系列研讨会在西安隆重举行    “创作、理论与叙事:现代性视域中的美术史”学术研讨会,即围绕文献展和书稿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而展开讨论。会议于12月15日14时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拉开序幕,一直持续到17日中午,议题主要是中国美术史叙事模式和方法论的思考。17日中午之后移到西安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时半天的自由谈,主要讨论“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的成绩与有待完善之处,也涉及了近现代
期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是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一名学生时,就拜读了樊祖荫教授许多文章,深受教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作为一名高校的音乐教师,特别关注音乐研究的学术动态,相继拜读了很多知名学者的学术论著,其中樊祖荫教授著述的《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系列文卷;还有《广西民间合唱研究(一、二、三)》、《多声部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论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
期刊
认识周凯是在1979年,当时他就读于以陆俨少为导师的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研究生班,对传统绘画潜心钻研的精神以及温文尔雅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0年代初期,我们又在上海邂逅,此后在他的家中陆续看到一些变革传统表现形态的水墨粉彩山水画,并有了更深入的晤谈。1985年他迁居深圳之后,彼此间的联系少了,偶尔在刊物上看见他的重彩画新作,面目大异于前,不禁为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而惊诧。今年三月,周凯汇集
期刊
“都市水墨”这件事,对我来说是艰辛的难事。一是水墨本身表达的局限性,二是传统水墨的固定形态。就从这两点,别说是创新,哪怕有一毫米的突破谈何容易。我时常叹气,深感自己力不从心。  深圳有着很特别的水墨氛围,水墨展览及水墨论坛是常客。观念“眼花缭乱”、技法“人满为患”。这种繁荣带给了我亢奋和冲动,于是开始了水墨观念与水墨技术双项探索与实验。  水墨作为绘画的母语有着无限的审美境界,技法也早已登峰造极。
期刊
曹清早年擅画密林,层层叠叠,不厌其“繁”。一幅《秋日吟唱》竟能持续画上九年工夫。即使近年创作的《瓶子系列》,虽以造型简略的瓶子为一统画面的图式,却仍以不厌其“繁”的复合图像与符号充斥瓶中世界。今日画坛浮躁风气日炽,曹清独与时风相左,沉潜于蜗居中精心营造心中一方圣土,这已属于独标异格。  然而殊不知,曹清真正令人钦慕的本领是让功夫变得举重若轻,笔愈繁而意愈清、境愈奇,情愈净、趣愈浓,于无声处涌动着沁
期刊
这是一种有教养的艺术,一种亟待我们的艺术史认真对待的艺术。这种艺术需要我们运用古老的中国文人绘画和现代西方的抽象绘画的理论来加以诠释。  毫无疑问,文人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一千多年来,它的主题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的形式也没有出现过革命性的变化,它只是在一种渐渐的演进中展现着文人对于趣味的完善和追求,而这种趣味又与整个文人的生活和学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与社会大众保持着一定距离。显然,文人艺术
期刊
着一袭羽衣,携一缕清风,她似从远古而来,轻步款款,衣袂带风,笑靥盈盈。  掬一阙宋词,拈一首唐诗,她在千年情丝中流转把酒问天,只邀明月;  磨一纸砚香,临一轩秋色,她在翰墨氤氲中静思,观黄昏暮落,赏晓风残月;  拨一竿碧色,踏一叶兰舟,银铃笑,欲满棹,彼岸花红疏影俏,荷气满塘香未消;  焚一炉相思,暖三尺深寒,飞雪簌簌,寒梅映雪。一片晶莹剔透中,那个痴心古曲的女子,低吟浅唱,声声慢,几回环。  雁
期刊
【摘 要】古代黎族乐舞的形成和发展,源于自身古老历史文化的独特创造,得益于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多年来却不被世人所熟知。从舞蹈、民歌、乐器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黎族乐舞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我们更好多视角的传承音乐文化,使其得到更深远的保护和发展,显然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黎族乐舞;保护;传承  偶然一次去观看民族原生态艺术晚会,晚会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作品。当主持人报幕说:“下面请欣赏
期刊
【摘 要】音乐与文化是音乐研究中两个基本而且重要的命题。中国音乐发展的当下景观表现为音乐表现形式多样化和音乐审美观念多元化。中国音乐在大胆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仍然凸显中国音乐个性,其价值取向体现在“和”为基础,“变”为本质。 中国艺术理论高度重视和谐。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音乐对先进的文化进行不断地适应和调整,由此表现出“变”的特质。在文化自觉的命题中,中国音乐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
期刊
【摘 要】为了使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到更高层次,本文采用了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现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课堂的分班教学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课堂分班教学制度的试验方法,来观察学生对于这项举措的反应状态、来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与学生交流、研讨进行调查,来寻找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来证实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共同课程分班教学是可行且有必要的。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