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对语文的学科性质做出了定义,它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定性阐释,扭转了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偏颇,使语文课程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因此,在语文新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注重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环境,挖掘课程隐含的人文内涵,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心灵和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优化课堂人文环境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课堂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心灵,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1、尊重个体差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主动参与其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喜欢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课堂反馈时,我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
2、尊重个体独特体验,实现生命的平等交流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他们通过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思想、追求、人格、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源自个体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完满发展。
二、挖掘课程人文内涵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人文内涵,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1、立足课堂,以多样化的方式挖掘人文内涵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课堂上,我注意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来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以一个个情趣盎然的情境来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以“情感”渲染情境;二是以“诵读”激活语言;三是以“即兴练笔”书写心灵。
2、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以教师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2、以课堂评价语言提升人文素养
“教育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他能激励受教育者,唤醒受教育者的智慧。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新的语文教学应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开始,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天堂。如当学生说错时,我们可以宽容的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为师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采取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沐浴在人文的阳光下。
【作者单位:湖州市吴兴区塘甸小学 浙江】
一、优化课堂人文环境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课堂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心灵,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1、尊重个体差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主动参与其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喜欢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课堂反馈时,我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
2、尊重个体独特体验,实现生命的平等交流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他们通过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思想、追求、人格、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源自个体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完满发展。
二、挖掘课程人文内涵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人文内涵,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1、立足课堂,以多样化的方式挖掘人文内涵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课堂上,我注意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来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以一个个情趣盎然的情境来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以“情感”渲染情境;二是以“诵读”激活语言;三是以“即兴练笔”书写心灵。
2、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以教师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2、以课堂评价语言提升人文素养
“教育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他能激励受教育者,唤醒受教育者的智慧。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新的语文教学应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开始,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天堂。如当学生说错时,我们可以宽容的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为师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采取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沐浴在人文的阳光下。
【作者单位:湖州市吴兴区塘甸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