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备课可能人人都会,但如何有效备课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有效地备好一节课才能有效地上好一节课,只有有效地上好一节课,才有可能进行有效教学,我们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就必须有效地备好一节课,那么,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要有效备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时,首先要从“重教”到“重学”转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其次,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最后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二、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新课标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一要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二要用“生活”,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三要服务“生活”,因为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如果我们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生活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
三、要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就是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历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一堂有效的课,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本来设计用小桌和沙槽完成的实验却让一位学生用他喝的饮料和一块海绵来代替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一边对刚才的实验进行加工和改进,一边积极思考更简便的方法,最后学生只用一个吹足气的气球便完成了对实验的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我们的有效备课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让教师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对学生的限制:
五、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很困难,其学习障碍之一就是思维问题,因为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注意将许多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问题,让他们去理解、去分析,问题的解决就顺利多了,如《浮力》一节,讲浮力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浮力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笔者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手竖直向上托起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再让学生把重物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把观察的现象和刚才作对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了,正因为学生对浮力方面的感性知识仅是一些不完善的生活图景,缺少正确的、完善的物理图景,所以我们在平时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征,借助“图形”、“图示”创造“图式”,并利用“图式”建立形成简明的逻辑关系,以缓解纯数学式或纯语言表达的难度台阶,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六、应该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经过各位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的无数次修改而成文的,所以我们的备课要依据教材,依据大纲的要求而设计,但是基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添补有时会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如设计《压强和浮力》一章内容时我们添补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因为它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压强和浮力的关系,并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还应该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做的“自我盘点”,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的是对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和升华,教后记中记“亮点”以利发扬;记“败笔”以求矫正;记“反馈”以求不断积累,所以要及时,坚持记好教后记,以求后面的备课更加的有效。
总之,有效备课是有技巧的预设框框,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备课的形式,丰富备课的内容,多一些实效性,进行有效备课,从而使我们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要关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时,首先要从“重教”到“重学”转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其次,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最后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二、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新课标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一要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二要用“生活”,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三要服务“生活”,因为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如果我们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生活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
三、要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就是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历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一堂有效的课,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本来设计用小桌和沙槽完成的实验却让一位学生用他喝的饮料和一块海绵来代替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一边对刚才的实验进行加工和改进,一边积极思考更简便的方法,最后学生只用一个吹足气的气球便完成了对实验的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我们的有效备课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让教师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对学生的限制:
五、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很困难,其学习障碍之一就是思维问题,因为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注意将许多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问题,让他们去理解、去分析,问题的解决就顺利多了,如《浮力》一节,讲浮力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浮力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笔者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手竖直向上托起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再让学生把重物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把观察的现象和刚才作对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了,正因为学生对浮力方面的感性知识仅是一些不完善的生活图景,缺少正确的、完善的物理图景,所以我们在平时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征,借助“图形”、“图示”创造“图式”,并利用“图式”建立形成简明的逻辑关系,以缓解纯数学式或纯语言表达的难度台阶,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六、应该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经过各位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的无数次修改而成文的,所以我们的备课要依据教材,依据大纲的要求而设计,但是基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添补有时会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如设计《压强和浮力》一章内容时我们添补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因为它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压强和浮力的关系,并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还应该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做的“自我盘点”,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的是对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和升华,教后记中记“亮点”以利发扬;记“败笔”以求矫正;记“反馈”以求不断积累,所以要及时,坚持记好教后记,以求后面的备课更加的有效。
总之,有效备课是有技巧的预设框框,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备课的形式,丰富备课的内容,多一些实效性,进行有效备课,从而使我们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黄春香)