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地理学者对于案例教学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运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指引了很多地理教师将案例灵活的应用于地理课堂中。但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主要是用案例赋予所授知识以事实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来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析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旨在通过案例的选取,促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运用,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 选取
案例在地理教学中无处不在,中学地理教学都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方式,由此可见案例在地理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所用的案例选的好,可以建立起课本知识和地理实际的纽带联系,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知欲,使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构成体系,降低学习难度,从学科能力逐渐过渡到综合能力。因此,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学案例的类型具有思想政治性、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现实性,这表示案例的选取的途径可以多渠道、多层面。
回顾前人的研究报告,总结出案例的选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具体实物案例
在给学生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课时,教师指着教室窗外的扁桃树,让同学们回忆感知扁桃树一年的变化,用地理实物的变化,论证阐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功的通过地理客观实物,引发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的热情,也为接下去学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打下了基础。实物案例的类型很多,可以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人文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只要是能和课程中教授的知识联系,使学生容易理解与获得知识的案例,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
2、客观事例案例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课程中,引用黄土高原的案例(案例如下):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包括山西全省和陕、甘、宁的一部分,在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段以东。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构成的沙尘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势力强大的冬季风,来到我国中部地区,尔后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风速减弱,沙尘逐渐沉积下来,经过长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形分区的第二阶梯,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容易出现强降水,水流汇集速度快形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当地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层本身的土质由沙尘堆积形成,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极低,土壤层很容易被破坏,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此案例将事实载体赋予学生,加强对外力作用的方式和变化的理解,探究起来更加真实,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的真实案例中,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个作用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可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出现的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探究出解决方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地理。
3、实际生活经验案例
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部分内容时,选择地中海农业的变迁作为案例: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冬季降水量丰富,导致当地高地水土流失,而地勢低洼的地方则出现沼泽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居民兴建水利工程,拦截洪水来灌溉农田,治理低地沼泽化,开垦种植,改变水文条件受季节影响大的问题,利用当地的光热条件大规模的进行水果、蔬菜、花卉的种植,但是,水果、蔬菜、花卉的销售受当地交通条件的限制,销售市场仅限于当地市场,1950年之后,随着当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网不断完善,随着欧洲工业化的步伐,欧洲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地中海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的大量需求,使得环地中海的以色列、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农业生产升级为专业化生产,环地中海地区成为了“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和研发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工酒业也快速发展。
通过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发展变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环地中海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达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效果,同时启示学生关注乡土地理中农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
4、时事热点案例
在学习人文地理——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时,可以利用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案例,配以图片展示,播放相关视频,在时事热点中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知识与案例的联系,启发学生去深究问题,参与疑问讨论,并总结反思得出结论。时事热点的案例有很多,教师要进行细致筛选,并加以处理,灵活的运用于课堂之上,如可以利用汶川大地震,引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知识点,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力作用基础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5、教材里面的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时,教师会在教材案例和乡土教案中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作为案例的选取设计者,要考虑案例既具有代表性又要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往往会很难抉择。比如在《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这一节中,教材选取的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但对于学生来说,美国距离中国遥远,对美国的了解不够,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好扣。但如果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会较前者好,同时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建立了连接纽带,更好的促进学生加深知识间的理解,融会贯通知识框架结构。但使用乡土案例也会存在缺陷,即使用学生生活区域有代表性的乡土案例展开讨论探究时,由于地理具备综合性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多角度,多创新意识,教师不易把控教学节奏,而且尽管利于培养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时的创新思维能力,但从地理科学性的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所以在课程总结时,不利于得出大方向的地理规律。
因此,可先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引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现状和综合利用情况,使学生自主总结感悟能力得到更大的体现。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类型是非常多的,它可以是具体实物案例,也可以是客观事例案例,也可以是启发于实际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案例,也可以是近期发生的时事热点案例,也可以源自于我们手中课本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也可以是教师改编加工之后的案例等
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在运用时,使用的方式和呈现方法也是多变的,如使用文字、数据、图像、图形作为案例载体,通过新闻、时事、视频等呈现。但我们在进行案例的选取时应该谨记:案例教学的作用非常广泛,但是它只是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不可以将案例教学来代替一切教学方法,这样就脱离了教学的初衷。只有在最合适的时机使用最恰当的案例,才能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 选取
案例在地理教学中无处不在,中学地理教学都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方式,由此可见案例在地理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所用的案例选的好,可以建立起课本知识和地理实际的纽带联系,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知欲,使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构成体系,降低学习难度,从学科能力逐渐过渡到综合能力。因此,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学案例的类型具有思想政治性、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现实性,这表示案例的选取的途径可以多渠道、多层面。
回顾前人的研究报告,总结出案例的选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具体实物案例
在给学生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课时,教师指着教室窗外的扁桃树,让同学们回忆感知扁桃树一年的变化,用地理实物的变化,论证阐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功的通过地理客观实物,引发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的热情,也为接下去学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打下了基础。实物案例的类型很多,可以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人文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只要是能和课程中教授的知识联系,使学生容易理解与获得知识的案例,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
2、客观事例案例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课程中,引用黄土高原的案例(案例如下):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包括山西全省和陕、甘、宁的一部分,在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段以东。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构成的沙尘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势力强大的冬季风,来到我国中部地区,尔后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风速减弱,沙尘逐渐沉积下来,经过长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形分区的第二阶梯,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容易出现强降水,水流汇集速度快形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当地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层本身的土质由沙尘堆积形成,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极低,土壤层很容易被破坏,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此案例将事实载体赋予学生,加强对外力作用的方式和变化的理解,探究起来更加真实,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的真实案例中,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个作用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可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出现的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探究出解决方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地理。
3、实际生活经验案例
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部分内容时,选择地中海农业的变迁作为案例: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冬季降水量丰富,导致当地高地水土流失,而地勢低洼的地方则出现沼泽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居民兴建水利工程,拦截洪水来灌溉农田,治理低地沼泽化,开垦种植,改变水文条件受季节影响大的问题,利用当地的光热条件大规模的进行水果、蔬菜、花卉的种植,但是,水果、蔬菜、花卉的销售受当地交通条件的限制,销售市场仅限于当地市场,1950年之后,随着当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网不断完善,随着欧洲工业化的步伐,欧洲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地中海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的大量需求,使得环地中海的以色列、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农业生产升级为专业化生产,环地中海地区成为了“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和研发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工酒业也快速发展。
通过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发展变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环地中海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达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效果,同时启示学生关注乡土地理中农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
4、时事热点案例
在学习人文地理——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时,可以利用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案例,配以图片展示,播放相关视频,在时事热点中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知识与案例的联系,启发学生去深究问题,参与疑问讨论,并总结反思得出结论。时事热点的案例有很多,教师要进行细致筛选,并加以处理,灵活的运用于课堂之上,如可以利用汶川大地震,引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知识点,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力作用基础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5、教材里面的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时,教师会在教材案例和乡土教案中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作为案例的选取设计者,要考虑案例既具有代表性又要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往往会很难抉择。比如在《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这一节中,教材选取的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但对于学生来说,美国距离中国遥远,对美国的了解不够,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好扣。但如果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会较前者好,同时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建立了连接纽带,更好的促进学生加深知识间的理解,融会贯通知识框架结构。但使用乡土案例也会存在缺陷,即使用学生生活区域有代表性的乡土案例展开讨论探究时,由于地理具备综合性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多角度,多创新意识,教师不易把控教学节奏,而且尽管利于培养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时的创新思维能力,但从地理科学性的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所以在课程总结时,不利于得出大方向的地理规律。
因此,可先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引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现状和综合利用情况,使学生自主总结感悟能力得到更大的体现。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类型是非常多的,它可以是具体实物案例,也可以是客观事例案例,也可以是启发于实际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案例,也可以是近期发生的时事热点案例,也可以源自于我们手中课本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也可以是教师改编加工之后的案例等
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在运用时,使用的方式和呈现方法也是多变的,如使用文字、数据、图像、图形作为案例载体,通过新闻、时事、视频等呈现。但我们在进行案例的选取时应该谨记:案例教学的作用非常广泛,但是它只是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不可以将案例教学来代替一切教学方法,这样就脱离了教学的初衷。只有在最合适的时机使用最恰当的案例,才能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