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农村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力求全面总结近年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客观反映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并紧密结合实际,提出继续搞好农建的措施和建设。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
1.农村税费改革前,国家规定每个劳动力每年有15个“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对于筹资有统筹资金(农民总收入的0.5%,另外98年临沭县委、县政府规定:在职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捐款20元,农民群众每人每年捐款10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建刚开始时,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两工”的执行效果相当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到目前“两工”已基本取消。
2.县、乡每年安排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占工程总投资)由税费改革前的30%增加到税费改革后的70%-80%,以上资金均用于如:渠道开挖,修建水源、桥涵,生产路建设,人畜饮水等。
3.税费改革前后,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的比例分别为8:2和2:8,投工和集资比例分别为9:1和8:2。投工主要用于整修梯田、开挖排水沟、整修道路等。
4.税费改革后,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反而步子迈的更大、更快了。加快农建的步伐,这要涉及到资金筹措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县一方面:切实增加政府的投入,如2004年县、乡用于农建方面的投入为700-8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整理、灌区改造、节水、水库加固、水源工程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受益农户的积极性,灵活运用“一事一议”,如可以“一渠一议”、“一河一议”、“一库一议”等。如2004年全县通过“一事一议”共开展村民工程400余处。第三,有条件的乡、村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由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农民出工出资事宜。再次,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对解决水利投资严重不足,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以上这些方式和措施效果都很令人满意。
5.就我县的情况而看,“两工”的全部取消不会对我县农建造成很大影响,临沭县仍然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农建项目的规模与投资。当然,这只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现在农民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不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光靠国家是包不了的,也是办不好的。
二、税费改革对农建的影响
1.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对农建的影响:①个别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大干与减负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大干与取消“两工”是相互矛盾的。②大部分村还没有探索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建的新路子,仍然按照过去的传统方式组织发动,实际效果较差。③发展不平衡,临沭县有的乡镇开展的轰轰烈烈,有的乡镇动作缓慢甚至没有。
2、税费改革前,农建的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与农民筹工与筹资,水管单位与其它投入甚少,税费改革后,政府对农建的投入比例增大,农民筹资与筹工相对减小,水管单位与其它投资额越来越大(每年的投资额大约为30-40万元),税费改革后,机械化施工的工程量为80%左右。
3、税费改革对农建投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过去面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靠“两工”,实行“人海”战术。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了新的缺口。②以前农建项目主要由地方政府组织和决策,改革后,公益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出工出资事宜农户自行决定,传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方式不适应新的形势。
4、税费改革后开展农建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
要做好农建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提高认识,必须使广大干部、党员正确处理好农村税费改革与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系。②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农村和农民理应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③通过“一事一议”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农建的积极性。
三、“一事一议”情况
1.对于国家统一执行的工程如“村村通”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等都采用“一事一议”,对于其它村内事情部分没有进行“一事一议”。
2.通过“一事一议”开展农建的比例约为60%,近两年农民在“一事一议”工程上每年的投工都不超过15个。
3.“一事一议”大多在村级内部召开,由村内威望比较高的村民或村两委提出,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部分两会组成人员参加开展会议,筹资每人不能超过15元,超出部分采取自愿捐款的形式,例如2004年“村村通”水泥路有的村自愿捐款2万余元,有的多达10余万元。“一事一议”具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避免“政绩工程”和盲目建设,过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出工出钱大多由地方政府决定,随意性较大,而现在则是政府宏观指导,群众“一事一议”后,分析投入与产出比,然后进行民主决策。②重建轻管的现象减轻。③重质量、重效益、规范化管理正逐步加强。
4.“一事一议”经常会遇到分歧的问题,通常都是以票数过2/3为原则决定该事是否执行。
5.“一事一议”容易议成的事是牵扯面小的公益事业,牵扯面广且资金大的事往往很难议成的占50%。
四、今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最近几年,政府结合国家和省、市的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资金为引子,县、乡财政部门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另外,政府对土地整理项目,中低田改造,资金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资金60%投向水利工程和土地整平。
2.政府增加农建专项投入应重点支持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生态林建设,建后管理等。农建发展潜力巨大,现在农村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三农”两题是我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利是支撑“三农”其中的一个柱点,所以发展水利、兴建水利已是当务之急。另外,建后管理已迫在眉捷,管理不善效益就会发挥不好,甚至没有效益。没有效益无疑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政府增加农建专项投入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政府应加大对农建的专项投入,也应增加投资渠道。政府往往重视建设,忽视管理,由于管理成本过大,而使得一些工程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希望政府在以后重视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工程管理力度(如配套管理资金)。
4.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和改革配套政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非搞不行。如今是法制时代,民主国家,开展农建必然会触动部分农民的利益(如损坏青苗、占用土地、建筑物拆迁等),因此对农田水利建设也要走法制渠道,做到建设有法可依、管理有章可循、国家负责建设、受益单位包管理,而管理可视经济条件予以适当补助,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在不断深入開展的同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
1.农村税费改革前,国家规定每个劳动力每年有15个“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对于筹资有统筹资金(农民总收入的0.5%,另外98年临沭县委、县政府规定:在职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捐款20元,农民群众每人每年捐款10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建刚开始时,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两工”的执行效果相当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到目前“两工”已基本取消。
2.县、乡每年安排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占工程总投资)由税费改革前的30%增加到税费改革后的70%-80%,以上资金均用于如:渠道开挖,修建水源、桥涵,生产路建设,人畜饮水等。
3.税费改革前后,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的比例分别为8:2和2:8,投工和集资比例分别为9:1和8:2。投工主要用于整修梯田、开挖排水沟、整修道路等。
4.税费改革后,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反而步子迈的更大、更快了。加快农建的步伐,这要涉及到资金筹措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县一方面:切实增加政府的投入,如2004年县、乡用于农建方面的投入为700-8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整理、灌区改造、节水、水库加固、水源工程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受益农户的积极性,灵活运用“一事一议”,如可以“一渠一议”、“一河一议”、“一库一议”等。如2004年全县通过“一事一议”共开展村民工程400余处。第三,有条件的乡、村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由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农民出工出资事宜。再次,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对解决水利投资严重不足,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以上这些方式和措施效果都很令人满意。
5.就我县的情况而看,“两工”的全部取消不会对我县农建造成很大影响,临沭县仍然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农建项目的规模与投资。当然,这只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现在农民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不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光靠国家是包不了的,也是办不好的。
二、税费改革对农建的影响
1.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对农建的影响:①个别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大干与减负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大干与取消“两工”是相互矛盾的。②大部分村还没有探索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建的新路子,仍然按照过去的传统方式组织发动,实际效果较差。③发展不平衡,临沭县有的乡镇开展的轰轰烈烈,有的乡镇动作缓慢甚至没有。
2、税费改革前,农建的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与农民筹工与筹资,水管单位与其它投入甚少,税费改革后,政府对农建的投入比例增大,农民筹资与筹工相对减小,水管单位与其它投资额越来越大(每年的投资额大约为30-40万元),税费改革后,机械化施工的工程量为80%左右。
3、税费改革对农建投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过去面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靠“两工”,实行“人海”战术。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了新的缺口。②以前农建项目主要由地方政府组织和决策,改革后,公益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出工出资事宜农户自行决定,传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方式不适应新的形势。
4、税费改革后开展农建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
要做好农建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提高认识,必须使广大干部、党员正确处理好农村税费改革与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系。②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农村和农民理应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③通过“一事一议”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农建的积极性。
三、“一事一议”情况
1.对于国家统一执行的工程如“村村通”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等都采用“一事一议”,对于其它村内事情部分没有进行“一事一议”。
2.通过“一事一议”开展农建的比例约为60%,近两年农民在“一事一议”工程上每年的投工都不超过15个。
3.“一事一议”大多在村级内部召开,由村内威望比较高的村民或村两委提出,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部分两会组成人员参加开展会议,筹资每人不能超过15元,超出部分采取自愿捐款的形式,例如2004年“村村通”水泥路有的村自愿捐款2万余元,有的多达10余万元。“一事一议”具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避免“政绩工程”和盲目建设,过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出工出钱大多由地方政府决定,随意性较大,而现在则是政府宏观指导,群众“一事一议”后,分析投入与产出比,然后进行民主决策。②重建轻管的现象减轻。③重质量、重效益、规范化管理正逐步加强。
4.“一事一议”经常会遇到分歧的问题,通常都是以票数过2/3为原则决定该事是否执行。
5.“一事一议”容易议成的事是牵扯面小的公益事业,牵扯面广且资金大的事往往很难议成的占50%。
四、今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最近几年,政府结合国家和省、市的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资金为引子,县、乡财政部门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另外,政府对土地整理项目,中低田改造,资金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资金60%投向水利工程和土地整平。
2.政府增加农建专项投入应重点支持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生态林建设,建后管理等。农建发展潜力巨大,现在农村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三农”两题是我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利是支撑“三农”其中的一个柱点,所以发展水利、兴建水利已是当务之急。另外,建后管理已迫在眉捷,管理不善效益就会发挥不好,甚至没有效益。没有效益无疑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政府增加农建专项投入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政府应加大对农建的专项投入,也应增加投资渠道。政府往往重视建设,忽视管理,由于管理成本过大,而使得一些工程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希望政府在以后重视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工程管理力度(如配套管理资金)。
4.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和改革配套政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非搞不行。如今是法制时代,民主国家,开展农建必然会触动部分农民的利益(如损坏青苗、占用土地、建筑物拆迁等),因此对农田水利建设也要走法制渠道,做到建设有法可依、管理有章可循、国家负责建设、受益单位包管理,而管理可视经济条件予以适当补助,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在不断深入開展的同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