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景观对一个城市发展的肩负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为解决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它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类活动中心的城市景观进行生态学研究,为人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中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机制,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关键词:城镇化;景观生态重建;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中国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带来景观生态的巨大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景观生态重建分析,建立量化的土地景观指数模型,可对研究区进行问题诊断,进而建立“格局—过程”关系,通过规划构建较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合理布局相结合的优化配置,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一、景观生态重建理论
  蔡云龙提出,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整治,既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以满足当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保证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生态循环;同时还对导致土地退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以改造的措施称为“生态重建”。
  景观生态重建的目的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格局。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讨论:①景观中水平生态过程是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②某种过程必须通过克服景观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控制。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或关系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它被认为是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由一些关键性的点、线、局部(面)或其空间组合所构成,对维护和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焦点包括: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格局。
  二、城市景观的特点
  (1)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自然条件、水文状况、气象特点、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2)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
  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城市景观变化极快,特别是城市景观边际带的变化尤为明显。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3)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贯穿整个景观,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和自然植被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三、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1)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景观格局分析是定量描述景观结构,建立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相互关系,并从景观结构变化中推断功能变化的一种方法。
  (2)景观指数的选择。建立格局与过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景观格局的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直观。
   景观指数法与转移矩阵法相结合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目前的景观指数众多,指数之间相关性高的多个指数,被认为在对格局进行评价时只需要其中之一即具有代表性,因此,景观指数因研究对象不同需要优化选择。FRAGSTATS的开发者McGarigal提出了景观指数应用过程中系统的建议,并建立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指数分类标准。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指数的选择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
  (3)通过“格局-过程”分析进行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作用。从格局到过程的推绎是当前景观生态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了解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景观特征是实现时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法。
  (4)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景观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优化景觀格局来实现。有文章认为,为了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要根据生态因子对景观斑块的类型进行调整,而且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运用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得以实现,这种方法称为“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优化将其规划原则与不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相结合,发现景观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体的生态学途径。
  四、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
  关于城市生态重建当前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指数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与景观生态分析与规划相关,却并不能形成系统的、结合城镇化过程特点的、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2.目前运用景观指数与GIS/RS分析格局与过程的问题尚不多;3.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集中在城市中心或矿山等区域。以生态系统流变化最大的城市周边为尺度的研究方法,但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理论和方法均显缺乏。尤其体现在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后期管理中,如何引入景观理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做出更加科学和完美的规划设计值得探讨。如何丰富和发展景观格局分析,建立“格局-过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生态规划建立优化的景观格局以至于建立起小流域尺度上的景观重建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当前科研面临的挑战。从其它尺度景观生态格局研究当中借鉴方法用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构建整体的、多变量的、全面地的多目标景观重建方法成为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必要。要适当控制城市规模,通过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避免单纯外延式发展,建立起土地利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效应都最佳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在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增加道路广场用地,保持现有居民用地水平和较高的城市绿地指标,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安排城市绿地空间,注意划分建筑用地与开阔空间,保护风景资源,增加林业绿地、环保绿地、水源绿地、游憩绿地与农业绿地等城市非建设用地,确保发挥其生态效益,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五、结束语:
  目前,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和部分方法已经有所描述,内容涉及到恢复生态学、景观格局评价、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各个环节,然而缺乏对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地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景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景观格局的现状分析生态状况,对于景观生态全格局设计和景观可持续发展十分具有探讨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芳,任志远.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815-818
  [2]周霞,廖圣东.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5,25,3:206-210
  [3]曹新向,郭志永.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92-195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急剧增长,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逐渐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是绿色建筑。其目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行
期刊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竣工结算各阶段,各个阶段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加强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总体水平,强化工程造价的约束机制,维护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才能最终控制工程总体造价。   关键词:机电安装施工技术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机电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水平的瓶颈, 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是现代建筑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过程。建筑设备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向前高速发展,现代建筑发展也要求建筑设备不断发展。 建筑设备的发展使现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得以充分的展现,使现代建筑处处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