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材、教学目标陈述、评价、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标提倡新教材具有内容的现代化、整合的教材设计思想、具有探索精神的教材设计、以及小学学科整合的教材设计。而信息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二、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互动性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应用性
在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应用性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的特点上。如:Photoshop、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适合学生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及图片处理;适合学生装饰画、贺卡设计、标志设计、图片设计等;适合学生制作出电脑动画与多媒体作品等。
四、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上。这种模式要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不能是现代的躯壳、传统的模式,或形成新的“满堂灌”。否则,也仅仅是徒有“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虚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与简捷。同样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并非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五、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我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以上就是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探讨,但是在我们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学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锦囊,你如何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出来呢,就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在我们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一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我们的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将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Linda 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一、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二、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互动性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应用性
在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应用性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的特点上。如:Photoshop、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适合学生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及图片处理;适合学生装饰画、贺卡设计、标志设计、图片设计等;适合学生制作出电脑动画与多媒体作品等。
四、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上。这种模式要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不能是现代的躯壳、传统的模式,或形成新的“满堂灌”。否则,也仅仅是徒有“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虚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与简捷。同样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并非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五、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我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以上就是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探讨,但是在我们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学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锦囊,你如何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出来呢,就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在我们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一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我们的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将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Linda 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