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德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坚持师德为先,重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承担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实现“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专业素养之灵魂。师的思想道德状况、知识水平、能力素养、行为方式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必须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从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事业需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师德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以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的情况仍然存在;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败坏教育声誉;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或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损害教师形象;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新时期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
2.1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师履行公民道德,行为世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用教育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做法律法规禁止的事情。
2.2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和责任是师德规范的核心,没有爱和责任就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应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把个人的专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之中,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轨迹之中。
2.3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心奉献的职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
2.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5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国家之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之兴衰,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师表是教育之魂。教师要做学生为人处事的表率,关心集体,尊重同事,宽厚平和,团结协作;教师要自尊自爱,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6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学为人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实现伟大祖国复兴之梦的新型人才。
3 创新师德建设,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德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师德为先,要求创新师德建设理念,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师德建设理念,最重要的是让师德建设回归人性。师德建设回归人性,要树立辩证的义利观,充分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要让讲师德的教师受到尊敬和得到回报。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落实在师德建设上,就是摈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迂阔理念,树立道德也要讲功利的理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为道德建设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道德建设也要讲功利,是中华民族道德建设实践的成功历史经验。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警世名言,到为传统美德提供正能量的千百年来为人们认可的道德案例,随手拈来都是尊重天理人性倡导人生价值实现和获得福报的经典。即使是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如果离开了“天降大任”的人生价值实现和事业成功的回报,“动心忍性”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师德建设回归人性,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落实在行动上,要求密切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实质是创造和维护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让教师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让教师在在喧嚣的花花世界不迷失自己,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却能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自己的生活信条,最关键的是教师能否体验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这种体验首先来自教师的价值观,也来自社会提供尊师重教文化氛围和物质待遇。无米之炊和画饼充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害,切实关心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提供有尊严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才是教师自尊自爱、提升师德修养的物质保证。
密切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是实际,是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基本路径。之所以强调师德回归人性和讲功利,是因为在师德建设中不必追求远离教师工作生活实际的所谓高尚,而是从人性出发,用平常心和爱心,把师德建设工作落实到教师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把师德建设的抽象要求转化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平凡小事和行为方式,把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追求。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每一件小事,就是爱岗敬业;在与学生交往中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热爱学生;勤勤恳恳的踏实工作,自尊自爱,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为学生发展提供正能量,就是为人师表。只有把师德规范落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把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活联系,才能使师德建设工作接地气,入脑入心,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第一版.人民日报,2001.10
2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1:298
1 坚持师德为先,重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承担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实现“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专业素养之灵魂。师的思想道德状况、知识水平、能力素养、行为方式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必须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从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事业需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师德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以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的情况仍然存在;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败坏教育声誉;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或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损害教师形象;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新时期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
2.1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师履行公民道德,行为世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用教育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做法律法规禁止的事情。
2.2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和责任是师德规范的核心,没有爱和责任就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应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把个人的专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之中,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轨迹之中。
2.3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心奉献的职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
2.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5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国家之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之兴衰,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师表是教育之魂。教师要做学生为人处事的表率,关心集体,尊重同事,宽厚平和,团结协作;教师要自尊自爱,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6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学为人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实现伟大祖国复兴之梦的新型人才。
3 创新师德建设,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德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师德为先,要求创新师德建设理念,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师德建设理念,最重要的是让师德建设回归人性。师德建设回归人性,要树立辩证的义利观,充分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要让讲师德的教师受到尊敬和得到回报。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落实在师德建设上,就是摈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迂阔理念,树立道德也要讲功利的理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为道德建设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道德建设也要讲功利,是中华民族道德建设实践的成功历史经验。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警世名言,到为传统美德提供正能量的千百年来为人们认可的道德案例,随手拈来都是尊重天理人性倡导人生价值实现和获得福报的经典。即使是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如果离开了“天降大任”的人生价值实现和事业成功的回报,“动心忍性”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师德建设回归人性,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落实在行动上,要求密切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实质是创造和维护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让教师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让教师在在喧嚣的花花世界不迷失自己,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却能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自己的生活信条,最关键的是教师能否体验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这种体验首先来自教师的价值观,也来自社会提供尊师重教文化氛围和物质待遇。无米之炊和画饼充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害,切实关心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提供有尊严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才是教师自尊自爱、提升师德修养的物质保证。
密切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是实际,是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基本路径。之所以强调师德回归人性和讲功利,是因为在师德建设中不必追求远离教师工作生活实际的所谓高尚,而是从人性出发,用平常心和爱心,把师德建设工作落实到教师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把师德建设的抽象要求转化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平凡小事和行为方式,把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追求。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每一件小事,就是爱岗敬业;在与学生交往中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热爱学生;勤勤恳恳的踏实工作,自尊自爱,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为学生发展提供正能量,就是为人师表。只有把师德规范落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把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活联系,才能使师德建设工作接地气,入脑入心,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第一版.人民日报,2001.10
2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