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统视阈中的大学精神培育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历史的视角审视大学文化建设,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阐释了学校传统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凝练“以生为本,和谐发展”“和而不同,共生共荣”“德行言语,敦睦天下”三个大学精神培育的价值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归结出优势学科、杰出大师、精神气质和文化生态这四种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学校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培育
  学校传统是储存历史记忆、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各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无一不重视学校传统研究,重视对学校办学传统的历史梳理和现代阐释,重视发挥学校传统在大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55周年校庆之际,如何继承发扬北语精神、构建传承大学文化,对于凝练提升大学精神、完善学校办学理念、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传统和大学精神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品格,是对其整体特点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提炼和培育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发展成熟、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基于学校传统研究,传承校史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弘扬大学精神。作为展示大学形象、引领大学发展的一面旗帜,大学精神能凝聚力量、激励斗志,进一步推动大学的持续发展。北语精神蕴含着学校发展所追求的境界,对其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具有长期、持久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挖掘北语建校55年深厚的历史底蕴,提炼和培育北语精神,使其发挥在学校发展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是北语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必然要求。
  2.凸显大学办学特色,提升大学文化竞争力。学校传统往往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历程、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是大学一笔丰厚的资源和宝贵财富。特色是生存之本、创新之魂,是一所大学的魅力和竞争力所在。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积淀的宝贵财富,特色办学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北语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北语传统就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传统。北语人开创了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孕育了北语的诞生,北语和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同生共长、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3.凝聚学校发展共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学校传统可以再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氛围,可为广大师生构筑精神家园提供恒久的时空支撑。学校传统研究有利于学校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形成对校史、校情的共识,促进师生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进而提升学校教学、科研和整体办学水平。大学校史和大学精神凝聚了学校发展轨迹和时代发展缩影,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大学教育并落到实处、推向深入的有力抓手。学校传统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校史教育内容生动具体,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德育认知规律。
  学校传统视阈中大学精神培育的价值定位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集中反映了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办学规律的理解和追求,是历史的大学留给当今的大学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的历史就是大学精神不断积淀和发展的历史。大学精神有着基于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共性,更多的是在诠释其鲜明个性。北语五洲学子同堂砥砺,多元文化交互激荡,北语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且逐步形成了国际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系。
  1.以生为本,和谐发展。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就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中外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学校各种资源,从根本上推动大学文化的和谐发展。北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和谐的多元人文环境中,把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纳入学校总體规划,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学校各级管理者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竭尽全力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全面提升中外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在自身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校发展,进而形成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文化风气。
  2.和而不同,共生共荣。和而不同、共生共荣,一直是北语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北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作为“小联合国”,北语从建校伊始就面向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招收留学生,培养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既传播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也自觉地学习、吸纳世界各国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冲突、融合。在北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从世界文化节、亚欧风情节、日韩学园祭,到中外学生艺术团、中外学生实践团;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留学生到学术沙龙上的文化交融和碰撞,造就了多姿多彩、积淀深厚的北语精神和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北语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理念与“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博大胸襟。
  3.德行言语,敦睦天下。北语人始终恪守“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这也是北语人一直追求的理想和价值体现。“德行”“言语”出自萧颖士《全唐诗》卷一五四《江有归舟三章序》:“孔门四科,吾是以窃其一矣。然夫德行、政事,非学不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岂相异哉?四者一,夫正而已矣。”所谓“四者”,指上文之“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目的就是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与言语修养的熏陶。“敦睦”见于《三国志·明帝纪》: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在夏侯湛《昆弟诰》中也有“敦穆于九族”的记录,即“亲善和睦”(Harmony),它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要求和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新的时代赋予北语人新的责任和使命,“德行言语、敦睦天下”是北语人修身养性的标尺和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成为北语校园凝聚力量和规范行为的精神动力。   学校传统视阈中大学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精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大學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因此,要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在长期的教育和办学实践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鲜明的大学精神。其中,优势学科、杰出大师、精神气质和文化生态是构成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要素,它们是一个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优势学科是基础。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文化发展到形成学科时才出现近代大学。薛天翔教授在为《大学学科论》一书作序时指出:“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学科便是大学的细胞。可以说,没有学科就没有大学。不论大学功能如何拓展,学科始终是承载大学职能的基础平台,因而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知识层面上,学科既是科学的分支,又是课程和专业的基础;组织层面上,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和承载大学职能的基础平台;活动层面上,以治学育人为中心的大学全部活动都是以学科(专业)为基层组织进行的。因此,能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形成优势学科是一所大学能否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所在。
  很多国内外著名大学都经历了漫长过程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并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声誉。任何大学,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不仅要取得高水平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更要高度重视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一所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是北语与生俱来的职责和使命,北语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水平就代表着中国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水平。
  2.杰出大师是关键。大学人是大学文化的主体,其中杰出大师既是优势学科的领军人物,又是精神气质的主要载体。正因如此,梅贻琦先生才有“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之所以在“大师”前面加上“杰出”,是因为“大师”不仅应当是一位学问家,更应当是一位教育家,他们属于“杰出人才”。在大学里,“有学问”的教授不少,但真正能全面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三大任务,做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能够称得上“大师”的并不多。20世纪60年代,北京语言学院的“八大员”和“三大先生”,不但在校内广为人知,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界也是“响当当”的名师集合,这就是杰出大师对大学历史的杰出贡献。
  3.精神气质是灵魂。 《大学》开宗明义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核心是“立德树人,亲民济世”,其精髓是通过人文化成“推行教化庶民促使天下昌明”。肖雪慧教授在《大学之魂》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巴黎大学生气勃勃的斗争精神,波隆尼亚大学高擎理想主义旗帜的使命感,牛津的博大、古典,剑桥的孤傲、恬静和书院气息,哈佛的内在精神等,是以各自独具特色共同体现了对一所大学理想或者说大学灵魂的执守,那么,当代那些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在对理想的执守中又丰富和发展了它。”
  由此可见,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不仅应当拥有众多优势学科作为其组织基础,更应当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中国大学应当高扬以此为核心的独特精神气质,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和灵魂。
  建校55年来,北语一直承担着汉语国际教育和知华友华教育的国家任务,肩负着为未来世界培养高素质、高品位和谐公民的特殊使命,基于特定的办学目标和校史校情,北语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气质在具有国内其他大学通用特征的同时还有其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国际化特色和多元文化背景,这是独一无二的北语精神,是国内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鲜明特色。
  4.文化生态是品味。大学环境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既包括优势学科和杰出大师,更以精神气质为其核心和灵魂,它渗透在大学存在的一切方面、大学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大学人的心灵之中,其实质是把大学及其治学育人活动看作是一个“生命体”。既把教育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生命活动,坚守“人文化成”是教育活动的本义,把“使人成其为‘人’”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又认为通过科学活动“探索未知”和“达至修养”,并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创造未来”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既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更是一所大学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是否拥有这样一种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是一所大学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北京五道口地区之所以被誉为“地球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北语这样一所国际型大学的存在,每年一万余人次外国留学生在为北语带来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辐射、影响、塑造了五道口地区国际化的文化生态系统。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学校传统视阈中的大学精神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JGWXJCZX2015048)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489.
  [2]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3.
  [3]陈远编.逝去的大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185.
  {作者单位:刘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翃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团委}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其他文献
记得一位老教育家说:“如果一个老师不当班主任,就如同一个女人结了婚没有生孩子一样.”这句话曾经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的意义和肩负的重任.从那时起,我
期刊
期刊
期刊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渡江,白崇禧目睹自己一手筹划偏安江南的梦想瞬间碎灭,无奈地带着以桂系为主力的华中60万部队,先撤退广西,再转入海南岛.rn在撤退中,部队曾多次遭受共产
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首次以国家的名义发布了“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并在党的十九大
期刊
DNA被誉为证据之王、破案“神器”,从1985年DNA检测首次应用于一起移民纠纷案件以来,该项技术已经成为公安部门最有效的刑侦技术手段之一.一根毛发、一滴血液、一块指甲……D
期刊
产品标识是生产者向客户承诺其产品具有的质量特征、特性的表述,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信息之一,产品标识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执法、监督检查产品质量的依据.客观、准确
太宰治的绝望就是彻底沦陷沼泽深处,丧失求生意识,一动都不愿动.从他的书中能看到绝望、麻木、压抑.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个悲伤的潘多拉魔盒,当负面情绪倾盆而出时,读一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